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籌安會以前,袁的乾兒子段芝貴已經組織了一個策動帝制的秘密團體,電商各省組織請願團,且先擬好了請願書,要求各省將軍,巡按使列名,同時羅致地方紳商名流加入,每省以發出一個請願書爲限。
籌安會成立後,孫毓筠等認爲段的這個辦法太過於草率,因此向各省建議另組 “徵求民意”的團體。由各省軍民長官在各縣紳士中每縣指定一人,但在形式上仍用各縣推舉字樣,定期召集“臨時公民大會”。
後來這個建議也沒有采用,而決定了用“國民代表大會”爲表決國體問題的臨時機構。關於各省包辦選舉和表決形式、發出推戴書以及委託參政院爲國民代表大會的總代表,都是由內務總長朱啓鈐和國民會議事務局所主持和決定,從前面許多秘密文電即可看出。
這一切都是秘密進行的,當然也是不可告人。他們雖然命令各省當局把這些文電銷燬,以免在“開國史”上留下污點。
只是紙裡包不住火,有心之人不想承擔千古罵名,偷着保留下來,後來獨立的各省把這些原件製版紛紛發表在報上。
北洋軍和北洋附屬軍,袁世凱本沒策動他們參與帝制運動,可一些省的將軍卻也不甘落人之後,爭相勸進。
勸進最早的,是湖南將軍湯薌銘。八月二十五日他給袁世凱的電報說: “伏望我大總統俯從民意,速下一尊,申數千年天澤定分之大義,慰億萬蒼生一心一德之歸誠。”
第七師師長張敬堯,當樑士詒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在同興館大宴是人士的時候,很不以爲然。
看不出眉眼高低的他,手裡拿着一根長旱菸管,一邊吸菸一面說:“大總統高升皇帝,只要下一道上諭,誰敢造反就砍下誰的腦袋來!幹嗎來鬧這些討論、請願的把戲!”
其實他的這些話倒是真話,可是傳到袁世凱的耳中,讓其很是難堪,大發脾氣地說:“這老粗簡直是胡說八道,他懂得個屁,我要重重的辦他一辦,藉此警戒一下那些干涉政治的軍人。”
張敬堯並不恐懼袁會懲辦他,因爲當民國三年十二月白朗軍被剿平後,張敬堯曾向趙倜函索“討狼”賞金十萬元,並且威脅說如果不予撥給,他的部隊就要譁變。趙倜把張的原函密呈袁,袁批了查辦兩個字就無下文了。
對帝制出力最多的是段芝貴,他不愧是袁世凱的乾兒子。九月間他領銜十四省將軍密函呈袁請速正大位,列名的有廣東龍濟光、湖北王佔元、陝西陸建章、河南趙倜、山西閻錫山、雲南唐繼堯、浙江朱瑞、湖南湯薌銘、江西李純、安徽倪嗣沖、山東靳雲鵬、四川陳宦、吉林孟恩遠、黑龍江朱慶瀾。
附帶列名的是:甘肅巡按使張廣建、察哈爾都統何宗蓮、綏遠都統潘榘楹、貴州護軍使劉顯世、福建護軍使李厚基。
在這張勸進的名單上少了兩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一個是袁的嫡系大將馮國璋,一個是辮子軍統帥張勳。
都知道張勳是主張復辟的,可是他所擁戴的皇帝不是袁世凱而是退位的宣統。袁世凱不放心張勳,特派阮忠樞到徐州進行疏通。
張信誓旦旦地對阮說:“大總統是我的知己恩師,我怎會對大總統有二心?”
張勳也很乖巧,於是發出一個通電以明心跡。
電雲:“僕隨侍我大總統廿年,迭受恩培,久同甘苦,分雖僕屬,誼等家人。自古謂人生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僕歷溯生平,惟我大總統知我最深、遇我最厚,信我亦最篤。僕亦一心歸爺,委命輸誠。”
事後不久他又通電說:“中國數千年曆史,向無民主、共和字樣。辛亥革命驟改共和,勳期期以爲不可。惟仰體我大總統因時制宜、息事寧人之至意,亦不得不勉爲贊同。”
可是帝制活動已臨事實時,張勳卻給袁一個電報如是說:
“大總統將爲應天順人之舉,勳受數十年知遇之恩,自當效命馳驅。惟處置清室,應預爲籌議。昔丹朱謂之虞賓,商均仍奉舜社,皆服其服,如其禮樂,客見天子,以示不臣。我大總統舜禹同符,先後一揆,此後宣統帝及諸太妃如何保全,宗廟如何遷讓,陵寢如何守護,皇室財產及經費如何規定,我大總統霄慮所及,無待勳之嘵嘵,特優待條件載在《約法》……懇將勳所陳提交參政院議決,宣示海內外,使天下萬世曉然於大總統之對清室,無異於舜禹之對唐虞。想參政諸老多先朝舊臣,當能仰體大總統聖德之高深,別無異議,則有清列後在天之靈爽,與隆裕遜位之初心,實憑鑑之。”
袁世凱看了這個電報,讓政事堂回了他一個電報,極力稱讚他“見識遠大”,並保證優待清室的條件決不變更。
袁世凱在東南有一愛將,他本不是北洋嫡系,卻死心塌地爲袁之鷹犬,因此成爲了袁的“東南柱石”。和陳宦之爲“西南柱石”同等重要,這人就是上海鎮守使兼上海製造局督辦鄭汝成。
他是革命黨的眼中釘,民國四年八月十八日鄭曾被刺未中,十一月十日鄭汝成赴禮查飯店日領事館茶話會賀昭和天皇加冕,在白渡橋遇刺,被打得滿身都是窟窿而死。
袁世凱聞鄭遇刺,大爲震動,傷心至極。照上將陣亡例議恤,給治喪費二萬,撥小站營田三千畝給鄭家屬,並在上海和鄭的原籍建立專祠。
袁的祭文中有:“功臣化碧,圖弓矢而痛心。……爾鄭汝成才識曠卓,品學優良。……”
楊度有輓聯是:“男兒報國爭先死。聖主開基第一功!”
後來帝制失敗,有人改這輓聯以諷刺楊;“男兒誤國爭先竄,聖主坍臺第一功!”
這謂後話。
鄭汝成被刺不知爲何竟牽連了馮國璋,日本報紙聲稱傳言是馮和革命黨人暗通所爲。
原來馮國璋自那次到北京謁袁世凱後,袁對馮談了一大套不會做皇帝的話,馮國璋深信不疑,還和很多人爲袁世凱打了包票。
等到馮回到南京後,籌安會和其他帝制把戲一幕一幕地登場,馮大爲不滿,也很沒面子。他到是不介意袁世凱稱不稱帝,只是認爲袁不該玩弄他,不該欺騙他,所以經常因此而在背地裡放牢騷。原來一直以爲,袁世凱最信任的人是他,現在才知自己不過是袁世凱手裡的一個被利用的棋子。
袁、馮分家的謠言甚囂塵上,特別日本報紙更是大加渲染。
馮國璋爲做表面文章,不得不發表一個通電以闢謠:
“國璋自光緒丙午年以一侯選知縣投效新建六軍,我大總統一見,謬加賞識,即奉派爲全軍督操營務處,由於追隨歷廿載。推心置腹,肝膽共見。前清之季,洊擢至副督統。嗣是總師幹,建節榮膺爵賞,無一非出自我大總統之提攜、訓誨……分雖僚屬,誼猶家人,飲水知源,戴山知覺。此以私情言之,國璋之對於我大總統,受恩深重,而實爲當世所共見者也。至於中國近歲以來,內亂外憂紛乘環逼,當此存亡絕續之交,欲有扶危定傾之才,舍我大總統其誰與歸!
“柄璋非但默識於心,即平日與友人談,爲部下誥誡,亦莫不謂……當今之世,惟我大總統爲中國一人。此以公誼言之,國璋之對於我大總統,爲心悅誠服而堪爲舉世共信者。夫以心悅誠服受恩深重之人,而至謂其忽萌異志,甚至謂其甘心附亂,抑何太悖於情理而大拂乎人心乎!以後遇有此等謬說,不屑一一置辯,聞者視爲夢囈可也。……”
不過辯誣有時越辯越壞,有時且弄假成真,有時竟化小爲大,馮的辯誣便是這一類;袁本來就不放心他,又有這次真假參半的謠言,乃於十二月十八日調馮爲參謀總長,擬以倪嗣沖或張勳繼任蘇督。馮豈不知這是調虎離山之計?他的老朋友——段祺瑞在京受了變相的軟禁就是他的前車之鑑。
馮國璋老早與段祺瑞就有“亦趨”之約,那時段稱病請假,馮亦稱病請假,段一再續假,馮亦一再續。此病似乎傳染性極強(有免疫力的帝制派當然除外),梁啓超也病了,蔡鍔也病了,徐世昌也病了(參政院院長一席汪大燮代理)。此病無以名之,名之曰: “傳染性的政治病”。
帝制運動如火如荼之際,遭遇到一個現實問題,便是何處籌款用爲帝制活動。當時財政萬分困難,主要收支都受制於外國銀行,自然不能從國家經費上挪用。正在巧婦難爲無米炊時,有人向袁克定獻議,動鴉片煙腦筋。這時正是江蘇、江西、廣東三省私煙猖撅,內務總長朱啓鈐和稅務處督辦樑士詒報請袁遴派專人馳赴蘇、贛、粵三省辦理查禁事宜,袁乃派袁克定推薦的蔡乃煌爲三省禁菸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