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爲人本,以德立身
習近平曾在2011年7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代表紀念建黨90週年座談會上要求廣大共產黨員“堅持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砥礪優良道德品質、樹立崇高道德形象,努力成爲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先鋒模範”。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設這個基礎,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調研時強調,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一定要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養成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德立身,澤己及人
道德,對普通人來說,是做人做事的重要基石;對黨員幹部來說,是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重要基石。論語云,“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大意是,以道德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羣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爲“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毀,民德降”。自古以來,官德影響民德,官風決定民風。“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官箴,對我們黨員幹部來說,這句話也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因此,作爲黨員幹部,應該樹立正確的名利觀、金錢觀、權力觀。
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要堅持以德立身,就是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講黨性、重品行、作
表率,做有責任感的人。在羣衆心目中,黨員幹部應是道德的楷模,應該成爲一個道德意義上的“好人”。共產黨員牢記第一身份,堅守第一職責,就應該使自己的道德行爲成爲人民羣衆的楷模,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羣衆,這樣,在羣衆面前,黨員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威望;反之,如果對自身要求不嚴,不以身作則,言行不一,就不能成爲民衆表率,對民衆的道德教育就成了空洞乏力的說教。以德立身,是共產黨員第一身份、第一職責的深刻內涵。
吳天祥:不求偉大,只求崇高
吳天祥,一位有40多年黨齡的優秀共產黨員。他4次跳入長江救人,30次無償獻出10000多毫升鮮血,以兒子的身份給7名孤寡老人養老送終,爲無數個陷入絕望的羣衆送去希望的火把。他是一座橋,每天早上6點半上班接待上訪羣衆,堅持記民情日記,十幾年來接待上訪羣衆2萬餘人次,處理信訪問題近萬件,在黨和羣衆之間架起了“連心橋”;他是一本“書”,是一本讓人感佩的哲理“書”,他先後30餘次獲得全國、省、市、區各種榮譽稱號,人民羣衆稱他是活着的雷鋒、焦裕祿、孔繁森。他是上世紀70年代的“公安標兵”,80年代的“勞動模範”,90年代的“學雷鋒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不求偉大,只求崇高”,是吳天祥被評爲全國道德模範後新的追求。他深深體會到爲人民羣衆做好事辦實事,就是把心掏給羣衆,爲黨、爲人民、爲社會獻愛心,不是喊口號,而是要實幹,是要爲更多的老百姓謀利益。
多年來,吳天祥用真情和愛心感化和幫助500多名服刑人員,指引他們走上新生之路;盡心盡力關心救濟下崗工人,把女兒用來結婚的新房讓給困
難戶居住;賣了父母遺留的房子,把自己居住的房屋做抵押,爲100多名下崗工人貸款,幫助他們創業;在糞便漫溢嚴重影響老百姓生活的情況下,他兩次跳進窨井、疏通公廁;三十多次義務獻血、捐骨髓、錢物幫助他人,結下了300多個“窮親戚”。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吳天祥拿出自己一個月的退休工資3000多元,作爲自己和老伴的捐款。爲了募集更多捐款,身爲武漢市武昌區慈善協會會長的吳天祥,開始深入街道、企業、學校發動羣衆募捐,從5月13日到19日,共募集捐款500多萬元。災區的情況時時牽動着他的心,吳天祥並不滿足於獻血和募捐,他毅然決定:奔赴災區一線進行抗震救災。此後幾天裡,吳天祥與其他志願者一樣,到醫院擡傷員,到受災鄉村替病人包紮,到廢墟里消毒防疫……他每天早上五點多鐘起牀,一直忙到深夜才能休息,睡覺時就裹着睡袋躺在水泥地上。在德陽災區,吳天祥成了許多受災羣衆的“救命恩人”。他每救治一個災民,都要留下一百或幾百元錢。幾天下來,他隨身攜帶的幾千元錢捐得一分不剩。
30多年來,他一直要求自己切實做到環境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方向不變;職務變,當勞動人民兒子的身份不變;條件變,艱苦奮鬥的作風不變;千變萬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永遠不能變,永遠變不得。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續寫了一曲優秀共產黨員一心爲民的壯麗篇章。
吳天祥同志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道德品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他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無論外部條件如何變化,他始終牢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艱苦奮鬥、任勞任怨,爲把工作做好第一時間衝向第一線,他用實際行動闡釋了“不求偉大、只求崇高”真正涵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