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黨員幹部學理論(2016) > 黨員幹部學理論(2016) > 

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目前,“供給側改革”已成爲中國經濟領域最火熱的詞彙之一。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11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11月17日,李克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11月18日,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12月7日在發改委調研時,李克強再次指出,要從“供需兩側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12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階段不同,遇到的問題和使用的對策也就不同。中央提出“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在打破需求管理的路徑依賴,反映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治理的新思路。從中

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國內產能嚴重過剩,一般消費品堆積如山;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國外高品質商品的消費需求如飢似渴,不惜重金全球“海淘”。這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癥結不在需求側,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供給側出現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與之對應的便是“供給側”,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這種宏觀調控着力激活微觀活力,在減稅、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這有利於提高企業發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給。這種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是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正確選擇。當前,進行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意義重大。

第一,有利於推動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既要有眼前經濟的穩定增長,又要考慮到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宏觀政策在需求側還是在供給側上做文章,不是非此即彼,只是有所側重。“三駕馬車”是從經濟運行的結果出發的,便於宏觀調控進行短期的逆週期調節,而供給側是從經濟運行

的源頭入手,從產業、企業角度觀察認識問題,更加突出長遠的轉型升級。

第二,有利於解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着一系列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而一些有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卻得不到有效供給,出國購買日用消費品成爲“海淘一族”的新選擇。更突出的問題是,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領域,都還存在比較明顯的短板。“供給不足”與“需求不足”並存造成的“供需錯位”,已經成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就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培育新的發展動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爲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第三,有利於更多力促經濟轉型升級的改革舉措真正發力。中國經濟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相當突出,問題方方面面,但核心是體制機制問題,供給側改革要求進一步破除制約供給的政策瓶頸,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完善價格市場形成機制,採取有效措施破除市場和貨物運輸中的“中梗阻”現象,降低流通成本,暢通供需渠道,鼓勵更多市場主體進入供給側,釋放改革紅利,這必然使更多的政策措施真正發揮其作用。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