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下銀絲鮓——清初名士王士禎詩:“金盤錯落雪花飛,細縷銀絲妙入微,欲析朝醒香滿席,虞家鯖鮓尚方稀。”讚美歷下的銀絲鮓烹飪的精細。
耿餅——又稱曹州鏡面柿,是山東菏澤地方傳統名點,在明朝永樂年間就曾作爲貢品獻給朝廷,永樂皇帝大加讚賞,賜名爲“耿餅”,清人王士禎有詩讚曰:“亳都柿勝紫花梅,玉雪中含虎魄胎。肺病欲蘇還悵望,姚黃歐碧不同來。”
鱁鮧——漢武帝追逐夷民至海濱,見當地人吃一物香氣四溢,遂命此食爲“鱁鮧“,這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就是魚腸醬。最早北魏卷八中有“作鱁鮧法”。也有“鱁鮧”一釋,李時珍集解:“沈括雲‘鱁鮧,烏賊魚腸也’”。
……
烏魚蛋湯——清朝趙子敏的中有烏魚蛋“產登萊,乃烏賊腹中卵也”之記載。清詩人王士祿所作的詩中寫道:“飽飯兼魚蛋,清樽點蟹胥,波人鏟鰒魚,此事會憐渠。”王士祿將烏魚蛋同蟹胥、鰒魚同列,說明烏魚蛋在當時已被列爲珍品。清代詩人和美食家袁枚的中對此菜有記載。此菜有“魯菜第一名湯”的美譽。
山東薄餅——清代文人袁枚中稱讚山東薄餅:“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並說當時有人稱:“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
加吉魚——清代學者郝懿行在中記載:“登萊海中有魚,厥體豐碩,鱗髻赬、尾盡赤色,啖之肥美,其頭骨及目多脂腴,有佳味。”
……
對蝦——郝懿行一書載,渤海“海中有蝦,長尺許,大如小兒臂,漁者網得之,兩兩而合,日干或醃漬,貨之謂對蝦。”山東海域所產對蝦佔全國總產量的2/3.
炸荷花——清人顧仲的“餐芳譜”一節一開始就有:“凡諸花及苗、葉、根與諸野菜、草藥,佳品甚繁。採須潔淨……制須得法,或煮或烹,燔炙、醃、炸”的記載。老舍在中,也記述了他在濟南教書時吃炸荷花的情景。
海蔘——清初吳偉業曾指出:“海蔘,產登萊海中。”他還寫下一首吟詠登萊海蔘的詩:“預使燂湯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郝懿行記載說:“今登萊海中有物長尺許,淺黃色,純骨無骨,混沌無口,有腸胃,……謂之海蔘”。袁枚說出了製作海蔘的難度:“海蔘無爲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好,然天性濃重,斷不可以清湯煨也”,清代山東日照學者丁宜曾所著介紹說:“制海參,先用水泡透,磨去粗皮,洗淨剖開,去腸,切條,鹽水煮透,再加濃肉湯,盛碗內,隔水頓極透,聽用。”這種先水發,再用肉湯二次加熱的發制方式,在山東一帶甚爲流行。
……
北魏賈思勰記載了人類烹飪史上最早的高湯:“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山東菜精於製作和使用高湯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高湯分爲奶湯和清湯,清湯清澈見底,奶湯乳白細滑。魯菜的大量熱菜極爲依賴高湯。“無湯不成菜”,在解放前,山東菜館會因爲高湯用完而打烊,雖然主料都有,客人還想吃,但是爲了鮮香美味做到家,不損店鋪名聲,堅決不做沒有使用高湯的菜。除此之外,海腸粉、蝦籽、蟹黃、蝦醬、油炒麪粉燴冬菇冬筍等方法也是傳統魯菜常用的鮮味劑。
一道酸辣海蔘湯、或者烏魚蛋湯,在調味上講究留白,必須讓食客品嚐三口才能吃出整道菜的味道精華,如果第一口就能嚐到這道湯味道很足,那是失敗的做法。第一口鹹鮮上口、微酸微辣;第二口,酸辣味道得以昇華;第三口,酸辣鹹鮮四味平行於口腔之中,這就要求各種調料必須恰到好處,是非常考驗廚師功力的。一道九轉大腸,將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融合在一道菜中,這道菜要讓食客品嚐出層次,每一種味道都能清晰分明地按照時間順序出場,一秒鐘呈現出一種味道,最後層層遞進疊加,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