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漠謠:新版 > 大漠謠:新版 > 

第四十一章 後記

第四十一章 後記

劉徹時代的漢朝是積極擴張的,疆域在他手中一再擴大。我在想一個民族用了這個朝代的名字來稱呼自己,可想而知這個朝代對整個民族的影響。而這一切和劉徹,和衛青,和霍去病這些人密不可分。不管劉徹做過的諸多事情,但是在他手中,霍去病說出了:“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千里亦必誅之。”這句話千載而下,依然讓聞者動容。

想要感受那個時代,那句話的力量,那就需要簡單瞭解一下當時匈奴帝國的強盛。匈奴統治結構分爲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着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如果沒有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如果沒有漢武帝的雄心激昂,如果沒有衛青、霍去病這些天才將星,漢民族會走向何處?

因爲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我無法具體想象。但是當匈奴大敗給漢朝後,他們向北遠走歐洲。我們可以看一下之後的匈奴人對歐洲文明的衝擊:一、他們將當時最強盛的帝國阿蘭帝國滅亡,國王被殺;二、他們征服了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德王國,其遼闊的疆土東起至頓河,與阿蘭人接壤;西至德聶特河與西哥特人爲鄰;南起黑海;北至德聶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三、匈奴人征服北方的日耳曼部落後,又奪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從黑海到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土地,盡入匈奴人之手,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滅亡;四

、匈奴人對拜占庭和色雷斯各省的進攻,除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與匈奴簽了城下之盟。

這一切讓我們從側面感受到了漢族的強盛和激昂。

寫《大漠謠》時,我一面感受着一個民族的崛起,爲此激動振奮,一面會禁不住遙想着那些周邊弱小民族的痛苦和他們在面臨民族滅絕危機時的奮力抗爭。所以,筆下有了李妍這種螳螂擋車、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人物,也有了孟西漠這樣遊走在中間的人物。墨子和莊子代表的兩種理念,成爲孟西漠內心深處的矛盾。其實,入世和出世這種矛盾一直是中國文人永恆的心理掙扎。入世又分爲消極和積極,出世也是如此,這也是後來爲什麼結合了儒家思想的佛教思想會受到中國文人的喜愛,因爲禪意給了他們精神退避的家園,是看似消極的積極。孟西漠最後的選擇就是看似消極的積極。

李妍和金玉的人物塑造受一部電影《滑動門》的影響。那裡面探討着人生的無數可能,在一列地鐵前,你趕上了,人生會是怎麼樣?趕不上,又會怎麼樣?李妍和金玉就是如此,我給了她們相似的遭遇,讓她們有類似的命運,但是兩個人選擇不同,人生路口的際遇不同,最後的人生截然不同。

霍去病和孟西漠,一個代表着整個民族飛揚激昂的進攻姿態,一個展示了時代巨輪下對個體關注的守護心態,一個代表着當時痛打匈奴的激揚民族精神,一個反映了在戰爭下呵護弱小的仁愛之心。漢族反擊匈奴固然讓人熱血沸騰,但是戰爭造成的殃及無辜也讓人無奈。那些史冊永遠不會記錄下名字的普通士兵李誠,那些因爲戰爭流落異鄉賣身的歌舞女,那些遠嫁匈奴的漢家女兒,他們的遭遇絕對不可以因爲更高角度的利益,而被認爲理所當然,個體生命只有一次!

對於孟西漠和李妍,他們的出身就決定了他們身份的尷尬。不管在任何空間和時間,不能和時代主流思想一致的人,都會註定內心的痛苦與孤獨。

不過

由於第一人稱所限,由於故事的定位,情節處理中,很多的矛盾其實淡化了,選擇了字面的點到爲止。

迄今爲止寫了六個故事,這個故事,大概是寫過的故事裡面,最讓我心情愉快和幸福的故事,和寫《步步驚心》是截然不同的感覺。

寫它的時候,我自己會常常寫着寫着傻笑,也會走路的時候,望到藍天,就笑了。

還會看到美麗熱烈的花就想,人生就該這樣呀!

轟轟烈烈地開一回,一回就夠,甚至一次就夠!只要開過,只要燃燒過,只要熱烈過,一年,一月,甚至一天。

很開心,很幸福的感覺。

這個故事開始的時候,他們都很年輕,十七八九歲的年紀,到結束時,他們仍然很年輕,最大的也不過二十五六歲。所以這個故事本就該是年輕的,放縱的。

到後來漸漸沉重,是不是因爲年經時的激昂,年輕時的狂傲,年輕時的飛揚,總是會遇到社會的擠壓?連那麼驕傲,那麼熱烈的小霍都不能逃脫?不能逃脫社會,不能逃脫那些“老人”們已經劃好的遊戲規則?

我們在微微的痛苦中艱難地蛻掉年輕的尖銳,我們用漸漸磨平的溫和穩重、禮貌謹慎、謙虛虛僞和冷漠融入了一個個方格的社會,如果一不小心越界,小心!會刺痛你的!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可是小霍呢?我想象不出來。所以他只能死亡!

可是因爲他是小霍,因爲小玉,因爲小九,總是會有幸福的感覺,我不想太難受,所以我沒有理會歷史的記載,任性自私地滿足了自己的希望,畢竟這是一個故事,它不是歷史。

我自己十分喜歡這個故事,大概是因爲寫作過程中的快樂。這裡面有一些永遠屬於年輕的東西。屬於明媚的東西。

也因爲他們三個人帶給我的快樂。

十分感謝閱讀這個故事的你們!謝謝你們和我分享了一段年輕、飛揚、蓬勃!

桐華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