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黨委中心組學習參考(2017) > 黨委中心組學習參考(2017) > 

第一章 準確把握和抓好我國發展戰略重點扎實把“十三五”發展藍圖變爲現實——十八屆

第一章 準確把握和抓好我國發展戰略重點扎實把“十三五”發展藍圖變爲現實——十八屆

時間:2016年1月29日

主題:“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

主講人:劉延東(國務院副總理)

李源潮(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汪洋(國務院副總理)

張春賢(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韓正(上海市委書記)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9日下午就“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發展戰略重點,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衣領子”、“牛鼻子”。抓準、抓住、抓好戰略重點,是保證“十三五”發展開好頭、起好步的關鍵,是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獲得全勝的關鍵。要準確把握“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做到胸中有數、落實有策、行動有策,以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攻堅克難的拼搏意志、只爭朝夕的緊迫勁頭,通過抓好發展戰略重點帶動發展全局,把“十三五”發展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爲現實。

這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由中央政治局同志自學並交流工作體會,劉延東、李源潮、汪洋、張春賢、韓正就這個問題作了重點發言。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推動事物發展不斷從不平衡到平衡,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中一貫倡導和堅持的。要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新發展理念、五大支柱性政策、補短板防風險來把握髮展戰略重點。

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我國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精會神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同時,要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全面進步,爲經濟發展提供更好制度保障和環境條件。

習近平指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總戰略。推進“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戰略目標不動搖,緊緊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三個戰略舉措不放鬆,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習近平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着力點,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要抓住能夠帶動五大發展理念貫徹落實的重點工作,統籌推動五大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對每個發展理念,也要抓住重點,以抓重點推動

每個理念在實踐中取得突破。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既總體分析面上的情況,又深入解剖麻雀,提出可行的政策舉措和工作方案。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全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爲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

習近平指出,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組合,是當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支柱性政策。貫徹落實這五大政策,都要注意突出重點。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個發展戰略重點。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習近平強調,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特別是主要短板,是影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主要因素,必須儘快把這些短板補齊。脫貧開發工作是我們的一個突出短板,要舉全國之力抓好,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各方面都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明確自己工作方面的短板是什麼,以紮實的思路、舉措儘快把短板補齊,避免各種各樣的短板牽扯我們的工作、影響既定目標的實現。要增強憂患意識、未雨綢繆、抓緊工作,確保我國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責任感和自覺性,提高風險監測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責、主動負責、敢於擔當,積極主動防範風險、發現風險、消除風險。

《人民日報》(2016年1月31日第1版)

遲福林:破解經濟轉型中的結構性矛盾關鍵是改革

【編者按】2016年11月29日《人民政協報》刊登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撰寫的《破解經濟轉型中的結構性矛盾關鍵是改革》一文。文章認爲,加快實現結構性改革的突破,是全球應對經濟增長乏力、推進經濟轉型的重大舉措。中國作爲轉型中的大國,破解經濟轉型中的結構性矛盾,關鍵是改革,核心是改革,改革要突破,改革要落地。

結構性改革決定經濟轉型進程

首先,經濟轉型直接依賴於結構性改革。經濟轉型的本質,是通過結構調整和制度變革,實現結構再平衡和結構升級。當前,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着工業領域產能過剩和服務業領域產品供給短缺的雙重矛盾。解決這個結構性矛盾,既要有全球化的眼光,按照市場原則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由此促進國際產能的合理佈局和優勢互補;又要加快自身結構性改革進程,實現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動態平衡。

在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下,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爲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5%。但是,目前的政策結構與體制結構仍不適應服務業發展趨勢。只有儘快變革現有的政策與制度結構,才能破解服務業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

其次,以結構性改革破解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矛盾。首先,要把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

置作爲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如從中國的現實情況看,服務業市場開放程度遠遠滯後於工業,這就需要儘快打破服務領域的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以提升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同時要把改善營商環境、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作爲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無論是產業轉型還是產業升級,主體是企業不是政府,關鍵是激勵與保護企業家創新精神。這就需要加快國有企業向國有資本的轉型;嚴格保護產權,尤其是知識產權和企業家創新創業收益,穩定企業家預期;以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爲重點,深化簡政放權,加快監管轉型,改善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此外,以經濟轉型爲目標的結構性改革正處於歷史關節點。結構性改革觸及現有的世界經濟格局,觸及多方面的利益結構,知易行難,突破更難。從中國的情況看,以經濟轉型爲目標的結構性改革正處於歷史窗口期,時間與空間約束全面增強。這就需要儘快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儘快改變相關的政策與體制安排,需要儘快改變某些發展理念。推進以經濟轉型爲目標的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立足於制度變革來破解結構性矛盾,釋放改革紅利,形成經濟轉型的最大推動力。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決定結構性改革成效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需要在市場開放中推進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進程。就是說,在國際國內市場高度融合的今天,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需要全球視野。中國作爲轉型發展中的大國,政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從制度上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

推進市場開放是結構性改革的當務之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儘管貨物貿易的增速明顯下降,但在經濟信息化、服務化趨勢推動下,全球服務貿易快速增長。2000—2014年的14年內,全球服務貿易增長了6倍左右,服務貿易開始成爲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引擎。對中國來說,經濟轉型的進程將是同世界經濟深度互動、向世界不斷開放市場的過程。今天,以市場開放爲重點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就是要拓寬經濟轉型的市場空間,就是要放大結構性改革的市場效應,就是要將結構性改革建立在各國市場相互開放、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

推進市場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需求。市場開放是經濟轉型與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是全球結構性改革面臨着的重大課題。對中國來說,需要把市場開放的重點放在服務業領域,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釋放市場活力。

推進市場開放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有效發揮政府作用,就是要主動推進市場開放,創造全球範圍內的更大市場;就是要在開放中加快監管改革,完善監管體系,防範系統性風險。以中國爲例,開放服務業市場,需要以公平競爭爲目標推進監管轉型,需要強化消費市場監管,需要加大反壟斷和金融監管,需要有效保護知識產權。

破題結構性改革,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激發市場活力,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推進以經濟轉型爲目標的結構性改革,就其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就其所蘊藏着的經濟增長新潛能,就其對利益結構衝擊的深度、廣度和複雜程度而言,都不亞於38年前開啓的改革開放。它將不僅決定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而且將對全球經濟增長和經濟治理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