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查爾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在倫敦出版。
1859年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Smiles)的《自助》(Self-Help)在倫敦出版。
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描述了自然選擇通過機遇造成的物種演化。
1863年亞伯拉罕·林肯發表《解放黑奴宣言》。
1863年法國允許組建有限責任制公司。
1864年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evsky)的《地下室手記》在俄國出版。
1866年德意志各邦與奧地利帝國脫離。
1867年美國的1867年破產法減輕了對破產的處罰,該法案在1878年被廢除。
1869年英國的債務人法案廢除了對債務人的監禁處罰制度。
1870年藝術界出現“正統現代主義”,並持續到1940年。
1870年美國的選舉權擴大到非白人男性。
1870年德國允許組建有限責任制公司。
1870年西歐的人均產值比1820年提高了63%,美國提高了95%。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40年代繪畫領域進入正統現代主義時期。
1871年俾斯麥把德意志各邦和普魯士統一爲威廉皇帝的第一帝國。
1872年尼采出版《悲劇的誕生》(TheBirthofTragedy)。
1873年歐洲和美國爆發金融恐慌。
1876年馬克·吐溫(MarkTwain)的《湯姆·索亞歷險記》(TheAdventuresofTomSawyer)在美國出版。
1876年理查德·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在拜魯特音樂節首演。
1880年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發表《卡拉馬佐夫兄弟》(TheBrothersKaramazov)。
1887年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體與社會》(CommunityandSociety)在德國出版。
1888年凡·高創作《夕陽下的播種者》、《去工作路上的畫家》以及《夜間的露天咖啡座》。
1893年歐洲和美國爆發金融恐慌;美國的失業率在1893~1898年超過12%。
1894年基於埃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Muybridge)的攝影實驗,托馬斯·愛迪生用他的活動放映機進行了第一次商業電影放映。
1898年美國的1898年破產法給公司提供了債權人保護選項。
1900年德國的50個小鎮獲得城市資格(1800年時只有4個)。
1901年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國出版。
1902年蘭索姆·奧茲(RansomOlds)的奧茲汽車生產線製造出較爲廉價的汽車。
1902年阿諾爾德·勳伯格(ArnoldSchoenberg)的《昇華之夜》在維也納首演。
1907年亨利·柏格森的《創造的進化》在巴黎出版,四年後發行英文版並廣受好評。
1910年代弗蘭茲·卡夫卡(FranzKafka)創作《審批》(TheTrial)、《在流放地》(InthePenalColony)和《城堡》(TheCastle),描述極權主義和官僚政府的壓迫。
1912年未來主義畫派的賈科莫·巴拉創作《被拴住的狗的動態》。
1912年約瑟夫·熊彼特在雷齊格出版其德文代表作《經濟發展理論》,1934年發行英文版。
1913–1915年基希納創作了多幅名爲“柏林街景”的畫作。
1913年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
1914年亨利·福特的生產線每1小時33分鐘即可生成一輛T型車。
1919年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Gropius)在魏瑪建立國立建築設計院(Bauhaus)。
1919年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國家、政府和經濟》(Nation,State,andEconomy)在維也納出版。
1920年大多數美國人在城市生活。
1920年美國的選舉權擴展到女性。
1921年約翰·凱恩斯發表《概率論》。
1921年弗蘭克·奈特發表《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
1922年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提出現代城市計劃。
1922年馬克斯·韋伯出版《經濟與社會》(EconomyandSociety)一書。
1922年米塞斯出版《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學分析》(Socialism:AnEconomicandSociologicalAnalysis)。
1923年查爾斯·皮爾斯(C.S.Peirce)出版《機會、愛和邏輯:哲學散文集》(Chance,Love,andLogic:PhilosophicalEssays)。
1927年沃納·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發表《量子理論運動學和力學的直觀內容》(überdenanschaulichenInhaltderquantentheoretischenKinematikundMechanik),首次提出不確定性原理。
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問世。
1930年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滿》在德國出版。
1930年法恩斯沃斯(P.T.Farnsworth)註冊電視專利,但由於“二戰”,電視直到1948年纔在美國普及。
1931年弗利茲·朗(FritzLang)導演的電影《可詛咒的人》(M)發行。
1933年喬治·巴蘭欽和林肯·科斯特恩(LincolnKirstein)組建紐約市芭蕾舞團。
1935年弗蘭克·賴特(FrankWright)完成“流水別墅”(Fallingwater)。
1935–38年希區柯克的《三十九級臺階》(The39Steps)和《貴婦失蹤案》(TheLadyVanishes)顯示我們對世界知之甚少。
1935年哈耶克主編的《集體主義經濟計劃》(CollectivistEconomicPlanning)在倫敦出版。
1935年奧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Morgenstern)發表《完美預見與經濟均衡》(VolkommeneVoraussichtundWirtschaftlichesGleichgewicht)。
1936年凱恩斯出版《通論》。
1937年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對生產線進行嘲諷。
1938年讓–保羅·薩特(Jean–PaulSartre)的《噁心》(Nausea)在巴黎出版。
1939年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Chandler)出版小說《長眠不醒》(TheBigSleep)。
1940年代羅伯特·莫頓引入法律的意外後果和潛在功能的概念。
1940年查爾斯·艾夫斯(CharlesIves)在1906年創作的《未被回答的問題》(TheUnansweredQuestion)首演。
現代後期,約1941年至今
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在倫敦出版。
1945年卡爾·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TheOpenSocietyandItsEnemies)在倫敦出版。
1951年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MiesvanderRohe)完成範斯沃斯住宅。
1953年塞繆爾·貝克特(SamuelBeckett)出版《等待戈多》,用超現實手法描寫現代生活的焦慮。
1955年曾開過運輸公司的馬爾康·馬克林(MalMcLean)與工程師凱斯·坦特林格(KeithTantlinger)合作,設計了現代化的轉運集裝箱,並把設計專利交給整個運輸產業。
1957年卡爾·波普爾的《歷史決定論的貧困》(ThePovertyofHistoricism)在倫敦出版。
1958年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Polanyi)出版其名著《個人知識》(PersonalKnowledge)。
1960年代哈羅德·品特(HaroldPinter)的舞臺劇《微痛》(ASlightAche)描寫我們對周圍的社會知之甚少。
1961年哈耶克發表《依賴效應的臆斷》(TheNon-SequituroftheDependenceEffect)。
1961年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nCities)在紐約出版。
1966年湯姆·斯托帕德(TomStoppard)的戲劇《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之死》(RosencrantzandGuildensternAreDead)描寫每個人都受到自己立場的限制。
1968年哈耶克發表論文《作爲一種發現程序的競爭》(CompetitionasaDiscoveryProcedure)。
1969年簡·雅各布斯的《城市經濟》(TheEconomyofCities)出版。
1970年論文集MicroeconomicFoundationsofEmploymentandInflationTheory出版,背景爲埃德蒙·費爾普斯組織的一場學術會議,把工資和價格預期引入就業水平的決定中。
1989年托馬斯·內格爾出版《本然的觀點》(TheViewfromNowhere)。
1991年保羅·約翰遜(PaulJohnson)發表《現代的誕生》。
1992年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達成互聯協議之後,網景公司(Netscape)的上市掀起了互聯網廣泛應用的浪潮。
2006年埃德蒙·費爾普斯在諾貝爾獎獲獎儀式上發表關於理解經濟活力的演講。
2006年在一次研討會上,埃德蒙·費爾普斯的報告指出各國的經濟價值觀對生產率和就業水平有很大影響。
2007年羅曼·弗雷德曼(RomanFrydman)和邁克爾·戈德堡格(MichaelGoldberg)發表《不完善知識經濟學》(ImperfectKnowledgeEconomics)。
2008年阿瑪爾·畢海德出版《冒險經濟》。
2009年馬克·泰勒(MarkC.Taylor)出版《生死思索》(FieldNotesfromElsewhere),反映現代生活。
2011年馬丁·塞利格曼出版《繁榮:對快樂和福利的新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