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黨員幹部學理論(2016) > 黨員幹部學理論(2016) > 

多措並舉,推進綠色發展

多措並舉,推進綠色發展

多措並舉,推進綠色發展

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部署,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六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是爲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的發展不代表着全面的發展,更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以人爲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在發展過程中摧毀人自身生存的環境。因而我們應該摒棄忽視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觀,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合理利用自然,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培養公民環境意識,倡導綠色消費。

第二,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爲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和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優化國土空間的開發格局是實現生產空間的集約高效、生活空間的宜居適度、生態空間的山清

水秀的前提和基礎。一要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二要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三要根據陸地國土與海洋國土空間的統一性,以及海洋系統的相對獨立性進行開發,促進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協調開發。

第三,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循環發展與低碳發展都是爲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促進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重點就要落實到低碳發展與循環發展,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在“十三五”期間,推進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就成爲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由之路。要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第四,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在全社會推動節能行動計劃。節約下來的能源是最綠色的能源,當下不能拘泥於傳統的節能減排方式。通過技術改造,把有限的資源吃幹榨淨;通過管理創新,提高已開發資源的使用效率。

◇堅持節約優先,推動綠色發展

第五,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爲核心,實行最嚴格

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衆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堅持預防爲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羣衆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爲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第六,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溼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要有“底線思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曾明確提出要建立生態紅線。生態紅線,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這個紅線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將危及生態安全、人民生產生活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必須採取最嚴厲的措施不可,不然不僅生態環境惡化的總態勢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扭轉,而且我們設想的其他生態環境發展目標也難以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說:“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我們要下定決心,實現我們對人民的承諾。”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美麗中國的願景一定會早日成爲現實,必將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爲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