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 

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

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

一九一九年九月十日中國代表在對奧和約上簽字,北京政.府並於九月十五日宣告對德戰事狀態終止,及對奧和約簽字。

“我中華民國於六年八月十四日,宣告對德國立於戰爭地位,主旨在乎擁護公法,維持人道,阻遏戰禍,保全和平。自加入戰團以來,一切均與協約各國,取同一之態度。現在歐戰告終,對德和約,業經協約各國全權委員,於本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巴黎簽字,各國對德戰事狀態,即於是日告終。我國因約內關於山東三款,未能贊同,故拒絕簽字,但其餘各款,我國固與協約各國,始終一致承認。協約各國對德戰事狀態,即已終了,我國爲協約國之一,對德地位,當然相同。茲經提交國會議決,應即宣告我中華民國對於德國戰事狀態,一律終止。凡我有衆,鹹使聞知!此令。”

與此同時,廣東軍政.府也對德宣告和平。

“自歐戰發生,德人以潛艇封鎖戰略,加危害於中立國,我國對德警告無效,繼以絕交,終與美國一致宣戰,當即聲明所有中德兩國從前所訂一切條約合同協約,皆因兩國立於戰爭地位,一律廢止。去年十一月十一日,我協約國與德國訂休戰條約,隨開和平會議於巴黎,我國亦派專員出席與會。惟對於和約中關係山東問題三款外,其他條款,及中德關係各款,我國均悉表示贊成。今因我專使提出保留山東無效,未簽字於和約,此係我國促使主權,萬不獲已之舉。對於協約各國,實非常抱歉。而對於德國恢復和平之意,則亦與協約各國相同,並不因未簽字而有所變易,我中華民國希望各友邦對於山東問題三款,再加考量,爲公道正誼之主張,而爲東亞和平永久的保障,實所馨香禱祝者也。特此通告!”

陸徵祥於巴黎和會閉幕後即返國,他回國經過,其也曾有文字留下:

“我從巴黎和會回來,船到吳淞口,岸上立幾千人,打着旗。旗上大書“不簽字”,“歡迎不簽字代表”,船主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他不明瞭民衆是反對還是歡迎,那是午後五點,我正在剃鬍子。船主託人告訴我,請加謹慎。我說他們既是歡迎,必然無事。趕到吳淞口的人,以爲我將在吳淞登岸,我們的船卻直駛上海。吳淞口的人都已趕回上海。上海的幾位朋友走來歡迎,都不能近前,因岸上的人多極了。當晚我就乘車去北京。車站站長請見,言民衆都圍在車站外,可否讓他們進站。我說當然讓他們進來。

“我往火車站,一路水泄不通。巡警與秘書,沿途大喊,讓陸專使登車。登車後在車上出見民衆。他們喊說:‘歡迎不簽字的代表。’我答說:‘不簽字一事,我不知辦的對否?因政.府命我簽字,我沒有籤。你們既然歡迎,我想大約沒有做錯。’民衆喊:‘不用跟日本直接談判。’我說:‘這一點請各位放心。我既沒有簽字,即是拒絕談判。’民衆乃歡呼。當夜,每一車站都有如山的民衆,願見專使,我因疲乏,已就寢,請魏代表接見民衆,代爲致謝。”云云。

陸徵祥這一生,最令他痛心的是籤《二十一條》,《二十一條》簽字後,陸徵祥感到身心俱瘁,對袁世凱說:“我簽了字,也簽了自己的死案了。”

《二十一條》披露後,全國上下羣情激憤。人們遊行示威,聲討外交次長的曹汝霖和當時駐日公使陸宗輿,卻未提及主持談判的總長陸徵祥,大家也都明白陸徵祥是被臨時推出去的,是被迫籤的字。

但是,陸徵祥本人心裡並不好過,可以說籤《二十一條》一直是他的痛。這一次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總算使他揚眉吐氣一次。

現在,我們回頭再說南北第二次和談。

和談除了地點、人數、名稱問題難以解決外,還有兩個大難題,一個是陝西省停戰問題,一個是段祺瑞主持的參戰軍的存廢問題。

關於陝西問題是由陳樹藩引發。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死去。六月七日,陳樹藩即通電全國,取消陝西獨立,吹捧袁世凱爲"中華共戴之尊,民國不祧之祖"。

段祺瑞對陳樹藩也大加讚賞。六月十日,段祺瑞發出命令,委任陳樹藩爲將軍府漢武將軍,七月,正式任命陳樹藩爲陝西督軍。自此,陳樹藩投向段祺瑞,成爲北洋皖系的得力干將。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提出各省"軍民分治",任命老同盟會員、雲南騰越人李根源爲陝西省長,段祺瑞暗中授意陳樹藩發動陝人反對李根源赴陝。

先是指使旅京陝西同鄉會中的陝南老鄉請願,反對李根源任省長;接着又操縱陝西省議會致函黎元洪,不歡迎李根源來陝。

兩計不成,李根源入陝就任省長之後,陳樹藩處處與李根源作對,並派親信監視李根源的行動。

一九一七年五月,段祺瑞被黎元洪免職,陳樹藩作爲段祺瑞皖系的干將,當即通電宣佈陝西獨立,脫離中央。

六月,陳樹藩將李根源趕出陝西。七月,段祺瑞平定了張勳復辟,"再造共和",重新組閣,陳樹藩兼任陝西省省長,集陝西軍政大權於一身。

陳樹藩當上陝督之後,便積極扶植個人勢力,把同學、老鄉劉世瓏、曾繼賢、張寶麟、張飛生、張丹屏等提升爲團長、旅長,而反袁護國立了大功的民黨人士胡景翼僅委以團長,高峻爲副團長,曹世英部連正規軍也沒編上。

刀客出身的郭堅,因所部缺乏政治頭腦,易爲利用,所以編爲遊擊營,後又改爲警備軍,負責監視李根源。但警備軍統領郭堅受李根源感召,誠心擁戴李根源領導,使陳樹藩惱羞成怒,借討伐張勳爲名,命郭堅率部出征。郭堅剛過黃河,陳樹藩即電請山西督軍閻錫山出兵堵剿,又命胡景翼、王飛虎截斷郭堅歸路。

王飛虎部下楊虎城深明大義,網開一面,使郭堅逃回陝西咸陽。陳樹藩將警衛軍副統領耿直提升爲統領,令其率部圍殲郭堅。耿直與郭堅是患難之交,暗中夜入咸陽,面見郭堅,經過計議,決定郭堅敗走鳳翔,耿直回城後,再派人與渭北的高峻等聯繫,協同行動,舉義反陳。

一九一七年十二月,陝西國民黨人士響應孫中山護法的號召,高峻首先在渭北白水宣佈獨立,通電討陳。

陳樹藩大爲震驚,急令胡景翼、王飛虎等率部前往圍攻。

警備軍統領耿直趁西安城空虛,準備舉事。後耿直聽取騎兵連長劉錫麟的建議,派出排長連安兒行刺陳樹藩,但行動稍有疏忽,被陳樹藩逃脫。

接着,耿直率六百人與陳軍三千之衆激戰一晝夜,然後退出西安,與郭堅所部會師鄠縣一帶。隨即召開軍事會議,成立陝西靖國軍總司令部,率軍圍攻西安,拉開了陝西驅陳運動的序幕。

爲解燃眉之急,陳樹藩以陝西省省長爲餌,引河南鎮嵩軍統領劉鎮華入陝,西安之圍方解除。但是,陝西靖國軍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來越壯大,胡景翼也在三原起兵反陳。

爲了增強實力,擴充軍隊,打擊靖國軍,保住督軍的地位,陳樹藩在陝西還幹了件大壞事,就是在陝西大種鴉片以徵款。一九一八年春開始,陳樹藩通過各縣縣長明令農民公開種煙,強令各縣按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交納煙款。

開放煙禁後,陳樹藩從中撈到了鉅額款項,但給陝西人民帶來的痛苦和損失則無法估算。陝西的糧田逐年減少,從產糧區變成缺糧區,陝西吸食鴉片煙的人數達二、三成,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陝西人民對陳樹藩恨之入骨。

一九一八年六月,陝西靖國軍公請在上海辦報的革命元勳,三原籍人士于右任回陝主持西北革命大計。於乃偕王玉堂取道山西渡黃河,向北經宜川,抵達三原。一九一八年八月,于右任被推舉爲陝西靖國軍總司令。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爲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便是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這是個特別受人尊重的人,在他身上,也有不少奇聞軼事,此處僅舉一例。

一九四八年五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于右任先生參加了副總統競選。競選對手主要是桂系李宗仁。

選舉前,爲了讓代表瞭解自己的思想和打算,于右任每天在屋內擺一書桌,置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凡代表即送“爲萬世開太平”條幅。同時,另設一長桌,放置他簽名的照片二千張,每張照片上籤有各代表的名字,分省、分市、分縣或分職業排列,由代表們上門時自己檢取。每天上門拜訪于右任的人最多時每小時一二百人。大多數人都悟出于右任先生是以聲望和一支筆作爲競選的力量。

參與副總統競選的人與于右任的做法大相徑庭。如李宗仁給每個代表供一輛汽車,有司機早晚服務,包上幾個大旅社、酒店,只要是代表身份,不管認識與不認識,都可住進去,每天早晚宴席相待,一律免費供應。

行政院長孫科、武漢行轅主任程潛二人天天擺酒請客,給代表發紀念品,許諾,拉關係。各地代表每天收到請柬的應接不暇。代表是上帝,副總統競選者和他們拉同事、拉鄉黨,拉同學,拉親戚,拉同宗……設法爲自己拉選票。而於右任卻靠一支筆,一張紙,待在家來競選。有人勸于右任別在家“守株待兔”,要出去走動,可以找財團借款活動,于右任一一謝絕。他告訴友好說:我相信民衆,我相信自己,成與不成,看民意吧。

明天就要投票了,于右任突然派人給各代表送去一張請柬,在飯店對到來的代表即席演講道:我家中沒有一個錢,因此,很難對代表厚待。今天,是老友馮自由等二十位籌資,才略備薄酒相待,我只是借酒敬客了……

國民政.府選舉開始。投票採取淘汰制。第一天投票,于右任先生得到493票,即遭淘汰。

選舉結束,幾個代表找到于右任安慰,馮自由感慨地說:“右老身無分文,憑人格聲望、筆墨競選,這能成功嗎?紙彈根本敵不過銀錢,這社會政治腐敗,靠金錢、美女、紅酒、車子拉票,於老怎能不失敗呢?這失敗原因全是我們這些人昧於世情造成的。”

第二天,繼續投票,于右任準時出席。一進會場,風度飄逸,豁達大度,全場代表起立掌聲十分鐘不息,表示對他的欽佩之情。最後,孫科、程潛等相繼淘汰,李宗仁當選副總統。

于右任雖然沒有當上副總統,但其清貧、廉潔、清正、儒雅、豁達的形象卻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做人典範。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