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農理論》(TheTheoryofShareTenancy)是我在洛杉磯加州大學求學時的博士論文。理論本身一九六六的一個晚上想出來;資料整理用了一個暑期;論文數稿寫了八個月;一九六七在芝加哥大學找到些新資料,擴充及整理兩篇獨立文章花了一年;首篇文章發表是一九六八;書的出版是一九六九。這些都快,慢的是選擇論文題目花了三年。
我要在神州再版四十多年前的英語原著,是要給同學們一個示範:經濟學的博士論文要這樣寫纔對。不是說自己有什麼獨家本領,而是當年我花了不少功夫去參考與衡量博士論文應該怎樣寫。參考過的前輩之作可真不少,沒有一件感到滿意,但這裡那裡有些好東西,這裡那裡可以改良一下。如是者翻來覆去地考慮,終於讓我想出一個自己滿意的規格。後來不少老師及同事建議同學們參考《佃農理論》作爲論文的模範。
嘗試寫經濟論文的同學要記住,萬事起頭難。第一次嘗試是非常困難的事——當年我的感受是無從入手。但認真地嘗試而又能成功地寫出一件有看頭的作品,跟着而來的就變得容易了。不是說找題材容易,而是有了可取的題材,怎樣進攻,怎樣擺佈,怎樣刻劃重點,怎樣處理細節,等等,認真而又成功地嘗試過一次,會變得容易,彷佛駕輕就熟,揮灑自如的。
科斯曾經說,經濟學的實證研究,《佃農理論》不能被超越。不知他是指哪一章哪一節,或是說整本書,但第八章是所有讀過的師友皆認爲是實證研究的典範。寫這章,當年我決定不用行內盛行的統計分析及電腦協助,而是刻意地嘗試一下單憑思想推理作實證可以達到的境界。老師阿爾欽間接地鼓勵我這樣做:他屢次在我面前表達着對有巧妙思想的驗證的欣賞。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保持這本書的銷售長達二十五年,銷量奇差;十年前在香港再版,銷量卻不錯。書及摘自書中的兩篇文章,被學者引用不下五百次。還會繼續被提及的。這些不大重要。重要的是兩年多前我寫《中國的經濟制度》,找到了自己滿意的解釋,關鍵是曾經寫過《佃農理論》。機緣真的巧合了。
張五常
二〇一〇年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