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諸城縣誌》卷一二曾記載說:“最悍者沙,……其翅猛惡,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斃,海上畏之,號曰海狼。”捕鯊之後,粗加工成爲翅板(或稱翅片、原翅、皮翅),細加工則成翅絲(或稱軟刺、明翅)。郝懿行《記海錯》敘述說:“沙魚色黃如沙,無鱗有甲,長或數尺,豐上殺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
明朝把魚翅推向飲食市場之後,立刻引起強烈共鳴,認識其價值者逐漸增多。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四記述說:“沙魚……形並似魚,青目赤頰,可見食用魚翅之風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連宮廷膳食中也添加了這種原料,如劉若愚《明宮史》火集就記載:“先帝最喜用……鯊魚筋”。鯊魚筋,指鯊魚翅筋。成書於明代的小說《金瓶梅》第五十三回也把魚翅視爲高檔食料,按《金瓶梅》描寫魚翅,僅列入飲食,說明那時的一般人尚無從問津。《汪穰卿筆記》卷三曾探討魚翅。入清以後,魚翅作爲新興的海產珍品,迅速發展起來,不但供應量明顯增加,身價也在一步步攀升。郝懿行《記海錯》說魚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間以爲上餚”。從那時起,南北各地都可見到魚翅宴席,《竹葉亭雜記》卷化現象。由於中國地處溫帶冬季寒冷,旱澇天災頻發,內陸地區距海洋比較遙遠,故食品保存技術十分發達,乾燥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其中魚翅的炮製和烹調工藝十分複雜而專業,幾乎不容業餘者染指,這爲魚翅羹的高昂價格提供了理由。現在全球每年捕殺一億條鯊魚,鯊魚繁殖緩慢。如果繼續大量捕殺下去,只會使鯊魚絕種,破壞海洋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