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空城計,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不就是諸葛彈琴退司馬麼,這有什麼好講的?
但今天咱們要說的版本,並不是大家所熟知的版本。
且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對不對,這好像有些扯遠了。
言歸正傳,且說空城計原版本如下:曹魏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
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着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披着鶴氅,彈琴唱曲。
司馬懿懷疑西城中設有埋伏,不敢貿然進城,引兵退去。
小時候我們總對這個故事津津樂道,稱讚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膽識。
同時嘲笑司馬懿的膽小和猶豫不決,白白錯失了良機,似乎司馬成爲了諸葛的背景板一樣,司馬苦心謀劃的計策,絕佳的戰略時機,能夠活捉諸葛亮的機會,這些全都白白爲諸葛做了嫁衣,使得諸葛亮因爲空城計而流傳百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空城計的歷史背景是:曹老闆已經玩完了,去找耶穌探討人生了。曹丕繼位,曹老闆臨終前交待曹丕,不到萬不得已,不得啓用司馬懿,放兵權給他,司馬懿此人野心太重,讓他當個文官便是了。
雖然曹丕和司馬懿一向交好,但父親謹慎交待的既用之,又防之的臨終遺言,曹丕怎麼也要聽一聽。
於是司馬懿一直沒有掌握兵權的機會,直到諸葛亮揮師北伐,大破曹魏諸將,全無一合之敵,無人能與之抗衡。
曹丕沒有辦法,這才把司馬懿這頭蟄伏的猛虎給放出了牢籠,任命他爲曹魏大將軍,帶兵抗擊諸葛亮,阻止北伐行動。
司馬懿也在這個時候,手中才真正掌握了兵權。
當時蜀國的糧草運輸隊需要經過的一個地點,叫作街亭。
除此之外,街亭還是一處及其重要的軍事重鎮。
而看守街亭的守將,叫作馬謖,沒錯,就是讓諸葛亮哭着給砍了的那個。
對於馬謖,不得不說,劉大耳的臨終遺言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劉大耳臨終前告訴諸葛亮,馬謖雖然才華橫溢,但只知紙上談兵,不可重用,否則必定後悔不已。
而諸葛亮最後選擇了相信了自己的判斷,將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馬謖,結果,馬謖辜負了他的期望。
街亭守將馬謖只知死搬兵書,紙上談兵,違背了諸葛亮的吩咐,還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建議,自作聰明的把軍隊駐紮在街亭一帶的山坡上。
結果蜀軍被魏國大將張郃包圍在山上,斷了水道,蜀軍不戰自亂,死傷慘重,最終丟了街亭。
結果,蜀軍進退無路,只能選擇撤退,同時丟失了南安、安定、天水三城。
馬謖雖然撿回了一條命,但是這腦袋最終還是沒有保住。
戰後,諸葛亮爲了申明法度,揮淚斬馬謖,並且自貶三級,行丞相事。
街亭之戰後,魏國在原本防守空虛的西線部署了很多的兵力,使蜀漢從此失去了奇襲魏地的機會。
以司馬懿的戰略目光,怎麼會不知道街亭的重要性?
加上馬謖自己作死,司馬懿乾脆利落的拿下了街亭。
諸葛亮一看糧草也沒了,街亭也丟了,這仗打不打也沒什麼意思了,於是諸葛亮下令全軍撤退。
諸葛亮跑,司馬懿怎麼可能不追?好不容易帶兵打仗,不撈點功績回去怎麼說的過去呢!
於是諸葛亮帶着蜀國的殘兵敗將逃跑,司馬懿在後面帶着曹魏的虎狼之師追趕,你逃我趕好不熱鬧。
蜀漢的軍隊也不少,一時半會想撤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你走不能空手走吧?
糧草輜重什麼的是不是都得收拾好了再走?總不能全扔下走吧?
蜀國的國力可比不上富庶的魏國,如此行徑諸葛亮是斷然不會去做的。
這麼一來諸葛亮就趕巧讓司馬懿帶着十五萬大軍給堵在了西城。
當時諸葛亮身邊並無大將,別說大將了,連個叫得上名的蜀國將軍都沒有。
士兵也只有五千,這其中還有一多半是運送糧草的士兵以及老弱病殘,完全沒什麼戰鬥力。
諸葛亮想了想,這跑是跑不掉了,靈機一動便使出了空城計,將西城四面城門全部打開,吩咐老兵扮作百姓,拿着掃把裝作打掃街道。
而諸葛亮則是盡顯王者裝β風範,頭巾戴好,鶴氅一披,領着兩個童子走上了城樓,開始了喝酒彈琴。
沒過多久,司馬懿帶着大軍趕到,卻見到諸葛亮在城樓上怡然自得的喝酒彈琴,西城四面城門大開,毫無防備,甚至還能見到打掃街道的百姓們。
司馬懿想了想,然後說到:“諸葛孔明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用兵調度一向小心謹慎,如今西城四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不進入還則罷了,若是進入,必定會死傷慘重。”
主帥發話了,魏國的士兵自然會遵守,於是司馬懿帶着魏國的十五萬大軍後退了四十里。
諸葛亮也因此躲過了一劫,保住了西城和自己的性命。
但仔細想想,此事其實存在很多疑點。
當時的背景是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線全部瓦解,甚至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走投無路的諸葛亮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如果不能保全蜀漢大部隊安全撤退,以後的蜀漢政權也就相當於被人打掉了半條命,基本算是報廢了。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不惜以身犯險,將自己置於險地,爲蜀漢部隊的後撤拖延時間。
西城可以說是危如累卵,即是如此,諸葛亮還敢使用空城計,並不是因爲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定會上當,而是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的才智不在自己之下,他倆對彼此的實力都心知肚明。
打的諸葛亮丟盔棄甲的司馬懿,怎麼會是個碌碌無爲之輩?
在當時,如果司馬懿選擇攻城,結果自然是大獲全勝,一生宿敵諸葛亮也會被司馬懿活捉。
很多人都說,是司馬懿太過謹慎而選擇離開,白白錯失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但是這個說法完全沒什麼說服性,道理很簡單,西城纔多大地方?
就算有埋伏,又能埋伏多少兵馬?而且在當時諸葛亮哪裡還有多餘的兵力在西城設伏?
而且雙方實力懸殊太大的,即便是有埋伏,也很難改變結局。
司馬懿還沒到西城,諸葛亮就得到了消息,那麼以曹魏的情報系統,又怎麼會不清楚西城的斤兩?
作爲三軍主帥的司馬懿,自然會對西城的兵力有一個大致的估計。
再退一步講,司馬懿完全可以派斥候進入西城前去打探,就算司馬懿再小心謹慎,派幾個斥候不過分吧?
但司馬懿也沒有這樣做,而是毫不猶豫的直接選擇了撤退。
道理很簡單,諸葛亮就是在賭,拿着自己的性命和司馬懿對賭。
爲了蜀漢的未來,諸葛亮不得不傾盡所有去和司馬懿對賭。
諸葛用自己的性命賭司馬不敢生擒自己,他倆做了這麼久的對手,也都明白彼此的處境,一旦司馬擒了諸葛,那他的結局也不會好到哪去,別說加官進爵了,連活着都會是一種奢望。
司馬懿不動聲色,掉頭便走,並不是他看不出諸葛的計策,也不是他太謹慎,而是他太聰明瞭。
因爲司馬懿知道,他和諸葛亮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互相牽制,如果這個一生宿敵不在了,他也就離死期不遠了。
如果不是曹魏陣營諸將對付不了諸葛亮,恐怕司馬懿永遠也不會有熬出頭的那天。
司馬懿考慮事情一向長遠,根本不會在乎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所以司馬懿不動聲色的放了諸葛亮一馬,同時也放了自己一馬。
有句話說的好,傻與不傻,就看你會不會裝傻。
司馬懿的裝傻充楞,在三國中都是排的上號的,西城裝傻,司馬懿放走了諸葛亮,同時保全了自己,這讓人不得不讚嘆司馬懿的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