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羣衆魚得水,脫離羣衆樹斷根
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對於共產黨員來說,無論出身和社會地位如何,其第一身份都應是共產黨員;對於共產黨員來說,無論擔任何種職務,承擔何種職責,其第一職責都應該是爲黨工作。人民的事業就是黨的事業;對人民負責,就是對黨負責;對人民不負責,就是對黨不負責。強調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就是要使廣大黨員幹部保持清醒頭腦,要密切聯繫羣衆,這是共產黨員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的必然要求。我們應當明確,任何一名共產黨員都沒有脫離羣衆的身份和職責。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講的:“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我們的同志不論到什麼地方,都要把同羣衆的關係搞好,要關心羣衆,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吳金印: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
在河南省衛輝市,廣大農民心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基層幹部,廣大農民交口稱讚他帶領山區人民艱苦創業,改造山河,使荒山野溝變成米糧平川的不平凡業績。他們說的這位好乾部,就是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新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衛輝市唐莊鎮黨委書記吳金印。吳金印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26歲走上鄉鎮主要領導崗位,當了36年的鄉鎮黨委書記,始終安心鄉鎮工作。40多年來,吳金印主動放棄組織上調他到上級機關工作的機會,深深紮根基層,與羣衆同甘共苦,忠於黨的事業,不計名利,不怕艱苦,帶領羣衆脫貧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優異的成績,樹立起了基層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贏得了人民羣衆的擁護和愛戴。他說:“我們農村領導幹部,吃的糧是農民種的,拿的工資也是靠農民交的稅。在工作上要是不給羣衆辦事,不帶領農民致富,對不起人民啊。”
爲了找到使農民羣衆脫貧致富的辦法,他和其他鄉領導走遍了唐莊鎮的每座山、每道溝,到每戶農戶家裡進行調研,最終根據唐莊有山地、有丘陵的複雜地形,因地制宜制定出唐莊的農業發展規劃。吳金印總結爲四句話“西抓石頭東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糧,鄉鎮企業挑大樑,沿着國道做文章”。所謂“西抓石頭”是指西部山區石頭多,在西部山區開設石材開採和石灰窯廠;東部離城區近,交通方便,人多地少,水利條件好,種蔬菜有市場條件;北邊是丘陵地區,水利條件不好,因此種不怕旱的果樹,年年可保證豐收;南部土地肥沃,適宜種糧。同時,他們還積極引進資金開設鄉鎮企業,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問題。
在他的帶領下,現在的唐莊已經舊貌換新顏,農民的生活也芝麻開花節節高。農民的生活越來
越好,吳金印繼續建設新農村的腳步並沒有停止。2000年,他帶領村幹部再下基層進行調研,確立了新形勢下唐莊新的發展方針,仍然是四句話:農村建設城市化、農業生產科技化、農村經營市場化、基層政權規範化。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和結構調整步伐,使全鎮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就在吳金印帶領全鎮人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候,他卻病倒了。2001年12月,他突然感到下腹疼痛,便血。體力不支的他不動聲色地把鎮領導班子成員召集在一起:“我到北京跑招商的事,你們在家把工作安排好。”下午4時,他離開唐莊鎮,次日凌晨2點乘火車趕到北京,並以最快的速度在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接受手術。只有他的妹妹和兒子陪他做了腎摘除手術。當兒子在意見書上簽字時,妹妹哭了。親人的眼淚激盪着吳金印的胸懷。他告訴記者:“當時我唯一的感覺就是欠家庭、欠親人的太多太多。”術後三天他就要求出院。出院後的第一天,他就忍着傷痛出現在荒山治理的工地上。
“老百姓養雞爲下蛋,養豬爲過年,養狗爲看家守院,養我們幹部爲了啥?如果不爲老百姓辦實事,連雞、豬、狗都不如。”這是吳金印經常掛在嘴邊的“幹部經”。
人們常用“魚水情深”來比喻幹羣關係,黨員幹部與羣衆好比是魚和水,水裡可以沒有魚,但魚兒卻離不開水。共產黨員要明白“水可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充分尊重理解羣衆,聽民意察民情,像關心自己的親人一樣,關心羣衆的疾苦。
“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縱觀古今中外,因爲政黨或組織脫離羣衆、背離人民而導致政權喪失、國家動盪的例子深刻而慘痛,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爲執政者與人民離心離德、作風腐化、激起民憤所致。
明朝末年,吏治腐敗,賦役如山,連年災荒,全國上下民不聊生,農民揭竿而起。李自成崛起芸芸之中,轉戰千里,鼎盛時擁兵百萬,轄地數千裡,領導的農民起義軍1644年攻佔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自盡,結束了明朝統治,建立了大順政權。然而起義軍攻佔北京之後,僅僅43天便又被迫撤離,從此踏上不歸路。這其中固然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但起義軍隊伍進入北京後出現了驕傲自滿、貪圖享受和腐化墮落現象,一部分將領甚至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從而失去民心是最主要的。因此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率領黨中央離開西柏坡進京時,對周圍的人說:“同志們,我們就要進北平了。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他們進了北平就變了。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共產黨員應該做到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共產黨員如果
脫離了羣衆,就失去了自己的力量源泉。脫離了羣衆的共產黨員,已經成爲高高在上的達官貴人、官僚,聽不到正確的聲音,看不到正確的方向,只會迷失於官場與舞會之中,失去黨性,喪失人格,最終走向腐敗,身陷囹圄。在現實生活中,少數黨員幹部錯誤地認爲,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上級封的、領導給的,跟羣衆毫無關係。他們對上級阿諛奉承,拉關係、找靠山,跑官要官,對羣衆飛揚跋扈,無所顧忌。他們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私慾膨脹,任人唯親,聽不得不同意見。這方面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
前幾年曾有這樣一個新聞,河南省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逯軍面對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反問記者“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這句“彪悍”的質問,公然將黨和人民對立起來,全然忘記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忘記了“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爲了造福人民;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忘記了自己是有着30多年黨齡的黨員幹部。同樣地,“要做人民滿意的市長,要幹人民滿意的事,政府就要了解人民在想什麼?還有什麼憂?有什麼愁?有什麼喜?有什麼樂?他們希望政府解決什麼事情?所以我們必須真心實意地去傾聽民聲瞭解民意,瞭解了百姓的希望後,去校正政府應該爲老百姓做什麼。”這些冠冕堂皇的話是因經濟問題被中紀委查處的原南京市市長季建業說的,但他實際上是怎麼做的呢?設在南京市政府的辦公室,季建業幾乎不去,而是在漢府飯店的豪華套房辦公。爲此,南京市官員每日要去飯店給他送材料或彙報工作。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的最大優勢是密切聯繫羣衆,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羣衆。脫離羣衆,黨就不能形成正確的決策,無法實現正確、科學、有效的領導。只有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羣衆,善於傾聽人民羣衆的呼聲,善於總結人民羣衆的實踐經驗,才能從人民羣衆中獲取智慧,形成正確的決策。脫離羣衆,沒有人民羣衆的廣泛參與,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難以實現。人民羣衆是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主體,主要依靠力量。黨和人民的事業能否順利發展,關鍵就在於我們黨能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密切聯繫,能不能充分發揮人民羣衆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對於一個執政黨來說,最重要的是人心向背的問題。如果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同人民羣衆保持密切的聯繫,羣衆站在黨一邊,黨就有了力量,就能生存、發展和壯大;反之,黨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有亡黨之患。共產黨員堅守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就必須密切聯繫羣衆,做到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保持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