靈山秀水,劍拔弩張。
儒者打扮的眭弘冷笑一聲:"焦延壽,或者說,朱雀壇主,在我們卸嶺門弟子中,承你‘易林災變佔’道統者不少,爲什麼要傳個外人來匡扶漢室?"
焦延壽又笑。”別這樣說哪,眭弘,"過了一會又開口說:"有長生不死的生命和短暫而逝的生命兩種,你願意選擇哪種?”
“當然願意長生不死。”眭弘脫口而出。
朱雀壇主點點頭,再問:"爲什麼?"
眭弘:"如果我此生有什麼遺憾,有什麼不理解的東西……我還有時間可以彌補、可以繼續研究什麼的。”
朱雀壇主又點點頭:"我之前也是這樣想的。然而後來,我明白了鳳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天人之道,不過,這條路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到終點!”
“那朱雀壇主的意思是……"眭弘試探而問。”我當然要尊重你的選擇。”
“哦!"眭弘默一下又繼續問:"不是說,我們這些人都是天外鳳凰涅磐嗎?尤其是大家學方技之人。”
焦延壽又問:"那你認爲你是誰降臨的呢?你記得你的本體嗎?"眭弘撓頭說:"不記得了。”焦延壽說:"這樣的降臨有意義嗎?能彌補你仙界的遺憾?能繼續你仙界的研究嗎?"眭弘:"這正是我困惑的地方。”焦延壽總結說:"真正的降臨必須有仙界的記憶,否則就只能看作一個新的開始。”
“朱雀,我明白了,從我下一世開始,我還會記得這一時代,記得今天我與朱雀的對話?"眭弘有頓悟後的興奮。
焦延壽點頭又搖頭說:"我想,不一定都記得!不過總應該有記得的事情哪!”
“如何獲得有記憶的降臨呢?"眭弘繼續。”快了。
不過要等史家的方士到,承繼我使命之後。”焦延壽深邃地說。”哦!"眭弘顯聰明地說:"從他那裡獲得天命?"焦延壽擺擺頭:"還不是!好多問題我也還沒完全悟透……所以我需要鳳凰涅磐,以繼續求索。”
“那?"眭弘覺得自己剛聰明起來的腦袋又糊塗了。
焦延壽有點疲憊說:"有的事只能先按卦像去做。
再琢磨……卦像顯示的:我必須傳給史家的仙翁。
我猜測,也許只有他才能真正承繼大家正統的道統,並把他發揚光大哪。”
“是嗎?"眭弘有點不服說:"他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我也正想知道。”焦延壽說:"所以叫你去找他哪。
我很想和他交流。”
“我如果不先去長安,直接去史家沒準能見到他。”
“去長安是必須的。”焦延壽說:"還是等他哪……這些都是歷史的選擇哪。”焦延壽頓一下又自語說:"我只怕我自己時日無多了?”
“爲什麼?"眭弘有點吃驚。
焦延壽沒回答,揮揮手讓他下去了。
茅山上,一個寬敞的洞室內,依舊是兩個隱者。
他們背靠坡面,面對面盤腿而坐,大家之間有個石桌,石桌上有一個杯,杯裡有水,水上飄着一副卦。
大家看似靜態,實則神通已經發揮到及至突然,石桌搖晃起來,卦飛起來。兩個隱者同時睜開眼睛,撲向石桌,他們口中唸唸有詞,然後把杯中的水散在桌上。
水在桌上盪漾,過了好半天沒成型,其中一個擡頭看,卦貼在石洞頂部。
過好半天,一個才緩緩說:"龍珠已去,爲什麼現不出真命天子的消息?"另一個沒說話。
"我就怕被羅浮山那邊拿去了。”這個繼續說道,他顯然屬於話多的。
另一個默一下才說:"如果這樣,他們應該還大家哪。”
“萬一呢?"這個說:"大兄你不能認爲他們都甚善。
畢竟大家之間還有一賭哪!"這個做大兄的說:"賭,也是爲了尋求天道,不是爲賭而賭。羅浮山的安期生是世外高人,儒者焦延壽也是一代宗師,不至於如此。”
“可是,上次我和他們爭論時,我就發現他們有了很大的變化。
我說不清楚,總感到有點怪異。”做弟弟的很不服氣。”也許是大家近來交流少了,多交流就能消除誤會了。”大兄說:"找時間去拜訪焦大宗師哪!”
“好哪!"仙翁雲遊了好幾個漢家諸侯國,都沒有發現師妹遊夫人的消息。
他決定先到千歲翁那裡去看看。
他認識千歲翁原來也是史家供奉的方士,後因年紀大了,推薦自己最得意的大弟子馬鳴生接替自己,自己進山修持……那時一般的方士都是如此選擇的。
據說有的術法高的方士,可能會因此修持出不死之身。
千歲翁本來收過有三個徒弟,馬明生是首座,下面還有兩個師妹魯女生和李女須。都是一心向道,但是李女須李女須出道後,據說在一次討鬼的儀軌中不幸反被害,無影無蹤……至今沒查出結果。其他人於是心灰意冷,披髮入山,史家才找到了仙翁。
所以,仙翁現在知道他們的感受了,方士不得長生術,與俗世同眠,默兒是他唯一的師妹了。
他可不希望我再出什麼事。天下高人逸士,他只有一個人可求。
仙翁見到千歲翁時,他正在修持的石洞中打坐,他進來跪了一會,千歲翁才緩緩睜開眼睛。”陰長生,你來啦?"千歲翁說。
仙翁學道的法名叫陰長生。
“是,千歲翁!"陰長生說。
”你來得正好,老朽恐不久於世了。想不到弟子們不在身邊,反而是你來了……莫非是天意讓你做我的關門弟子?”
“爲什麼?"陰長生感到心都抽緊了。”生死乃自然。”千歲翁笑了一下:"我惟有一事沒放下!”
“千歲翁請講!”
“就是你小師姐的失蹤。”千歲翁說:"當時我也親自就趕去查看,發現李女須的儀軌並沒有做錯的地方,怎麼會反過來傷到方士本人呢?”
“是!"陰長生想起他受邀趕到李女須失蹤的法壇時,聽當時在場的人講:發出的法帖飛出去不遠,突然掉頭反過來打中了,女方士倒在地上,接着一陣風颳起,風過後,人就不見了。爲此千歲翁發動大家,調查了很久也沒有任何頭緒和線索。
千歲翁繼續緩緩說:"年前,我分別給羅浮山和茅山兩個地方的宗師寫了信,向他們請教,不久前茅山三茅兄弟有回信說:他們派了一個弟子去李女須失蹤的地方查看了一下,因時間久了,看不出什麼線索。
僅從我提供的情況看,有可能是李女須當時收的不是鬼魅……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於李女須的情況,並邀請我上茅山討論交流。”
“那很好哪!"陰長生高興說:"茅山可是一代宗師之勝地哪。
你不是說:最早西王母的道統就是從茅山下來的嗎?”
“是哪!我給他們的信中提到這個緣由的,所以他們給我回信了哪。”千歲翁說:"只是我生命力已經枯竭,估計走不到那裡了,正想找你代師走一趟。”
“遵師命!”
“如果你回來,我都去了的話,不要忘燒法帖告之我結果。”千歲翁。”恩!"陰長生心裡矛盾起來:還要給千歲翁說默兒的事嗎?
千歲翁從自己簡陋的草屋翻出個竹簡給陰長生,說:"這是茅山的回信,你帶上。”陰長生打開看了看,又裹好,放進書箱。
千歲翁繼續說:"再帶上李女須的一件衣物,讓他們幫測測行蹤。”千歲翁繼續揹着他翻找東西"還有一事,"猶豫一下,陰長生還是說:"就是我那個師妹……默兒,我找不到我了。”
“我見過那個小女孩……不在洛陽嗎?"千歲翁轉身過來,顯然有點吃驚。
陰長生於是把請默兒到史家,到離開的事敘述了一遍。
千歲翁沉默。
過會他說:"也許你不僅要去拜會茅山宗師,還應該去羅浮山拜會交流。”陰長生不僅問:"大家不是敬仰茅山延年不死之法嗎?幹嗎要拜會羅浮山人?這兩處哪處纔是正宗?"
千歲翁說:"最早的丹道是方士從茅山學西王母之道歸,不過傳代過程中,也得到過羅浮山人的指點。之前陸賈奉使南越,說服趙佗去帝號,稱臣奉貢。陸賈回朝覆命後撰《南越行紀》,這是羅浮山丹道爲中原方士所知之始。最早爲我輩所知者爲青精先生,此人祖籍大宛,開創朱明洞朝鬥壇一脈,丹道獨樹一幟,且山中人與服食之道獨具匠心,老朽至今齒間餘香猶存他的“青精飯”。正因爲有海外、西域兩處宗師的指點,所以中原各大家才能應付各種儀軌,成爲一個好方士哪。”
陰長生繼續問:"不是說:所有的方士丹道追根朔源最終都能找到和西王母的緣由嗎?可是如此說來,不少都師承海外、西域兩派的。
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們幹嗎不合成一處呢?"
千歲翁笑了:"丹道萬流歸宗,原來就是一處的,不知從何時開始分成兩處的。”
“什麼原因呢?”
“據吾友說,主要是關於天地萬物本源的觀點不一樣。
兩處都想找到證明說服對方,又有儒者旁徵博引。
如果他們互相說服了,也許又成一處了。”千歲翁解釋說:"如果僅從大家的角度看,應該分歧不大……術法都是相通的。”
“是!"陰長生說:"我也和不少緣自羅浮山的方士交流過,術法都很類似,所以也想不清楚要有兩地之分。”
“這不用大家去想。”千歲翁提醒他說:"做一個好方士,精於術法最重要……大家只要懂得如何承接歷史的選擇行事就行了,至於歷史的選擇爲什麼是這樣,大家不要去管……羅浮山和茅山的宗師們要去研究這個問題,那是他們的事。
大家千萬不要。”
“爲什麼呢?"陰長生迷惑了。
千歲翁說:"這是我的前世告誡我的。
他說:天地萬物的本源不可深究。
任何人想探求這個本源,只會誤入歧途。
羅浮山和茅山的人就是鑽進了這個牛角尖。
他們的想法離大家這個朝代的實際已經很遠了……這就是爲什麼很多入世的方士寧願自己交流,也不願意去兩地拜會的原因……所以你要記住我的告誡。
並把這個告誡代代傳下去。”
“爲什麼呢?"年輕的陰長生可能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反而下決心要去尋求這個天地萬物的本源問題。
千歲翁說:"陰長生,你已經在鑽牛角尖了。”
“對不起,千歲翁。”陰長生覺得被窺破心事一樣,低頭隨口說:"既然這樣,幹嗎又叫我去找他們呢?”
“畢竟大家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啦?"千歲翁似乎有點不耐煩了:"如果他們都解決不了,估計就沒有人能解決了。
兩地宗師畢竟還是神通最高的人哪。”
“是!"這個道理其實陰長生明白,只是剛纔慌亂才脫口問的:"是否還可以請他們指點師妹默兒的消息?”
“你帶了屬於小女孩的東西嗎?”
“僅有當時用過的一個木杯。”陰長生說:"所以我測不出她的行蹤。”
“恩,就看茅山的宗師願不願試試了。”千歲翁翻出了一個小書箱:"這是李女須留下的衣物,你帶上,我的東西雖多,但時間太長了,估計也很難找。
盡力哪!"第二天,陰長生離開了千歲翁,往茅山而去。
焦延壽正在打坐,弟子京房進來報說:"茅山中茅君茅固前來拜會。”焦延壽輕笑:"恐怕來者不善哪。”京房楞了一下。
焦延壽自言自語:“茅氏三真都是有道之士,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歲時就棄家赴北嶽恆山讀老子書及《易》經,服食餌內修積六年,後面見西王母,受玉佩金鐺之道、太極玄真之經,四十九歲時學成得道而歸。中茅君茅固,字季偉,前朝景帝時舉孝廉,累遷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未出仕。茅盈飛昇後,兩兄弟均棄官還家,求兄於東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兩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轉還丹後,亦成半仙之體。三茅得道後,來昔年大禹治水之句曲山,掌管此山開宗立派,故句曲山如今名茅山。”
京房歎服:“來的正是中茅君。”
”大茅君近來如何?"焦延壽問候道。”大兄很好。”中茅君茅固回答說:"特問焦延壽大宗師好!"大家一陣寒暄……切入正題。
中茅君茅固:"這些月前,我和大兄護龍珠,龍珠突然接引星力出位……大家至今算不出蹤跡,想請教大宗師!”
“哦!"焦延壽和身邊弟子都面有得意之色……如今儒道平分秋色,雖然兩處請教應該是常事,但是似乎是面子作怪,不到萬不得已,很難向對方開口……所以被請教的一方難免得意。”當時你們沒測算嗎?"弟子京房問。
兩處的拜會,這裡一般都是派京房去,茅山一般都是中茅君茅固來,所以大傢俬誼很好。”算了。”中茅君茅固緩緩說:"顯出未來佛祖的消息。”
“哦?"焦延壽和弟子都吃驚的樣子。
做弟子打扮的眭弘大聲問:"真的嗎?”
“當時確實是。”中茅君茅固誠懇說。
焦延壽沒什麼表情,衆弟子卻是一臉的不相信。
焦延壽最後答應施術幫助尋找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