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圓潤爲人,須通曉人情世故(2)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方與圓全集 > 方與圓全集 > 

第15章 圓潤爲人,須通曉人情世故(2)

第15章 圓潤爲人,須通曉人情世故(2)

把着眼點放在較大目標上。一個沒有做成生意的售貨員向經理報告說:“買賣沒做成,但我和那位客人吵嘴贏了。”在銷售中,重要的是做成生意,而不是分辨誰對誰錯。

在與員工一起工作中,重要的是發揮他的潛力,而不是就他們犯的小錯誤大做文章。

在與鄰居相處時,重要的是互相尊重與友好相處,而不是總盯着他們是否在說別人的閒話。

如果用部隊裡的術語來說,我們寧願失去一場戰鬥,而贏得一場戰爭;也不願因贏得一場戰鬥而失去戰爭。

自問:“這真的很重要?”在每次激動之前,問問自己:“這事值得我那樣大動干戈嗎?”沒有比這一提問更好的治療爲麻煩事而煩惱、激動的藥方了。如果我們碰到麻煩事時,問自己一聲:“這事真的重要?”則最少90%的爭吵與不和將不會發生。

不要掉進瑣事的圈套中。在解決問題時,多想那些重要的事。不要爲一些表象、膚淺的事情所淹沒,集中精力於大事上。

另外,愛較真的人,經常沒法轉變思想,不會圓潤說話,這樣坦誠的話語可能招致的是不滿。

比如甲認爲同事乙小姐的衣服難看,便馬上對她說:腿短而粗的人不適合穿這種裙子。結果乙小姐臉一沉,扭頭便走,留下甲發愣。或者同事小李當着處長的面指點小王說:“你的稿子裡錯別字很多,以後要仔細些。”實話固然是實話,但不久後公司卻隱約有人傳言:小李慣於在上司面前打擊別人,擡高自己……倘若如此,小李恐怕會意識到自己的真誠並不那麼受人歡迎,既然這樣,又何苦呢?

真誠並不等於不假思索地將自己的感覺說出來,因爲你的感覺是否正確尚是一個需要判斷的問題。人們對事物的看法都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沒有絕對的對錯。所以,有些事其實不用那麼去較真,這樣的人經常會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混亂不堪。圓潤爲人要學會不較真。

自我解嘲保面子

古希臘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脾氣暴躁的女人。有一天,哲學家正和他的學生談論學術問題,他的妻子突然跑了進來,不由分說地罵了一通,接着又提起裝滿水的水桶猛潑過來,把蘇格拉底全身都弄溼了。

學生以爲老師一定會大怒,然而出乎意料,他只是笑了笑,風趣地說道:“我知道打雷之後,一定會下雨的。”大家聽了,不禁哈哈大笑,他的妻子也慚愧地退了出去。

幽默是化解矛盾的潤滑劑。幫助別人選擇笑,學着停下來看看滑稽的人生百態,即是生氣的最佳解藥。

美國幽默作家霍爾摩斯有次出席一場會議,席間他是身體最爲矮小的人。“霍爾摩斯先生”,一位朋友脫口而出:“你站在我們中間,是否有鶴立雞羣的感覺?”霍爾摩斯反駁了他一句:“我覺得我像一堆便士裡的鑄幣。鑄幣面值10便士,但比便士體積小。”

當別人對你稍有不恭時,如果不是大發雷霆就是極力辯解,這樣做是不明智的。自我解嘲不僅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容易相處。採取態度將使你與他人的合作更加愉快。

當年里根總統執政的時候,有一次在白宮舉行鋼琴演奏會招待來賓。正當里根在麥克風前致辭時,夫人南希一不小心連人帶椅子由舞臺上跌到臺下,全場來賓都站起來驚呼。還好地上鋪了厚厚的地毯,南希立刻很靈活地爬了起來,又重新回到舞臺上去。觀衆以很熱烈的掌聲爲她打氣。

中斷了演講的里根,確定了夫人沒有受傷之後,清了清喉嚨說:“親愛的,我不是告訴過你,只有在觀衆不給我掌聲的時候,你纔可以做這種表演嗎?”

有一次加拿大總統特魯多,邀請美國總統里根到加拿大訪問。

正當里根在多倫多的一處廣場上演講時,遠處有一羣示威民衆,不時高呼反美口號,打斷了里根的演說。

這種場面讓特魯多總統十分尷尬,面對遠來的客人,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頻頻向里根道歉。沒想到里根總統卻說:“這種情況在美國是屢見不鮮的,這一羣人一定是從美國白宮前面來到這裡的,他們是想讓我覺得來到這裡就像是在家裡一樣。”

一句自我幽默的話很快就化解了特魯多總統滿臉的尷尬。

有一位歌唱演員,初次演出就被觀衆趕下了舞臺。別人關心地問他演出效果如何,他說,“我很高興,因爲我初登舞臺,觀衆就送給了我一幢房子。”聽者聳聳肩說:“我可不信。”“真的;是給了。當然,每人只給了一塊磚頭。”依靠幽默,這位歌唱演員成功地戰勝了自卑,恢復了自尊,日後終於一舉成名。

在一個愚人節中,馬克·吐溫被人愚弄,紐約一家報紙報道說他死了。馬克·吐溫的親友們信以爲真,從各地趕來弔喪。當他們見到這位“死”去的作家正在寫作時,異口同聲地譴責那家造謠的報紙。馬克·吐溫卻毫無怒色,他幽默地說:“報紙報道我死是千真萬確的,只不過把日期提前了些。”

林語堂說過:智慧的價值,就是教人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拿自己的錯誤開開玩笑,使人開懷大笑,你便已鋪下了友誼之路。具有自我解嘲色彩的歡笑是你與別人進行內心溝通的最短的道路。善於自我解嘲不僅能讓你在尷尬的境地中超然走出來,也能讓他人瞭解你的智慧和善意,這樣不僅不失面子,還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交流。

常來常往,常聚常新

圓潤爲人之人善打造和諧的人際關係網絡,人際關係網絡的打造不在一朝一夕,而是要日積月累,這就是所謂的沒事常聯繫常走動,人際關係靠的是常來常往,常聚常新。

俗話說,是親三分向。親戚之間大都是血緣或親緣關係,這種特定的關係決定了彼此之間的關係的親密性。這種親屬關係是提供精神、物質幫助的源頭,是一種長期持續、永久性的關係,是一種客觀存在。因此,人們都具有與親屬保持聯繫的義務。在平常保持好親戚關係密切,在困難時期,求助親戚才最有利。

親戚“不走不新”,“常走常新”,這是中國人一貫的觀點,只有經常的禮尚往來,才能溝通聯繫,深化感情,密切親戚關係。有人說:“我不缺吃不少穿,親戚間何必要常聯繫找麻煩呢?”此話不對,純潔摯密的親戚關係是一種人情味較濃的人際關係,不能蒙上庸俗的面紗。只有建立在親近、摯密、常聯繫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真誠的關係,如果彼此間少了經常性的走動,那就可能會出現“遠親不如近鄰”的局面了。

“常來常往”,首先表現在一個“往”字。這個意思就是說自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經常到親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聯絡聯絡感情,這樣是非常有益的。

劉某是一家公司的老闆,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現雖說沒有千萬,但至少也有百萬家財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在短短几年內擁有數目可觀的資產呢?

在一家報紙記者採訪他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自身的努力與勤奮固然是我成功很關鍵的因素,但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親戚很多,同學培養在我未發跡時,經常拜訪他們,以致彼此間關係都特別好。後來,在公司小有規模後,我仍經常性的與他們保持聯繫,正是因爲這種密切來往,我的親戚都對我非常不錯。剛創業的時候,資金有一半是由他們籌借;辦公司遇到困難時,也有他們的幫助與鼓勵;就是他們中的一些人,現在也在我的公司裡幫我的忙,是我得力的助手……總之,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我最注重的就是親戚關係,也正因爲我的經常性走動,我纔有今天的成就……”

在劉某的談話中,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常“往”在親戚關係中的重要性,但有一點,就是千萬不可有貧富貴賤之分,也不要因爲自己的地位較高而不常“往”親戚家。這樣下去,親戚就會對你冷眼相待,那再想搞好親戚關係,就難上加難了。

親戚與親戚來往,除了一個“往”字,還要一個“來”字。它的意思是除了經常到親戚家走動外,自身也要經常性地邀請親戚們到家裡做客,利用自己的空間與親戚聯絡感情,做一回主人,熱情款待他們,讓他們有一種自己家的感覺,那時間一久,親戚之間的關係會處得異常融洽。

也許,就是如此平常的“常來常往”,纔會在以後的關鍵時刻,得到親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爲“常來常往”是沒用的,不必要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於情、於理都要掌握運用這個技巧。

俗話說:一輩同學三輩親,三輩同學輩輩親。還說:十年寒窗半生緣。可見,同窗之情,如果處得好,在某種程度上要勝過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能爲同窗,在這個世界中,也算是一種緣分。這種緣分因爲它純潔、樸實,有可能日後發展爲長久、牢固的友誼。

現代社會裡,人際交往更注重同學關係,同學之間互相幫忙,互相提拔的事情,經常可以見到。在一個單位裡,同一個學校裡畢業的同學或校友往往形成“××大學幫”,如果其中有一個晉升到主要的領導崗位,那麼,不出幾年,這些同學或校友便都能得到提升晉職,這就是同學關係的力量。

同學關係有時的確能在關鍵的時刻幫上自己一個大忙。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平時一定要注意和同學培養、聯絡感情,只有平時經常聯絡,同學之情纔不至於疏遠,同學纔會心甘情願地幫助你。如果你與同學分開之後,從來沒有聯絡過,你去託他辦事時,除非是一些比較重要的關乎他的利益的事情,否則他就不會幫你。

與同學保持聯繫的方式有很多。

有空給遠在異地的同學們打打電話,通通信,詢問一下對方近來的工作、學習情況,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互相交流一下,這是很有必要的,這點時間絕對不能節省。碰上同學們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親身參加,如果實在脫不開身,最好也得寫信或託人帶點什麼,不然,怎麼算得上同窗情誼。

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繫,許多人總喜歡向同學彙報自己的喜事,而對一些困難卻不好意思開口,應去掉這些顧慮。

而當聽到同學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儘管因工作忙、學習任務重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朋友有困難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間的深厚情誼來。

“患難朋友纔是真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在心。

現代社會裡,人們都已經充分認識到同學之間交往的重要性,爲了大家經常保持聯絡、加深合作,在一些大或小的城市裡,“同學會”已成爲一種時髦,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一年一小會,五年一中會,十年一大會,關係愈聚愈堅,愈聚愈緊,彼此互相照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不僅親朋之間,同學之間要常聯繫,常走動,其他人際關係網,如鄰里,同事,領導等都要保持常聯繫,常走動的狀態,這樣圓潤處處,你就保有了不斷擴張的人情網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