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軍民一致趕走張敬堯,是湖南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史稱“驅張運動”。青年時代的潤之先生和新民學會,積極參加了這個運動。他們聯絡社會各階層,發動全省學生罷課、教師罷教、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派代表分赴北京、衡陽、常德、郴州。廣州、上海等地,公開揭露張敬堯禍湘虐民的罪行,爭取全國輿論對“驅張”的支持和同情。
潤之本人隨赴京驅張代表團,一行四十人於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到達北京。
在京期間,潤之和代表們冒着北方的嚴寒,不顧滿街冰雪,每天各處奔走聯絡,向湖南在京學生、議員、名流、紳士宣傳“驅張”意義,發動他們參加“驅張”的鬥爭。潤之主持的“平民通訊社”,專門報道“驅張”活動,每天把一百五十餘份揭露張敬堯罪行和“驅張”運動的消息,送登京、津、滬、漢各地的報紙。
七萬之衆,被三千“叫化軍”打敗,沒有人會覺得奇怪。張敬堯這樣的喪失人心、喪盡天良的人,不敗纔怪。也許,在張敬堯之流看來,只要權有勢就可以爲所欲爲。殊不知民心不可欺,所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暴政可以得逞於一時,終究是不能久長的。
在湖南戰場上屬於直系的範國璋、李奎元、馮玉祥等軍,都不肯爲張敬堯出力。
而湖南人民同仇敵愾,紛紛自動組軍參加驅張戰爭。用扁擔、鋤頭作武器,到處切斷交通,奪取北軍的武器輜重,使北軍腹背受敵。張敬堯所部,是真真切切地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張敬堯逃走後,李奎元率領第十一師經過平江向通城退走,張宗昌率領暫編第一師由攸縣、醴陵向萍鄉退走。
張敬堯直屬第七師等除少部分退到嶽州外,大部分都被湘軍和沿途埋伏的遊擊消滅。這時張敬堯才知道他遇到的敵人不是三千支破槍的飢餓隊伍,而是三千萬湖南人。
一九二零年六月十二日下午四時,湘軍先頭部隊,湖南警備司令李韞珩率領所部由湘潭趕到長沙。湘軍總指揮趙恆惕於十四日到達,湘軍總司令兼湖南督軍譚延闓也於十七日進入。
這時的長沙還是一片火光。長沙街道本來很窄,破衣爛衫的湘軍開進來後,無一家不放爆竹歡迎。
市民成羣結隊歡迎拯救自己的軍隊。民衆和軍隊有的拉手,有的擁抱,到處是歡聲笑語。
很多平日足不出戶的老太婆,也扶着孫子或是柱着手杖擠上街頭,有的則把家中最好的食品搬出來勞軍。
湘軍真是叫化軍,衣不蔽體,滿面風塵,但臂章上的十六個字卻格外引人注目:“救國救鄉,在此一戰;勇往直前,拼命殺賊。”
長沙的督軍署也被燒燬,譚延闓進入長沙時,督署餘燼未熄,便以又一村講武堂爲臨時總部。
歡欣鼓舞的長沙城,爲了慶祝重見天日,在又一村講武堂的廣場舉行“歡迎驅張將士大會”。
譚延闓和趙恆惕兩位凱旋英雄被與會人士熱烈擁戴,譚即席講演:“你們今天來歡迎我,我哪裡敢當,我今天是來向三千萬父老兄弟請罪的。我們過去不能保衛鄉土,讓北洋獸軍蹂躪你們,你們陷入水深火熱日子中,我們實在太對不起你們了。”
他一邊說一邊激動得流眼淚,熱淚從他黝黑的臉上淌下,場上很多人的眼淚也流了出來,這是真情的共鳴。
譚最後說:“我們之所以能以這麼少的軍隊打敗敵人,應該歸功於趙總指揮,他是勞苦功高的。”
於是臺下爆發起熱烈掌聲,全場的眼睛都望着趙恆惕。這位百戰驍將雖然在戰場上威風凜凜,在這種場面中卻靦腆得像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學生,紅着臉,流着汗,不肯站起來講話。
湖南省議會於六月十三日發出通電,特別指出湘軍驅張是由於張敬堯作惡多端,是對張個人。
電雲:“……湘民悲號呼訴,卒無一效,欲死不能,求生不得,遂至起而自決。此舉出於自衛,純系對人問題,並無南北之見。……”
這個電報很講策略,把湖南問題和南北問題分開,把湘軍驅張說成是湖南人民自救自衛的行動,與湘軍所宣揚的“湘事湘人自決”,及徐世昌的“湖南問題是局部問題,是對人的問題”提法形成一致。
譚延闓也分別電請嶽州的範國璋、常德的馮玉祥,請他們自動撤出湘境。
同時通電南北,鄭重聲明:“湘人以驅張爲目的,與南北之戰無關,湘軍僅以收復湘境爲止,決無侵犯鄰省之意。”
張敬堯從長沙逃到嶽州後,依然故態不改,他手下的殘兵敗將霸佔民房,姦淫搶劫,殺人放火,無法無天。
張敬堯應該知道他自己沒有可能再回攻長沙了,而嶽州也非久居之地,他躲在洞庭湖上的江犀艦上,也學了吳佩孚自請撤防那一套,請求撤防北歸。
他的如意盤算是回徐州仍任蘇、魯、皖、豫四省邊防督辦,在電報中哀告:“……如不獲請,兵士不服約束,惟有孑身隱遁。”
北京政.府對這個棄職逃走的敗軍之將不再客氣,十九日派張文生爲四省剿匪督辦,以阻止張敬堯回徐州,同時以嚴厲的口吻告誡張:“該督不得擅離嶽州,否則執法以繩!”
北京政.府要求張敬堯查明戰敗責任,張敬堯立時“大意滅親”,毫不留情地檢舉自己的四弟張敬湯臨陣退縮,其義子張繼忠輕棄衡山,請予以褫奪官勳處分。
六月二十四日北京政.府下令:張敬湯、張繼忠臨陣退縮,均即革職,着該督派員押解來京懲辦。對張敬堯則稱:“該督業經革職,此次檢舉,尚能不循親私,應從寬免議。”
六月二十三日湘軍開始向嶽州前進,二十五日佔領新牆。張敬堯不待湘軍到來,就從嶽州逃走。
臨走前發出電報,解釋爲什麼放棄嶽州:“彼衆我寡,非戰之罪也。”
同時把戰敗責任推到範國璋和張宗昌身上,怪他們坐視不救,不戰先逃。
他在電報說道:“前清中東之役,西人鹹謂非中國與日本戰,乃直隸一省與日本戰耳。質言之,即文忠(李鴻章)一人與日本戰。以今視昔,何以異哉!”
徐世昌看到這通電報,拍案大罵:“張勳臣比擬不倫,真是該死東西!”
六月三十日張敬堯逃到了漢口,北洋政.府已發表了要他毋庸留任的命令,他聽說繼任人吳光新已到漢口,就把湖南督軍和省長兩顆大印帶來見吳,要挾吳索二百萬元爲交印代價。
吳光新不屑地回絕他說:“你就是不要一個錢,這兩件東西我也不要,你還是留着待價而沽吧。”
七月一日張敬堯到武昌拜會王佔元,聲稱所部尚有一師一旅約二萬人,要求接濟軍餉,邊說邊放聲大哭,同時把督軍省長兩顆大印交了出來。
不久,北京政.府發.表吳新田代理第七師師長,收容了張敬堯部七八千人。
七月六日,馮玉祥旅由常德退往鄂西,湖南境內再無北軍。
此後,張敬堯曾先後投靠吳光新、張作霖、張宗昌等人。北洋政權進入歷史後,張敬堯逃到大連日租界避難。
這應該是個從頭壞到腳,無惡不作之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張敬堯又與日本勾結,淪爲漢奸。一九三二年參加僞滿洲國政.府,爲日僞效力。
一九三三年初,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徵四郎密謀在北平和天津地區組建一個傀儡政權,積極地物色傀儡政權首腦,此時便選中了張敬堯。日本侵略者任命張敬堯爲僞平津第二集團軍總司令,並撥付給張敬堯活動經費七百萬元,讓其前往北平策劃暴動,以配合日軍裡應外合攻佔北平。
張敬堯將此視爲東山再起的天賜良機,隨即化名常石谷,以商人的身份潛入北平,住進東交民巷的六國飯店。暗中勾結流氓土匪,企圖組建一支武裝隊伍來配合日軍在北平城內發動暴動。
張敬堯的漢奸行徑被國民政.府復興社特務處偵知,並彙報給蔣介石。蔣介石深知張敬堯若與日軍裡應外合,北平將危在旦夕。何況,張敬堯曾任湖南督軍,影響力不能小視,一旦其招降納叛,組建傀儡政權,後果將不堪設想,除掉張敬堯刻不容緩。蔣介石下令復興社特務處處長戴笠,立即制裁漢奸張敬堯。
戴笠和復興社華北特區區長鄭介民經過仔細策劃後,決定會講廣東官話和馬來亞土話的鄭介民,化裝成從南洋回國做生意的華僑鉅商前往北平入住六國飯店,先摸清張敬堯的活動規律,再安排特工實施暗殺。
一九三三年四月底,鄭介民攜帶着十多隻大皮箱住進了六國飯店。此後鄭介民找來複興社北平站站長陳恭澍和天津站站長王天木商議此事,制定了詳細的暗殺方案、掩護措施和撤離路線。並最終從復興社北平站挑選了年輕力壯且槍法精準的白世維,作爲暗殺行動的主要執行人。
一九三三年五月七日上午,張敬堯和往常一樣去洗漱間盥洗,白世維這時也現身洗漱間門口。張敬堯警覺地扭頭回望,白世維見此人長方臉,兩腮瘦削,鼻子高挑,留着兩撇小鬍子,下巴上還留着一撮小山羊鬍,正是張敬堯本人,便立即舉槍對準張敬堯連開三槍。張敬堯應聲倒下,這位幹盡壞事之人,總算走完了罪惡的一生。
白世維隨即大踏步離開六國飯店,上了一輛提前準備好的接應汽車撤離,而那位“南洋鉅商”鄭介民也於當天秘密地從六國飯店消失了。
當然,這爲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