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_爲了理想信仰,甘灑熱血寫春秋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黨員姓黨:牢記共產黨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 > 黨員姓黨:牢記共產黨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 > 

第二章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_爲了理想信仰,甘灑熱血寫春秋

第二章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_爲了理想信仰,甘灑熱血寫春秋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無數的共產黨員爲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牢記第一身份,堅守第一職責,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業績。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共產黨員或隱姓埋名深入虎穴,或衝鋒在前不惜犧牲;在經濟建設年代,衆多共產黨員艱苦奮鬥,勇於探索,爲民謀利;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他們攻堅克難、勇於創新,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富裕路、小康路……在他們身上,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和爲黨工作的第一職責。

爲了理想信仰,甘灑熱血寫春秋

崇高的理想,是一個人心中的太陽,它能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路;崇高的信仰,是一個人心中寶貴的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就曾經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一天起,就有無數優秀的黨員爲了理想和信仰,牢記身份,堅守職責,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方誌敏:爲信仰,寫下千古清貧絕唱

方誌敏同志生於1899年,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江西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他歷任縣委書記、特委書記、省委書記、軍區司令員、紅十軍政委、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主席團委員、黨中央委員。1935年1月24日,他不幸被俘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寫下了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可愛的中國》、《清貧》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在南昌英勇就義。

1924年11月,方誌敏和趙醒儂一起在南昌市郊區創建揚子洲農民協會,這是江西最早的農協。1925年夏,方誌敏在家鄉漆工鎮湖塘村,創建了贛東北第一個農民協會,同時開展“打土豪、減租減息”的鬥爭,在家鄉掀起了農民運動。他同毛澤東、彭湃一樣,都是黨內最早認識農民問題重要性的革命家,較早地致力於開展土地革命。方誌敏同志還參與創建了我們黨歷史上最早一批蘇維埃政權,是我們黨最早實

行對外貿易、最早發行紅色股票的黨員,充分顯示了他開闊的眼界和超前的思維。

就是這樣一個雄才大略之人,將自己的生命“一點一滴的用之於革命事業”,留下了千古清貧絕唱。他的品格、他的睿智、他的卓越,爲當時的執政黨領袖蔣介石敬慕。蔣親自前往南昌,意欲降服而不得。就是這樣一個人,把他的畢生才華和生命貢獻給了他的理想、貢獻給了他的信仰!

瞿秋白:爲理想,高唱凱歌赴刑場

毛澤東同志曾經這樣讚揚過一個人:“在革命困難的年月裡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爲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着,不會死去。”這個人就是瞿秋白,兩次擔任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者,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一名優秀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者、理論家和宣傳者。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充實而璀璨。他思想先進,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第一:我國報道十月革命後蘇俄實況的第一人;我國用文藝體裁描寫列寧丰采的第一人;我國完整譯配《國際歌》詞曲的第一人;創作了歌頌中國工農革命的第一首歌曲;創辦了我們黨第一張日報;他還是系統地給中國讀者介紹馬列主義文學藝術理論的第一人。他本是一個文人,卻因爲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毅然從政,併爲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中國人民的獨立和解放奮鬥終生。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轉移途中被捕,敵人得知他的身份後如獲至寶,採取各種手段勸降,但都被他嚴辭拒絕。他對勸降者說:“人愛自己的歷史,比鳥愛自己的翅膀更厲害,請勿撕破我的歷史。”並在獄中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就是國家前途的光明。”6月18日,國民黨宣佈槍決令,他視死如歸,說:“人之公餘稍憩,爲小快樂;夜間安眠,爲大快樂;辭世長逝,爲真快樂也!”他高唱自己翻譯的《國際歌》走向刑場,慷慨就義,死時年僅36歲。

清貧與刑場,打不破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白色恐怖下,

年幼的中國共產黨有多少英雄爲了理想和信仰獻出了生命。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羅亦農於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賣被捕。他在獄中寫下絕命詩:“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軀何足惜,大敵正當前。”表現了一位共產黨員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4月21日他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中共中央在1928年5月30日出版的《布爾什維克》第20期上,以頭版頭條的位置發表專文,題目是《悼羅亦農同志》。文章寫道:“亦農同志被害了,中國無產階級失去了一位最熱烈的領袖,中國共產黨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戰士。”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蔡和森同志,1931年6月因叛徒出賣,在香港被英帝國逮捕,引渡到廣州,被廣州軍閥陳濟棠殺害。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齊名的廣州起義領導者張太雷同志,在指揮戰鬥途中遭敵伏擊犧牲。領導海陸豐農民武裝起義的彭湃同志,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賣被捕,30日在龍華英勇就義。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鄧中夏同志, 1931年5月在上海被捕,9月21日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

此外,還有相當多的中國共產黨的早期軍事領導人,如尋淮洲、黃公略、曾中生、賀昌等年輕有爲的紅軍將領,也爲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他們有的是大學生、留學生,甚至是一流大學的學生;有的是商界名流,家財萬貫,生活殷實;有的是舊軍隊中的佼佼者,深受當時的統治集團賞識。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他們找到發揮自己才幹的機會應該不難。他們如果參政,必然是一代英才;如果參軍,顯然是軍中顯貴;如果經商,一定是商界翹楚;如果投身文化界,也能成爲一代風流名士,但是他們選擇了共產主義事業。

是什麼使得這些英才前仆後繼、死而無憾地選擇人類最偉大和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是什麼使得他們的目光堅定、神情剛毅、意志堅定地投身於這項輝煌而偉大的事業?是什麼使得他們不畏懼死亡、嚴刑拷打、殘酷折磨仍無怨無悔,百折不回堅持不懈,直到生命的最後?就是憑藉着執着的信仰,憑藉着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在他們身上,共產黨員的身份和職責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