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明影侯 > 大明影侯 > 

第0522章 外遊豆腐回京師

第0522章 外遊豆腐回京師

沒有什麼其他特殊的打算,也沒有人會爲這件事情負責任,更不會有太多的人知曉,但是偏偏這樣的事情就發生了。

有人將宮裡的消息傳遞到了宮外,之前,錦衣衛杖斃了不少的,宮女和太監。

所以在那段時間,宮裡的消息基本上是傳不出去的,至少沒有在那些王公大臣們之間傳遞。

除了朝廷有意公開的消息,其他的消息,基本上不會成功的從宮裡面傳出。

但是這一次。

建文皇帝朱允文和太子朱文奎的談話卻這樣從宮裡傳了出去。

沒有人去追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爲這些消息是傳遞給錦衣衛的。

沒有人敢去打探,也沒有人將這些東西說出去。

從外地回來的,中愈看着手裡的那封密報久久不語。

跟着一旁的其他人也沒有打擾他,雖然他們也很好奇,那一封密報裡面到底寫的是什麼?

寫的是什麼?

上面的火漆是大紅色。

那是錦衣衛內部用來傳遞非常重要的情報才用得到的記號。

他們不清楚,但是卻特別好奇,不過每一個人都沒有去問。

上面的內容,就是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朱文奎太子,兩人談論的內容。

坐在馬上的中愈笑了笑,把那封信貼身藏好。

“走吧,回京。”

一聲回京,手下的人立馬跟着一起走。

這是他們,這麼久以來最歡快的時刻,因爲就要回京師了。

在外面久了,總是會想家的。

每個遊子最牽掛的也是家裡。

中愈沒有告訴他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剛剛收到的東西是什麼。

其實要說這個世上,最瞭解建文皇帝,朱允文的人是誰?

除了他自己,恐怕就只有鍾雨了。

www_ttκa n_¢○

來自後世的,中愈對這位皇帝特別的瞭解。

雖然歷史上有很多不盡之處,但是多少能看到一些端倪,再加上這段時間的瞭解,他非常的清楚。

建文皇帝朱允文,沒有歷史書上寫的那麼不堪,但是也沒有那麼的聰明。

畢竟對於他來說,太祖高皇帝選擇他作爲皇位的繼承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他是太子朱標的嫡子。

而且意外發生的太快,所以太祖高皇帝選擇他作爲皇儲繼承人的時候,對他培養的時間太短太短,所以,雖然他從小生活在帝王之家,但是對這些陰謀詭計,帝王心術,做的並沒有那麼好,甚至可以說有些拙劣,所以,在文臣的,極力勸阻下他才做了那些的決定。

這也是皇帝朱允文比較矛盾的地方,但是並不影響,現在他做的事情。

中愈自認爲比建文皇帝朱允文耀強,在某些方面。

他並不是全才,建文皇帝,朱允文,也不是,但是他們都有各自優點。

現在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只不過是他內心的一種折射罷了。

權臣的,功高震主,一直都存在,建文皇帝朱允文,是非常清楚,當年太祖高皇帝所做的事情,所以現在有這樣的想法,一點都不奇怪。

只是,太子朱文奎。

他在這件事情中,到底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呢?

對於太子朱文奎。歷史書上記載的太少,太少,就一句話的事情,所以,中愈對於他的判斷完全沒有除了之前的那幾次見面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見面機會,也沒有聊天的機會。

縱然他有着東宮行走這個職位。

在這件事情上也是沒有助力的。

思緒歸思緒,卻絲毫沒有遲疑,中愈的腳步。

他們一些人一直都在,忘記視感。

之前,中愈還有一放鬆速度。

在沿途的各個郡縣查訪。

瞭解一下老百姓的具體生活,還有之前自己記憶中那些重要的地方。

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地方偏差,還是有的,所以,作爲一個不太瞭解這個時代的人,他的想法,目前還不能完全實現,有些地方還是有着很大的偏差的。

新的戰場即將到來,這是中愈早就預料到的。

但是他已經準備好了,無非就是應戰吧!

在路過徐州城的時候。

中愈看了看那個在歷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的徐州城。

在後世的,徐州也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

天朝沒有放棄,那一個地方。

那裡一直是作爲重點開發的對象。

中愈沒有驚動任何人,只是和他手下的人將徐州城附近的,人文地理都觀看了一遍。

沒有人質疑,中愈的決定,不管他願意到哪裡去?那些人都跟着。

之前跟着他一起去北方的,那些畫師,甚至是一些做分析,計算的人,也都出現在了他的身旁,跟他會合了,徐州城附近做了考察。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有些人猜出了,方中愈的意思,而有些人,只是覺得這一羣人有些奇怪,爲什麼老是在徐州府城的內外轉悠着?是不是有什麼非法的勾當要做?

當然,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人會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無非是作爲之後的一種笑談罷了。

在京師的一座酒樓裡。

徐四公子,徐增壽,現在有些鬱悶。

之前他本來以爲自己的姐夫,燕王朱棣會打贏這場戰爭,所以他才做那些事情,暗中支持他。

他也經常將,京師裡的機密,偷偷的告訴燕王朱棣,而且作爲大明,王朝的,左都督,卻明目張膽的感情了,吃裡爬外的事情來。

也聯繫了不少的大臣,甚至已經做好了,在燕王朱棣打進京師的時候,暗中開門放他們進來。

應天府畢竟是大明朝廷的首都,在太祖高皇帝時期就已經修理的十分的牢固,軍事防禦能力特別的強悍,決不能低估。

所以徐增壽時候就考慮到了,一定要在最關鍵的時刻,幫助燕王朱棣打進,京師來。

沒有內賊肯定是無法獲得成功的。

他要做這樣的,內賊,然後立下大功。

不過可惜這一切都破滅了。

現在的現實情況是,燕王朱棣已經完全被服了,他手下的軍隊大部也都降的降,殺的殺。

根本就沒有,其他的力量來東山再起了。

徐增壽,特別的鬱悶,想不到自己唯一的一次,押寶居然,壓得如此之難。

其實徐增壽,不知道的事,他還真壓對了,只不過因爲中愈的出現,將這一切都改變了。

在真正的歷史上,金川門之變之後,燕王朱棣迅速地派出自己手下的將士控制出來,應天府的局勢。

而且,他手下的人到處都在尋找建文皇帝朱允文,甚至以最快的速度接管大明帝國的中央政權。

他的想法一點都沒有錯,畢竟他打進京師,就是爲了那個位置。

雖然,有些東西是藉口,但是天下人的悠悠之口,還是要堵住的,所以他是爲了來清君側的。

不過可惜的是,整個建文朝廷投降的卻只有20多人,這讓他感覺到非常的鬱悶,而且惱怒,想不到他堂堂的大明藩王。

先帝太祖高皇帝的四皇子如今,最大的藩王。

來投降的,居然只有20多人。

徐增壽,只是有些可惜。

監察御史魏冕發現了徐增壽的陰謀,立馬上奏給建文皇帝朱允文,拿出證據,並要求立刻處斬徐增壽。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建文皇帝並不怎麼相信,徐增壽,就是那個內賊。

因爲,他的哥哥魏國公徐輝祖,還是忠於建文朝廷的,一直都在前線打仗,光憑這一點,建文皇帝朱允文也沒有懷疑到徐增壽身上來。

於是見過皇帝就親自去問徐增壽,他到底有沒有做過那些,吃裡爬外的事情。

畢竟腳踏兩隻船,還這麼明目張膽,真的讓他有些傷心,還有氣氛。

在建文皇帝,朱允炆到來的時候,徐增壽,心裡還是有些害怕的,壞事做多了,心裡有鬼,也沒有辦法,所以最後他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這也就承認了自己,做過了那些事情。

一向性格溫柔。

又善待大臣的建文皇帝,再也沒有辦法控制住內心的怒火。

他知道大家都有,爲自己前程打算。

這些他都能夠接受,但是他不能接受的事,作爲大明勳貴。

朝廷並沒有虧待他們,卻這樣出賣朝廷。

一怒之下,建文皇帝朱允文,手握利劍將徐增壽,刺死在打大殿之下。

有人說這是文弱的書生,皇帝朱允文,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發過的唯一一次大火了,而且這一次大火的對象,是魏國公,徐輝祖的弟弟。

徐四爺,徐增壽。

但是那個時候又有什麼用呢,徐增壽,就算被殺了,還有張增壽,其實建文皇帝心裡很清楚,那個時候,吃裡爬外的無恥小人,又豈止,徐增壽,一個人啊!

肯定還有許多的人在做着那樣的事情。

但是他已經沒有辦法阻止了。

還好,現如今這一切都還沒有發生後世的事情沒有出現在這個時候。

歷史還是出現了一絲不一樣。

本來中愈擔心會有不斷的修正,會有其他人出現。

但是現在還好,歷史已經完全轉了個大彎,向建文皇帝朱允文傾斜了。

燕王朱棣已經失敗了,現在正在被押往京師的途中。

錦衣衛的詔獄,已經在準備了。

爲了迎接這一位在戰場上輸給了,錦衣衛,輸給了朝廷軍事的大明藩王。

東西是雨辰汪先生,準備的。

還有之前趕過來的錦衣衛的高層。

中愈不在京師,京師裡的事情,就是由他們做主的,現在命令已經傳來了,他們要想方設法爲燕王朱棣尋找一個安身之所。

最後討論來商量去決定還是放在詔獄之中,只不過單獨關押,爲他選擇一間好的房子,至於燕王府的,其他人,就在詔獄裡坐着吧!

之前在外面的,文臣也陸陸續續的回來了。

不僅僅是之前募兵的人,還有那些隨着朝廷的兵馬到前線去的,那些文武百官們都陸陸續續的從外地回來了。

戰爭已經結束了,他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之前的所見所聞寫出來,傳達給當今聖上建文皇帝朱允文。

之前他們所做的決定,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方中愈兩個人商量的,現在他們竟然回來了,讓他們見識見識也好。

有些人進了宮去見了建文皇帝將自己的所見所爲,並告訴了一遍,最後得到的只不過是,很好,非常好,再接再厲,這樣的簡單的話語。

越是簡單,越是溫和,就越發讓他們不安,皇帝到底是怎麼了?

這跟之前不一樣啊!

他們有些腹誹,但是卻沒有把這件事情明確的說出來。

有些人還是團結在一起,私下裡見個面,將京師和前線的情況都交代了一遍。

但是很可惜,沒有得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他們都明顯的感覺到了威脅,有些東西真的不在他們控制之下了。

這樣的感覺說不出來是爲什麼,但是這一段時間以來,確確實實,有些事脫離了他們的掌控,以前建文皇帝朱允文,對於他們是非常依賴的,什麼事情都向他們請教,甚至在某些時刻,他們的決定纔是皇帝的決定,影響着整個朝廷影響整個天下,但是現在,年輕的皇帝似乎有更多自己的主張,甚至,有別的主張。

他們仔細的分析之後都發現了問題出現在哪裡?

還是那個年輕人。

有人嘆氣,有人冷眼相觀,那個年輕人做了什麼事情,他們心裡都知道,現在只不過是風平雨靜的時候,總會出現端倪的。

很多人都見不得其他人的好。

這種情況在京師裡,發生了不少。

戰爭已經過去了,現在,就是發展,戰爭之後的平靜,是他們首先考慮到的,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

武將是希望打仗的,但是這場戰爭消耗了他們太多的精力,總要休息一陣吧!

北平城那裡正在整軍備戰。

編練新軍的事情,從來都沒有落下。

他們也都知道,所以,對於這件板上釘釘的事情,沒有人去阻止。

對於中愈拿出聖旨來對待這件事情,做出改變。

沒有,不一樣的風聲,發出。

建文皇帝朱允炆都沒有覺得這件事情,是什麼大事,那就只能說明一點。

皇帝對這件事,默認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