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四章 何故發笑 思索滅魏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糜漢 > 糜漢 > 

第七百七十四章 何故發笑 思索滅魏

第七百七十四章 何故發笑 思索滅魏

看見糜暘喜不自勝的樣子,饒是一向沉穩的董允也不禁好奇道:

“大司馬,何故發笑?”

見董允不解,糜暘親暱地拉着董允的手來到堂內的地圖前。

在從一旁的丁封手中取過一根細棍後,糜暘用細棍指着地圖上的永安說道:

“當初孤之所以會接受韓綜的投誠,看重的並不是善於玩弄心機的他。

而是那座裝滿吳軍糧草的永安!

孤剛剛收到急報,說是丁奉已與數萬山越兵合兵一處,先正屯兵於柴桑城外。

柴桑乃東吳長江之咽喉,想來得知消息的孫權,已下詔給永安城外的呂岱,讓他務必率軍馳援柴桑。

只要呂岱率軍離開,永安就會是我軍的囊中之物。

相國擔憂者,無非是荊州錢糧不濟,不宜冒進。

可一旦孤得到永安城內的大量糧草,孫權的數年積攢,適爲孤所用也!

世人常言江東富庶,令人豔羨。

孤不想豔羨,孤只想得到!

相國憂慮孤向長安討要錢糧,可或許一段時日後,反而是相國向孤要呢。”

說到這時,糜暘微微擡頭,展現出了些許驕傲的姿態。

論理政的能力,糜暘是拍馬也趕不上諸葛亮。

可理政能力不行,就一定會缺糧嗎?就一定要眼巴巴苦等着豐收的季節嗎?

不一定!

身爲穿越者的糜暘,可是深刻記着一句話:“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當糜暘說完後,董允用震驚的目光看着他。

在此之前長安城內誰能想到,糜暘引發這麼大的變故,最後的目的爲的竟然是永安?

甚至糜暘不提及永安,很多人都忘記了,一開始引發荊州大變的就是韓綜投誠一事。

將事變的源頭,當做己身的真正目標,這誰能想到!

董允驚歎地看着糜暘,愣了好一會後,他直接吐出一句話道:

“大司馬,真是不忘初心。”

吐出這句話的同時,董允內心中的擔憂也正在漸漸消散。

聽到董允的讚賞後,糜暘將目光看在了他的身上。

見糜暘目光緊盯自身,董允對着糜暘一拜道:

“大司馬放心,待臣回到長安後,會將大司馬的籌劃一五一十告知相國。”

董允原以爲糜暘關心的是這一點。

豈不料,下一刻:

“休昭何不留下,協助於孤?”

“嗯?”

董允的疑惑,讓糜暘臉上露出笑意。

“今年以來,當各處戰事發生後,孤只覺得身邊能用之人太少。

時至今日,孤甚至將身邊的智囊蔣濟都派往柴桑。

現孤身邊,一個可商討的俊傑都沒有。

孤知道休昭是有大才的。

以你的才幹,區區一個侍郎的身份,怎能配的上你?”

糜暘對董允拋出了橄欖枝。

而董允在聽到糜暘的招攬後,說實話動心了。

論公,董允欽佩糜暘的才能。

論私,董允與糜暘私交不錯,加之兩家還有姻親。

若是能投入糜暘帳下,或許未來對他來說會更海闊天空些。

可在思考了一番後,董允還是搖頭婉拒道:

“允學識尚淺,想在長安再歷練幾年。”

董允現在是黃門侍郎。

黃門侍郎的官職雖不高,但卻是天子近臣,加上董允知道諸葛亮相當器重他。

投效糜暘是不錯,只是相比於自身原來的發展,投效糜暘並不會帶來大的改變。

那麼董允就想着一動不如一靜。

見董允臉露考慮,最終卻還是婉拒了自己,糜暘猜出了董允心中所想。

見狀,糜暘假意遺憾的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那就不勉強休昭了。

只是可惜呀。”

“大司馬,在可惜什麼?”

董允的上鉤,讓糜暘臉上的笑意愈發濃厚。

“永安不止有大量錢糧,尚有數千解煩兵。

那數千解煩兵的戰鬥力,雖無法與天策軍比擬,但至少能用。

屆時孤順江而下,集齊解煩兵、山越兵、天策軍三股力量,區區一座柴桑城,孤是有信心拿下的。

據一些投降的吳將所說,柴桑往建鄴的水道異常寬廣,藉助寬廣的水道,數萬大軍不過數日就可抵達建鄴。

多少年了,漢軍的旗幟未飄蕩在建鄴城外。

飲馬長江,揚鞭江左,這是孤心中可載於史冊上的盛事。

孤與你私交不淺,本想與伱共賞這番盛事。

可惜,可惜呀!”

說到最後三個字時,糜暘的語氣格外的重。

他好像真的感到很可惜。

只是糜暘的話落入董允耳中後,卻讓素來以沉穩莊重聞名的董允呼吸變得急促起來。

“大司馬,你,你”

你怎麼能拿這樣的事誘惑我呢?

董允的急切讓糜暘“不解”。

“休昭,何故發急?

莫慌,孤是不會強人所難的。”

要是未畫大餅前,糜暘這麼說,董允可能還會拜謝糜暘。

但現在!

你不要也得要。

“允身爲內臣,按朝廷制度,本不應該直接爲大司馬調度。

可依先帝遺詔,大司馬有錄尚書事之權,只要大司馬以此權限徵調臣,就不算違制。”

沒想到剛纔還婉拒的董允,現在卻利用自身熟知朝廷制度的優勢,爲糜暘謀劃起來。

董允說完後,糜暘點了點頭。

董允的辦法,他不是不知,他本身就可以直接徵調董允。

不過現在董允是諸葛亮看重的近臣,直接搶人不太好,至少不能自己明着搶。

“那相國那裡呢?”

聽糜暘提起諸葛亮,董允方正的臉一紅:

“臣會自寫書信一封,信中臣會向相國言明,臣有效班公投筆從戎之志。”

董允越說聲音越小聲。

糜暘強忍住笑意,拍着董允的肩膀道:“休昭不是想在長安多歷練歷練嗎?”

糜暘的語氣中,帶上了好友間調侃的意味。

面對糜暘的調侃,董允一邊掩面,一邊輕聲答道:

“在長安歷練也沒什麼不好。

可允思索後,還是覺得從軍對我來說,更加的海闊天空。”

董允這番似曾相識的話,讓糜暘再也控制不住,大笑了起來。

不過糜暘之所以會用言語挑逗董允,實則是在試驗一件事。

得到試驗結果的糜暘,對着董允下達了第一個命令:

“荊州缺俊才。

休昭可暗中將今日孤所言,在長安的三五好友間流傳開。”

糜暘話音剛落,董允頓時發出一聲嘆息。

“大司馬,這樣長安會空的!”

董允出身官宦之家,他的三五好友大多也是交友廣博之輩。

要是董允將今日糜暘的話,在三五好友間傳播,不久後等於是在整座長安城內傳播。

試想一下今日都忍受不住糜暘的誘惑,何況長安城內其他心懷志向的俊傑?

不要低估任何一位大漢男子,心中想立功的殷切期盼。

董允的嘆息,並未讓糜暘改變主意。

見糜暘正在沉思,董允問道:

“大司馬,何故沉思?”

“孤在想,滅魏的事。”

語不驚人死不休。

糜暘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董允彷徨莫名。

長安空,與滅魏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