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豐碑
——《回顧四平攻堅戰》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革命戰爭史上,第四野戰軍是聞名天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主力之一。在歷時四年的解放戰爭中,這支雄師勁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喋血疆場,北戰南征,爲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烽火時代已經遠去。但四野作爲一支身經百戰的勁旅,其麾下的每一部分,都有着足以引爲自豪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它們的戰鬥足跡仍然閃耀於白山黑水、羅霄山脈、黃河之濱,平型關下,海角天涯……
東北烈士紀念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趙一曼街21號。該館是爲了紀念在東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於1948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這也是中國最早的一所大型革命紀念館。1997年,東北烈士紀念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西歐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使東北烈士紀念館顯得格外典雅莊重。進入大廳,正中矗立着一座手握長槍、昂首遠眺的英雄雕像,這正是千千萬萬個在黑土地上爲國捐軀的烈士們的化身。
紀念館建築面積爲4200多平方米,陳列面積爲1800餘平方米,分爲抗日戰爭館和解放戰爭館兩大部分。目前,館藏文物5000餘件,圖書、檔案、文獻、照片共30000餘件,國家一級文物83件,初步構成了一部史詩般的東北革命歷史畫卷。紀念館還運用景觀復原、大屏幕顯示等現代手段,使人身臨其境於過往的悲壯場景之中。
抗日戰爭館陳列着楊靖宇將軍穿過的大衫、抗日將領趙尚志用過的手槍、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用過的大碗以及寫給兒子的遺書、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犧牲時穿過的血衣以及爲著名的“八女投江”所做的油畫等重要歷史資料和遺物,以實物的形式向參觀者再現了革命英雄們在東北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艱苦歲月。
解放戰爭館展示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大將士爲解放全東北進行浴血奮戰的壯舉和烈士們的英雄業績,其中通過展示歷史資料、觀看復原圖片和聆聽革命故事的方式着重對歷時52天,殲滅敵人47萬人的遼瀋戰役進行了介紹。
東北解放紀念碑
東北解放紀念碑(和平廣場)在瀋陽市和平區和平大街與新華路、民主路的相交處有一座標誌着東北解放40週年的紀念碑威嚴矗立在和平廣場正中央,這個廣場的總面積爲18521平方米,始建於1932年,當時稱朝日廣場,國民黨統治時期稱崇德廣場,解放後定名爲和平廣場。
東北解放紀念碑採用三角亭式碑形,碑的總高度爲36,56米。主碑高25米,設計爲變形的三角形子彈,碑體均用漢白玉裝飾,主碑下部三面刻有三個相連的英語字母“V”,並以40只展翅飛翔的鴿子浮雕烘托,“V”是英文“勝利”一詞的首寫字母,鴿子是和平的象徵。簡潔的圖案意喻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係和三省人民對和平的珍視、企盼和美好的祝願。主碑外側是頂部相連向下呈三角形環繞主碑的三條拱帶,象徵着三省人民載歌載舞,共慶勝利的歡樂場面和對英烈的崇敬和悼念。
東北解放紀念碑矗是一座思想內容和藝術完美結合的傑作。蒼松、翠柏,藍天、白雲映襯下的紀念碑,高大、雄偉、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1978年對廣場進行綠化覆蓋,幾經改造後的廣場爲開放式圓形環島,四通八達的機動車繞環島行駛,自然分流,廣場中央是一個六瓣花壇,美人蕉簇擁着6棵雲杉;周圍分4個扇形圍柵和4個綠化帶。當時和平廣場是供人們聚此憩息、散步、乘涼的場所。
該廣場現已成爲瀋陽市人民和國內外友人蔘觀、休息的好去處,並以便利的交通和較高的知名度刻前來參觀、休息遊人的一致稱讚。同時也成爲瀋陽市乃至東北三省人民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天廣場都要接納遊人五萬餘人次。
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是爲了紀念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大戰役——遼瀋戰役而修建的一座專題性紀念館。1997年,遼瀋戰役紀念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遼瀋戰役紀念館成立於1959年,1988年10月遼瀋戰役勝利40週年之際新館落成。開館14年後,2002年底閉館擴建翻新,2004年11月2日勝利竣工並重新開館,目前的館名是葉劍英元帥於1978年10月題寫的。
紀念館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烈士陵園內,南部矗立着高16米的遼瀋戰役紀念塔,塔高16米,青灰色的大理石碑身像,莊嚴而肅穆。塔身正面,朱德寫下的“遼瀋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塔身東西兩側,是兩組氣勢磅礴的花崗岩浮雕。意蘊生動的浮雕,展示出硝煙瀰漫的戰爭風雲和前仆後繼的悲壯場景。塔頂,一座5.7米高,重16噸的解放軍戰士持槍揮手向前的銅像巍然屹立,這個戰士左手持槍,右臂高高舉起,面對着長天奮力吶喊。這座紀念塔,以建築、造型和浮雕的語言,向我們複述着嚴酷而悲壯戰爭場景。
紀念館基本陳列有序幕廳、戰史館、支前館、烈士館、全景畫館和電教館等。戰史、支前和烈士三個館中展出了大量的圖片、照片和歷史文物。全景畫館中繪製着攻克錦州的激烈戰鬥場面,配以音響、燈光和戰火硝煙等特技,形象地再現了昔日的激戰情景。電教館裡人們通過觀看實地拍攝的戰爭場面紀錄片,增強了歷史的真實感。紀念館中的各種陳列和形象展示,全面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過程特別是遼瀋戰役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紀念館建築主體及承重牆柱,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築成,外牆鑲貼堅固耐久的粗打花崗岩板。序廳寬敞明亮,迎面北牆上的巨型花崗岩浮雕圖,是以東北地圖爲基本圖案的《江山》浮雕圖。浮雕中部,是毛澤東的頭像;左側塑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遼瀋戰役偉大勝利後入關作戰的情景;右側展示了東北各族人民羣衆隨軍支前的場面。裝飾牆上雕刻着十枚獎章、勳章和紀念章。這些,都是根據當年東北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頒發的證章鐫刻而成。大廳南部大門兩側的巨型圓柱,頂端不是置於廳頂,而是抵於空間。這兩根圓柱稱爲“沖天柱”,在建築方面,爲寬敞的大廳起裝飾作用;在寓意方面,象徵着解放軍民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攻克錦州》全景畫展
《攻克錦州》全景畫展館是圓柱形密閉堡壘式的建築體,高28米,直徑42.24米。整個建築結構雄偉堅固,造型莊重,是中國第一座全景畫館。
《攻克錦州》全景畫畫面長124.24米,高16.1米,總面積爲1968平方米。這幅巨型油畫懸掛在圓形建築內壁上,首尾精細相接,環繞着2000平方米的大廳展開,把觀衆包圍在距離畫面13米遠的圓形看臺上,可謂天衣無縫。看臺的頂部是一個傘形的吊棚,吊棚將畫面上邊緣巧妙遮住。
觀衆看臺與垂直懸掛着的油畫之間,佈滿了地面塑型,這也是《攻克錦州》全景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地面塑型用260根圓鋼管支撐,上面鋪設角鋼、鋼板和鐵網,再用石膏做成具體的起伏變化的地表形象,一端連着看臺,另一端與畫面相接。塑型上的地形、地貌、工事、武器,按比例逐漸縮小,做得極爲逼真。木橋、戰壕、炮兵陣地、高粱地等,同一景物在地面塑型和畫布上各佔一部分,巧妙地連接起來,渾然爲一體,看起來難分真假。
藝術家們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高超的創作技巧,將攻克錦州的宏大戰爭場面,組織在一個環形的畫面之中,描繪得栩栩如生,並運用繪畫的散點透視的藝術法則,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還巧妙地運用豐富多變而統一的色調,創造了一個符合季節、時間和戰場氣氛的巨大空間環境,準確地表現了錦州地區深秋季節的色調氣氛,以及特定時間內陽光照射下,處於不同方位中的地面、房屋、山坡和天空的色彩變化。同時,運用色彩的遠近透視,將空間層次推遠,從而使畫面產生了動人的空間感。處於不同位置上各種物體的尺度變化,與地面塑型上的合理變化的尺寸有機結合,安排得十分妥帖,使觀衆真切地感受到了所創造出來的這個開闊空間形象。
燈光和音響是增強全景畫表現力的重要手段。《攻克錦州》全景畫的傘形吊棚內,均勻地佈置着318隻日光燈,同時,配合着60只高顯鈉燈,形成相當於錦州地區深秋季節下午兩點鐘左右的日光照射下的色溫。畫面在精心設計的燈光照明下,天空和地面的光線極爲均勻明亮。由於畫布對燈光的反射,使觀衆覺得畫面上的天空就是真正的天空。全景畫館還採用了現代化立體音響技術,把解說和音響合成在一起,當觀衆欣賞全景畫時,能同時聽到同畫面形象相一致的方位傳來的解說聲、爆炸聲、軍號聲、喊殺聲、汽車坦克轟鳴聲等,使全景畫表現的戰鬥氣氛更爲濃烈。
平津戰役紀念館
平津戰役紀念館位於天津市子牙河橋西側的植物園預留地
內,佔地4.7萬平方米,於1997年建成。該館是反映中國解放戰爭平津戰役的專題紀念館。2001年6月,該館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主要由序廳、戰役決策廳、戰役實施廳、人民支前廳、偉大勝利廳、英烈業績廳、多維演示館、紀念廣場、勝利花園等組成。
序廳正中央有銅鑄雕像《走向勝利》,展現了中共中央毛澤東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的領袖風采;牆屏上毛澤東關於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浮雕手跡熠熠生輝;巨幅壁畫《勝利交響詩》反映了東北、華北兩大區軍民英勇奮戰、奪取戰役勝利的宏大場面。
戰役決策廳內設置了毛澤東西柏坡辦公室舊址復原蠟像以及大量歷史文物、照片、多媒體演示,將毛澤東駕馭戰爭的偉大氣魄,運籌帷幄的高超指揮藝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戰役實施廳通過大量照片、文獻、實物等史實材料與圖表、繪畫等輔助展品有機結合、全面、真實地展現了平津戰役從發起到勝利結束的光輝歷程。展廳設置的巨幅塑型電動圖、大屏幕電視、戰場景觀、電動沙盤等,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現了戰爭場面。
人民支前廳運用大量史料,翔實地展現了東北、華北各級中國共產黨組織、政府和解放區廣大人民羣衆踊躍支援前線的歷史場景,深刻地揭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革命戰爭規律。
偉大勝利廳陳列了平津戰役取得的輝煌戰績和北平、天津以及全國各地歡慶勝利的場面等內容,並設置了繳獲武器陳列臺。同時對平津戰役勝利後、新中國成立前發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做了概括介紹。
英烈業績廳陳列了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其他領導同志的題詞,介紹了平津戰役中犧牲的32位著名烈士和團以上幹部、26位戰鬥英雄和109個英模羣體的事蹟;展出了英模羣體的錦旗,大量獎章、證書和英烈所用物品。英烈名錄牆將戰役中犧牲的6639名烈士姓名鐫刻在上,寄託了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和敬仰。
多維演示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球體建築之一,高43米,直徑50米。運用現代聲、光、電高科技與多元化視聽的技術手段,把全景式超大屏幕環球電影、背景畫、戰場微縮景觀結合起來表現戰爭時空氛圍的音響合成,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視聽藝術形式,氣勢恢宏地演示了平津戰役多維空間歷史畫面。
wωω¸ttκǎ n¸¢ ○
館外“紀念廣場”總體環境藝術以勝利爲主旋律。兩根高大花崗岩圓柱構成勝利門,柱頂分別佇立着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戰士雕像。反映軍民團結奮戰、歡慶勝利的花崗岩浮雕牆分列勝利門兩旁。廣場中央豎立着高64米的勝利紀念碑,不鏽鋼三冷刺刀直插雲霄。廣場東西兩側的大型鍛銅羣雕,烘托出人民戰爭的磅礴氣勢。
廣場東西兩廂佈列着火炮、坦克、裝甲車等重型兵器,渲染出紀念館的濃重軍事色彩。
四平戰役紀念館暨四平烈士陵園
四平戰役紀念館初建於1958年。從成立之初的鮮爲人知到現在的衆所矚目,在50餘年的曲折發展歷程中,四平戰役紀念館幾易名稱,幾遷館舍,於1987年最後定名爲“四平戰役紀念館”。2001年,該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5年,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建成。新館坐落於四平市的文化中心區英雄廣場上,交通便利,旅遊線路暢通,人文與自然環境良好。紀念館西側緊鄰一戰四平東北民主聯軍指揮所舊址,廣場東側有東北民主聯軍英雄銅像、馬仁興烈士雕像,東行300米則是高高聳立的四平烈士紀念塔。這幾處歷史文化景觀與英雄廣場的四平戰役紀念館相互呼應,互爲依託,形成了以四平戰役紀念館爲核心的四平戰役紅色旅遊核心景區,凸顯着英雄城市——四平的歷史文化特色。
紀念館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建築外形呈弧形,似在熱情環抱八方而來的廣大觀衆。新館建築面積達5158平方米。外牆上“四平戰役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爲在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的彭真同志於1988年時親筆題寫。
新館內劃分爲陳列區、綜合服務區、辦公區。其中陳列區面積達3000平方米。陳列區內設有半景畫館、戰史陳列廳、臨時展廳、電影廳等。四戰四平歷史陳列共展出圖片、歷史文獻、文物1000多件,結合聲、光、電等多種陳展藝術形式,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讓參觀者感覺身臨60多年前四戰四平那血火交織的歷史情景中。
四平烈士陵園位於哈大公路102線四平入口處,城堡式的大門宏偉壯觀,兩頭高大威武的雄獅坐臥在大門兩側,把陵園襯托得既雄偉又莊嚴肅穆。2001年,該陵園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始建於1951年,佔地20餘萬平方米,安葬着四戰四平中犧牲的一萬多名烈士。陵園的主軸線正中是一座由四把尖刀組成的四戰四平主體紀念碑,在紀念碑底座上,鐫刻着原全國人大委員會委員長彭真提寫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紀念碑後面是無名烈士墓,是國內最大的烈士合葬墓之一。無名墓的墓銘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四平攻堅戰主要指揮者之一的洪學智題寫,無名墓四周是四個呈方隊形的208座有名的烈士墓,無名墓與有名墓呈花盆狀,寓意爲陶鑄的著名詩章:“成仁有志花應碧,殺敵留紅土亦香”。
陵園內還建有四平英烈事蹟展覽館。展覽館分兩個展室,分英烈榜、英烈事蹟、緬懷先烈三部分內容。“英烈榜”有以抗日名將李紅光爲首的10083名烈士的名字及曾參加四戰四平的縱隊司令員方毅等5位領導的題詞;有“遼吉功臣”馬仁興等48位四平戰役的著名烈士照片和生平簡介;還有10080名烈士英名錄。“英烈事蹟”展室有“不死的英雄”王西蘭等6位戰鬥英雄的事蹟。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臨江市貓耳山南坡,鴨綠江北岸,依山傍水,景色宜人。2001年,“四保臨江”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始建於1947年12月,佔地3萬多平方米,由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羣、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等設施組成。地處陵園最高點的紀念碑主體高14.6米,是烈士陵園的標誌性建築,紀念碑正面鐫刻着陳雲題寫的“人民烈士浩氣長存”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陵園內安息着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的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第十師師長杜光華、溫士友團長;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長兼政委曹國安;著名戰鬥英雄李安仁以及抗日戰爭、四保臨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共695位。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始終受到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1992年投資50萬元修建了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建築面積412平方米。1994年以來又相繼投資112萬元,社會各界捐贈12萬元,修建了通往墓區的長青門、石碑樓、涼亭、花牆和108級花崗岩踏步。108級踏步象徵着艱苦卓絕的四保臨江戰役歷時108天,四個緩步臺象徵着四保臨江和四化建設,每個緩步臺寬3米,象徵着北滿部隊配合南滿部隊“三下江南”,又象徵着臨江市“開路、開邊、開源”三開戰略。2000年投資65萬元重新修建了烈士紀念碑。
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
黑山阻擊戰是爲遼瀋戰役取得全面勝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一次戰役。爲緬懷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和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戰後,當地政府和參戰部隊於1949年修建了“黑山戰役烈士之墓”,並經過多次擴建,於遼瀋戰役35週年之際建成了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
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位於遼寧省黑山縣城(黑山鎮)北的一座山崗上,陵園總佔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2001年,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由紀念館、墓羣、紀念塔、花壇等幾部分組成,正門門柱上刻有“功昭日月、氣壯山河”的對聯,園內蒼松翠柏,莊嚴肅穆。
紀念館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內容分爲黨中央的戰略決策、解放軍的英勇作戰、黑山阻擊戰、遼西圍殲戰、人民的積極支援、烈士的豐功偉績等部分,現保存烈士遺物20多件,圖片200多幅,形象地再現了當年戰爭的壯烈場面,紀念館前還設立了國防教育專欄。
墓羣包括一個公墓和六個單墓,共安葬着751具革命烈士忠骨,其中包括當年指揮黑山阻擊戰的原東野10縱28師師長、後任瀋陽軍區顧問的賀慶積的遺骨也於1999年7月安葬在這裡。墓羣前是一座13.5米高的白色烈士紀念塔和四座白色大理石紀念碑,碑上銘刻着在黑山阻擊戰中犧牲的烈士名錄及對烈士沉重哀思的悼詞。塔上刻有羅榮桓的親筆題詞:“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多年來,陵園以普及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全民國防教育爲己任
,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長年向社會免費開放。每年清明節、“五四”、“七一”、“八一”以及全民國防教育日等節日和紀念日,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紛紛組織到此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活動。在清明節期間,陵園積極創造條件,爲來此祭奠的中小學生提供免費服務。在每年徵兵期間,會同縣徵兵辦公室組織適齡青年到此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激發參軍報國熱情,並在新兵入伍前在此舉行新兵入伍儀式,激勵他們爲國防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葫蘆島市塔山烈士陵園
塔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葫蘆島市連山區塔山鄉塔山村東山崗上(戰時“塔山英雄團”前沿指揮所所在地),是爲紀念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2001年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初建於1953年,於1963年10月重建,園林面積22萬平方米。陵園由牌樓、紀念碑、紀念館、烈士公墓、將軍墓等組成。
進入烈士陵園正門,透過鬱鬱蔥蔥的松林,一座高大的仿古牌樓就會映入眼簾。牌樓正上方鐫刻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親筆題寫的“塔山革命烈士陵園”8個大字。烈士紀念碑位於山頂,塔身爲高12.5米的正方形石柱,全部由花崗岩砌成,象徵着人民軍隊如擎天柱一般拔地而起,剛硬不催,左右輔以連體副碑,象徵人民羣衆對子弟兵的支援和扶持;塔頂雕有云環紋飾,象徵烈士們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碑身正面是陳雲題寫的“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3個鎦金大字;背面的碑文記述了塔山阻擊戰戰役的經過和英雄事蹟,供人們瞻仰和緬懷;碑座正面的大型浮雕是用大瓣玫瑰組成的花環,象徵着光榮永遠屬於爲中國解放而犧牲的革命烈士。
紀念碑的前方是能夠容納萬人的廣場,廣場右側是由東野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題名的“塔山阻擊戰紀念館”。館內主要陳列有塔山阻擊戰戰役的紀實圖片和遺物資料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面鮮紅的戰旗,分別是戰後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授予縱隊12師36團、34團、28團及縱隊炮兵團爲“塔山英雄團”、“守備英雄團”、“白台山守備英雄團”、“威震敵膽英雄團”的獎旗。陳列櫃內還展示着獎給參加此次戰役的戰鬥英雄的毛澤東獎章、朱德獎章,各種戰史資料、將軍遺物、支前模範用過的實物以及塔山阻擊戰態勢圖等革命文物,充分向世人展示了革命英雄浴血奮戰、以少勝多的悲壯場面。
紀念碑後面的烈士公墓園是1998年修建的,佔地400平方米。園中有5位親自指揮過塔山阻擊戰的將軍的墓碑,他們不約而同地留下遺囑,死後要把骨灰葬在塔山,與當年犧牲的烈士們在一起,生爲塔山之虎,死做塔山之鬆。墓園中部立着一塊黑色大理石英烈碑,正面是張萬年將軍題寫的“塔山英烈,萬古流芳”8個金色大字,碑後鐫刻着747位烈士的英名。墓園最後面是一座合葬墓,安葬着戰後散葬在高橋、老官堡等地的747具烈士的遺骨。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吉林市著名旅遊區北山公園西北處的玄天嶺上。陵園由烈士陵園、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館三部分組成,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佈爲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54年,1956年修建革命烈士墓,後陸續有革命烈士、病故的老紅軍和革命軍人被安葬在陵園內。198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建革命烈士紀念館,1995年,在省民政廳、吉林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羣衆的支持和幫助下,革命烈士紀念館歷經8年建設終於落成,並於同年4月對外開放。
園區正中矗立着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副總司令魏拯民的漢白玉雕像,兩側安葬着400多位革命烈士、紅軍、抗日干部和因公犧牲的革命幹部和軍人。烈士墓碑採用天然大理石雕刻而成。
多年來,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始終秉承“褒揚先烈、教育羣衆”的工作宗旨進行陵園的建設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紀念館開放以來,共接待受教育羣衆100多萬人次,有本市的各界羣衆,有省內外的參觀團體和國際友人。每年的清明節和重大節日,社會各界羣衆經常在此隆重集會,舉行各種紀念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這裡已成爲主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革命紀念館
吉林市革命烈士紀念館是東北地區展出抗聯英烈最多、事蹟最集中的紀念館。紀念館位於園中山上,佔地面積5443平方米,建築面積1634平方米,沿着66級石階而上,呈現的是民族傳統四合院式琉璃瓦起脊建築的紀念館。紀念館陳列面積518平方米,共3個展廳,正廳是魏拯民專館。二、三展廳分別爲江城英烈展廳和抗聯英烈展廳。
1993年8月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來吉林視察時,親筆爲紀念館題寫了館名,“吉林市革命烈士紀念館”10個大字蒼勁有力地赫然鑲嵌在紀念館的門楣之上。左側是江城英烈展廳,陳展了10位在解放吉林、建設吉林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革命烈士事蹟。右側是抗聯英烈展廳,陳展了16位出生或犧牲或戰鬥在吉林大地上的抗聯將士的事蹟。
紀念館館藏文字400餘萬字,油畫、國畫、畫照等264幅。陳展實物178件,照片、文稿等90餘張,集中展現了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等27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蹟。
革命烈士紀念館以魏拯民紀念館爲主要展覽,展覽由序廳和魏拯民事蹟展兩部分組成。走進紀念館序廳,映入眼簾的是鑲嵌在黑、灰、白三色石材交錯而成的山形、雪狀之中的魏拯民白色半身浮雕像,展示着魏拯民血灑長白山的悲壯場景。雕像的對面陳展着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題詞。
魏拯民事蹟展分“求索與成長”、“赴抗日前線”、“轉戰長白山”、“丹心映山紅”四個部分,通過高浮雕塑、影像雕塑、硅橡膠仿真塑像、場景復原、場景模擬、電子演示屏等高科技表現手段詳細展現魏拯民這位抗日民族英雄領導東北抗日聯軍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幕幕歷史畫面。
其中自然光源大型復原景觀——東北抗聯長白密營是紀念館的一大亮點,佔地257平方米,高15米,人物爲硅橡膠仿真塑像,現場採用聲、光、電、雪花幻相機和配音等現代科技技術,結合自然植物、密營建築與人物造型融合的藝術形式,再現長白山深處楊靖宇、魏拯民和戰士們當時的戰鬥生活場景,是目前國內利用自然光源建造的最大一處復原景觀。
遼寧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位於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該館是全國抗聯史實陳列專題中規模最大、史料最全的,也是遼寧省範圍內第一個東北抗日聯軍題材的紀念館。2005年,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於2005年7月29日正式開工建設,建築面積504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共分序廳、主展廳、英烈廳三個部分,主展廳共有12個展室。
陳列布展以“林海雪原,抗聯英雄”爲主題,以東北抗聯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戰役爲線索,通過大量的史料、照片、圖表、文物、實物以及抗聯浮雕、場景復原等陳列展示形式,全面而系統地反映了東北抗日聯軍14年的艱苦鬥爭歷史,生動地再現了東北抗聯與日本侵略者英勇鬥爭的歷史,反映了抗聯將士頑強的鬥爭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民族氣節。
解放海南島戰役烈士陵園
解放海南島戰役烈士陵園,原名金牛嶺烈士陵園,位於海口市中心城區海秀大道中段南側的金牛嶺公園內。
烈士陵園位於公園中部綠樹環抱之中,陵園裡安葬着1950年爲解放海南島首批渡海登陸作戰中光榮捐軀的人民解放軍渡海先鋒營官兵,建有烈士紀念堂、烈士事蹟陳列室等,環境氣氛莊嚴肅穆。陵園的建造,表達了海南人民對革命烈士的無比崇敬和永久的紀念,現屬海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陵園始建於1957年,是海南行政公署、海口市人民委員會和海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爲紀念長期堅持瓊島革命鬥爭和英勇渡海作戰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佔地面積93.08畝,原建在白沙門戰鬥遺址,1983年遷至現址。陵墓前面豎立一座石碑,正面鐫刻朱德同志1957年1月27日的題詞“渡海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刻有海南行署、海口市人民委員會和海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立的《悼白沙門上的烈士》長篇碑文。陵墓後面爲單體烈士墓,有李振亞、王白倫、黃魂、王業熹、符明經、劉秋菊等革命烈士和革命同志之墓110多座。2004年4月,瓊崖地下學聯烈士墓也安置於園內。
爲了凸顯解放海南島戰役的紀念意義,2007年1月,省政府批准將“金牛嶺革命烈士陵園”更名爲“解放海南島戰役烈士陵園”,並向國務院申報列入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