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生變故後,福建也出了情況,
李厚基在自己的領地有兩支部隊他不能掌控:一支是第二師,師長、汀漳鎮守使臧致平,另一支是二十四混成旅,旅長王永泉。
王永泉旅原是徐樹錚的西北參戰軍的一部。早在民國七年九月,王永泉以“奉軍補充旅”名義,實際受小徐指揮由洛陽南下,經蚌埠、浦口,轉乘建新、福州兩輪開至福建。
臧致平和王永泉對李厚基態度一向傲慢,李當然視他們爲眼中之釘。
直奉戰後,奉系戰敗,而南方由於陳炯明部兵變,南方政.府大總統也離開了廣東。牆頭草的李厚基,本來是屬皖系,現竭力獻媚吳佩孚以求保全自己。
吳則因爲福建瀕海,鞭長莫及,正好利用李作爲分化皖系和對付廣東的倚重。
李得到了吳的支持,就先對臧致平下手。
一九二二年年六月五日,他突然到漳州解除臧致平的第二師長兼職,改由自己兼任,令臧專任汀漳鎮守使。臧忿而離漳去滬。
接着他請北京政.府調開王永泉。
李厚基背叛皖系不過是自求生路,但事做得有些不近人情。
他和徐樹錚是表親,又是同鄉。在皖系得勢的時候,小徐曾經是李的依仗。
在皖系失勢後的一九二一年的春天,徐曾秘密到福州,勸李必須與盧永祥忠誠合作,又託李代致陳樹藩一個密電。
李收了電稿並未替他照發,對小徐的態度也很冷淡。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八日,徐樹錚在上海曾有一函致吳佩孚,勸他擁戴孫、段二老共謀統一。吳當然不會聽他的。
與此同時,小徐也曾派人持函到福州去見李厚基,李竟拒而不見。
有人看不過去對李說:“你們是至親,這樣做不太過分嗎?”
李大聲說:“有什麼過分,他是一個慣於興風作浪的人,我惹不起他,還是少接觸以免是非。”
一九二二年十月二日,徐樹錚攜帶八十萬元,由浙江偷越仙霞嶺潛抵延平王永泉軍中。隨小徐同行的有曾任旅長的尹同愈、曾任團長的齊暗農和孫象震,以及曾任營長的汪某。
因爲事先已商量好了,小徐抵延平的當天,就通電設立“建國軍政制置府”,自稱總領建國軍政.府制置事宜。
宣誓“以至誠至敬,尊奉合肥段上將軍祺瑞、中.山孫先生文爲領導國家根本人,何日見此二老共踐尊位,發號司令,樹錚即當束身司敗,俾聽質訊。”
這個不倫不類的組織,應該是根據徐樹錚所著《建國詮真》一書設立的。
徐樹錚的《建國詮真》,大體與民初約法一脈相承。最大的特點就是總結了民初局勢和大背景提出了“加權的責任內閣制”。這個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肯定國會、總統地位的同時,提出給內閣更多的權力而相機行事。
這個提法跟當時的大背景府院之爭有關。袁世凱死後,北洋系羣龍無首,很多人提出推舉有威望的人當虛位總統,有實力的人實際把持內閣。
但北洋系是一個割裂的鬆散聯盟,不在位的實力派往往會利用總統制約內閣,時常爆發府院之爭,徐樹錚就是第一波內閣——皖系內閣的核心人物。
這本書寫於皖系被直系拱翻之後。徐樹錚在這本《建國詮真》中提出的加權內閣概念,一方面可能是出於被拱翻後的不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清醒地認識到了受國會和總統制約,內閣權力不大,確實很難履行責任。
十月三日,小徐電勸李厚基辭職離閩,限於五日以前答覆。
同日,王永泉已和退入福建的北伐軍許崇智商量決定,兩部聯合進攻福州。
許部擔任左路由建甌進攻古田,王部擔任右路由樟湖阪進攻水口。
福州大爲震動。李厚基勒令商會籌餉五十萬元。福州發生擠兌風潮,官吏眷屬紛紛避難,離開福州。
六日,許崇智部佔領古田,會合王永泉旅進攻水口。並派黃大偉,李福林兩部由古田經大湖向福州推進。孫本戎旅由大湖向白沙推進,包抄水口後路,並截斷水口、福州間的交通線。
九日,李厚基派他的表弟,警務處長史廷颺率領留省部隊開赴水口增援。
十二日,許、王兩部佔領水口,閩方唐國謨旅向福安、閩清方面退卻。李福林、黃大偉兩部遂乘虛由甘源裡進至洪山橋,前鋒由王懋功率領,輕騎進入福州。
李厚基先跑到臺灣銀行,隨後又逃上海軍軍艦。
海軍在薩鎮冰指揮下,將李部繳械,並將李厚基軟禁在馬尾海容軍艦上,逼迫李交出他在福州搜刮到的財富。
十三日,閩方史廷颺部從白沙敗退下來,曾向福州城發動反。,李、黃兩部因人數不多,倉皇退走。幸好孫本戎部由白沙銜尾追擊史廷颺,李、黃兩部回師應戰,史廷颺腹背遇敵,所部三千餘人遂繳械投降。
李厚基垮臺後,福州各團體遂提出“閩人治閩”的口號。推舉薩鎮冰爲臨時省長,並通電拒絕“客軍人閩”,阻止南北兩軍在福建境內作戰。
薩鎮冰和海軍本是站在北京政.府一方,可是這次驅李戰爭中卻幫助了南方的北伐軍。不過他卻不肯脫離北方。
而直系也想利用海軍來驅逐北伐軍,授意北京政.府於十月十五日任命薩鎮冰爲福建省長。
這樣,薩鎮冰這個福建省長既是福州各團體所推選,又是北京政.府所任命。
薩鎮冰在給北京電報時,把扣留李厚基一事說成是“保護”,而吳佩孚則將計就計地請薩派遣軍艦把李厚基護送到廈門登陸。
福州的易幟,是南方政.府、皖系、奉張三角同盟在直系全盛時期的一次嘗試,北伐軍也算找到了一個立足點。
此時,張作霖派奉天兵工廠督辦韓麟春到上海,勸南方政.府出兵江西、湖南,並約盧永祥進攻江蘇,而奉軍即大舉入關反攻。
國民黨人也紛紛電請南方政.府大總統到福州組織政.府。
但南方政.府大總統堅持要先討伐陳炯明,光復廣東,清除後患,才能出兵北伐。
十月十七日,徐樹錚、許崇智、王永泉進入福州。徐樹錚便以“制置府”總領的名義,任命王永泉爲“福建總撫”,統轄軍民兩政;並任命王永泉、許崇智、臧致平、李福林、黃大偉爲建國軍第一至第五軍軍長。
在此以前,南方政.府大總統曾任命許崇智爲東路討賊軍總司令,下設三軍。由許崇智、黃大偉、李福林三人分任軍長。
許崇智、黃大偉、李福林都不肯接受小徐的任命令,從十月二十八日起,改稱“討賊軍”。
薩鎮冰已於十月十五日就任臨時省長。
照理說,所謂的福建總撫,應該是具有督軍兼省長的性質。但是王永泉、許崇智等並不否認薩的省長地位,他們都參加薩歡迎他們的宴會。
這個時期的福建竟成爲南方政.府、皖和北京政.府三種勢力和平共處的地區。
十月二十四日,北京政.府下令討伐徐樹錚,任命李厚基、薩鎮冰爲討逆軍總司令和副總司令,高全忠爲閩軍總指揮。
這個命令是在吳佩孚的一再催促下才發表的。
本來應該把北伐軍一併列入討伐之列,只因王寵惠內閣不願與國民黨爲敵,所以把討伐的對象只集中在徐樹錚一人身上。
有意思的是,北京政.府所任命的討逆軍副總司令,這時卻正在福州和被討伐的人把酒言歡,而總司令卻是一個失去自由的俘虜。
十月十八日,北京參陸辦公處電派常德盛爲援閩軍總司令,這樣,北京政.府對福建就派出了兩個總司令。一個是援閩總司令,一個是討賊總司令,兩者各不相屬。
李厚基雖然被俘,但他的直屬部隊王獻臣旅在上杭、張清汝旅在泉州、高全忠師在廈門,因此,吳佩孚依然很看重他。
此外,吳佩孚還調動了幾路人馬,包括駐武穴的魯軍張克瑤旅、駐崇陽,通城的鄂軍第二混成旅寇英傑、北洋第二混成旅胡念先兩部和杜錫珪所屬海軍艦隊以及在江西的周蔭人、常德盛兩師。
常德盛師已於十月十八日由南城開抵杉關。
粵軍尹驥旅開抵平和後也擬向龍巖推進。
尹於十月十六日曾到上杭與北軍會商作戰計劃,陳炯明希望取得指揮閩、粵、贛各軍的軍事全權,以便統一佈置。
吳佩孚不願把北軍的指揮權交給陳,陳的態度便趨於消極,不肯單獨進攻。
徐樹錚奇襲福建,震動全國,可是不知他是怎麼想的,組織了一個不倫不類的怪政.府,名不正,言不順,引起了各方的反感。
尤其是他所謂的“總撫”,更是令人費解,頗似清朝的總督、巡撫。他所編擬的組織,是總撫之下設軍政、民政、財政三署,這個制度也是根據他的《建國詮真》的官制篇所規定的。
十月三十日,建國軍、討賊軍舉行聯合會議,選舉福建籍的國民黨人、廣州國會議長林森爲福建省長。
同日,王永泉取消“總撫”名義,改稱福建總司令,並取消建國軍名義,改稱福建第一軍軍長。
徐樹錚表示“建國軍政制置府”的職權,類似國務院,將隨軍事之進展而遷移他處,不會長期設在福建。
這一表示仍然不能獲得諒解,徐又打算取消制置府,改稱建國軍總司令。
十一月一日,徐樹錚通電主張迎接段祺瑞到上海和南方政.府大總統見面,並在上海召開聯省會議,解決組織政.府和各省共同出兵討伐直系的問題。
但是很遺憾,徐的電報沒有人響應。
就是這個時候,段祺瑞派王郅隆到福州來,勸小徐取消制置府,離開福州。
而王永泉這時已是福建的主人,也不願意有一個不倫不類的太上皇,極力想把小徐趕走。
許崇智等認爲這是皖系自己鬧意見,不願介入。
徐樹錚在這種情勢下只好黯然離開福州。於十一月二日乘輪去上海,他的建國軍政制置府也就因此而壽終就寢了。
十一月三日,福州各界舉行大會,宣佈“閩人自決閩事”,阻止各方軍隊入閩。林森宣佈就任福建省長,薩鎮冰則取消了臨時省長名義。
王永泉於十一月六日向北京政.府通電輸誠,但是,暗中仍和國民黨敷衍。
李厚基的母親曾自上海送來一筆“贖款”,李遂被海軍釋放。
十月三十日,李厚基乘靖安艦到南京,和齊燮元、杜錫珪相見,共同討論反攻福州的計劃。
十一月五日,李乘艦到了廈門,當他看到臧致平與高全忠同在碼頭上歡迎時,不禁大吃一驚。
原來臧已由上海先到廈門,高全忠順勢推臧爲閩軍總司令。臧向李表示,此行是爲安撫部屬,保全地方而來,並不反對北京政.府。
這時,曹錕、吳佩孚都有電到廈門,召臧致平北上,李厚基也勸臧應召前往,臧也表示同意。
不料十一月七日,臧鼓動第二師官兵向李討軍餉,嚇得李、高兩人逃往鼓浪嶼。
八日,臧致平有電給陳炯明雲:“李督軍五日蒞廈,致平往謁,重卸仔肩,俟有替人,即當北上。七日閩有少數潰兵邀同駐廈軍隊向李督索餉,李督即偕同高師長他往。是時致平適在鼓浪嶼候船,挽救無及,廈門紳商請致平維持地方治安,致平仍本在漳州宣佈之宗旨,與貴軍一致行動(意指維持閩粵兩不侵犯條約)。”
十一日,臧致平又致電北京政.府,報告李、高離開廈門情形,並表示“服從中央”。
國民黨方面汪兆銘等主張不要迫使陳炯明完全倒向北方,設法阻止陳炯明幫助李厚基援閩,極力促成南方政.府大總統和陳炯明言歸於好。
曾經是共同作戰的戰友,本沒有深仇大恨,這樣做肯定是明智之舉。即使不能壯大自己的力量,至少多了個同盟軍。但南方政.府大總統對陳炯明芥蒂極深,堅持要陳炯明寫悔過書纔可以不究既往。
南方政.府大總統被困在軍艦上時。陳炯明就幾次派人講和,但都遭他拒絕。徐紹楨被派到廣州和陳炯明聯絡,陳炯明拒絕寫悔過書,調停遂告失敗。
福建變成了羣雄逐鹿之地,曹錕、吳佩孚調豫軍常德盛師於十一月中旬先後佔領光澤、邵武、建寧、將樂等縣。粵軍尹旅佔領上杭、龍巖、永定等縣。
十一月二十九日,李厚基到上杭與尹驥等舉行軍事會議,即派張清汝、王獻臣爲第一、二兩師師長,擬聯合粵軍大舉反攻漳州。
臧致平意欲獨霸一方,本來拒絕“討賊軍”開入閩南。由於受到兩面壓力,便又轉而與討賊軍及民軍合作。
十二月十六日,兩路會師泉州,張清汝逃往南安,所部五營繳械投降。王永泉部開往閩北,抵禦常德盛師,十二月中旬接連收復將樂、延寧、邵武。
豫軍常德盛師退往江西境內杉關、黎川一帶。這時,福建的局勢總算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