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見狀,知道此計失敗,於是袁耀拱手笑了一下,接着喝令其手下道:“還不快將人頭翻過來!”
“是!”
那武將眼中閃過一道怨氣,不過很快消失,伸出腳尖,輕輕一點,將地上的人頭翻了過來,面部向上。
是楊奉的首級沒錯。
袁耀一掃之下,就已經確定了,不過同時,在袁耀心中亦升起了幾道疑問。
劉表爲何在來之前,就直接殺了韓暹、楊奉?
爲何沒有聽到關於韓暹、楊奉的餘部向劉表復仇的事?
難道劉表已經順利吞併了他們的部曲?
韓暹、楊奉兩人雖然是逃亡,但是主力軍並沒有損失多少,約有近兩萬的精兵!如果真的是劉表借趁二人不備,直接動手的話,那麼這兩萬精兵將極大程度上的補足劉表騎兵方面的薄弱。
袁耀的目光從地面上的人頭移到劉表的臉上,點了點頭。
現在目的已經達成,就沒有必要再和劉表在這時耗時間了。
“劉將軍,既然如此,我想我們之間的協議已經沒有多少阻礙了,只要你回去後,能完成餘下的事,那麼朝廷的封命很快就會到達,接下來三年的時間,我是不會主動攻擊你的!”袁耀道。
“請袁丞相放心!吾亦不是不識時務之輩!告辭!”劉表道。
說完,帳內雙方各後退,在互相的忌憚與戒備之中各自返回自己軍中。
劉表在回到自己的騎兵隊中,立即在騎兵的護擁下,朝荊州方向疾退而去。
袁耀退回之後,許褚問道:“主公,是否命伏兵展開追擊?”
“不用了!劉表此人不簡單,必有防備,若冒然追擊,不但不會起作用,還可能會陷入敵人的埋伏!我們撤!!”袁耀道。
衆將依命,這時親隨統領楊武稟道:“主公,韓暹、楊奉的首級若留在這裡,可能會讓主公的聲譽受到影響,不如讓士卒快馬帶到平輿城,交由原楊奉部下徐晃以厚禮葬之,既可以讓那些隨徐晃投效過來的白波軍死心,又可以顯出主公的仁德之心,進一步增加白波降軍的忠誠!”
“嗯!此計甚妙!我相信這不只是對我軍中的白波軍有影響,也會對劉表現在控制的白波軍餘部產生影響!!”袁耀讚道。
楊武振奮依命,命一名士卒取首級,送回平輿。
這次前來與劉表會晤,除了穎川郡的守軍外,袁耀所帶的兵力並不多,只有一千之數。
不過這一千兵力全部是精兵,而且全部是騎兵!!
其中五百是由許褚統領的虎衛輕騎兵,另五百是由楊武統領的親隨鐵騎兵,許定、範能、韓雙、夏侯博各領一曲,護在袁耀四周。
“主公,我們接下來是去葉縣,還是直接去陽翟?”許褚摸了摸肚皮,嚥着口水問道。
“呵呵!!仲康,你又肚子餓了啊??”袁耀笑道。
雖然與劉表會晤,擔誤了一些時間,但是現在仍是上午已時,離午時還有一個時辰,若去葉縣,可以留在葉縣,讓葉縣的守軍提供飯食,若直接去陽翟,那就要立即出發了。
從這裡到陽翟,雖說還有一百餘里,但是全是騎兵的情況下,在天黑前趕到還是非常輕鬆的!
“主公,這在馬上顛來顛去的,當然餓得快啦!若是現在去葉縣,就可以飽食一頓了!!呵呵!”許褚笑道。
許褚一笑,虎衛營的輕騎亦都會意的輕笑了起來,可以看出,許褚平時和虎衛營的下屬相處得還不錯。
“好了,葉縣就別想了!吃太飽了也不利於騎馬,既然大家都餓了,那就就地休息一刻,吃些乾糧,同時讓馬也飲點水,一會我們直接前往陽翟!”袁耀大聲命道。
“遵命!!主公!!”所有虎衛和親隨大聲應命!
“楊武,你去通知徐庶,讓他把伏兵撤回並立即前來匯合!”袁耀又拍了拍楊武的背,低聲命道。
“遵命,主公,屬下馬上去!”楊武不用下馬,立即騎馬離去。
五百虎衛及五百親隨,在接令後,井然有序的散開,各躍下馬,取出乾糧,一邊開始吃,一邊牽着馬吃草飲水。
許褚、許定、夏侯博等將亦圍了上來,圍在袁耀身邊,一名親隨從袁耀手中接過黑雲,去餵養。
“快吃吧!”袁耀同樣取出乾糧,笑着吩咐衆將道。
袁耀手中的乾糧與所有士卒的一樣,都是鐵鍋炕出來的炕餅,這種炕餅因爲乾燥含水極少,而是緊實,非常適合行軍攜帶,不怕黴爛,用油布包好可以保存三天以上。
不過,雖然食用方便,製作也簡單,但是這炕餅也很硬,特別是在涼了以後,啃這餅就和生撕野豬皮差不多的感覺。
“呵呵,……”
袁耀和衆將,還有近千騎兵,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瞪着眼,一邊呵呵笑着,一邊撕下一口炕餅,吧唧吧唧開始嚼了起來!
雖說是非常普通的炕餅,但是在這個亂世,能有一口飽飯吃,還能一天三頓,這在大多數士卒眼中已經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了。
而普通的平民百姓,絕大多數一天只能吃兩頓飯,而且還不是純糧食的食物,他們早上吃過後,就外出幹活,要等到晚上回來才能吃飯!
袁耀知道百姓的苦處,所以,在自己家中時,他可以大魚大肉,美酒佳餚,但是出了門,他就會和手下的將士同吃同睡,打成一片。
一塊餅大約吃了一半時,楊武和徐庶各騎馬趕回,不遠處,可以看見屬於穎川郡的郡兵在回撤。
“主公,事不宜遲,我們出發吧!”徐庶道。
“好,立即出發!!”袁耀收起了沒有吃完的餅,塞回懷中,站了起來。
許褚、許定、夏侯博幾將亦收起食物,抱拳散開,呼喝着收攏騎兵,很快,一千騎兵在馬嘶聲中的排成了整齊的隊伍。
袁耀跨上黑雲馬,在騎兵隊前跑了一圈,大聲道:“虎衛的兄弟們!親衛營的兄弟們!出發!”
……
陽翟縣
縣城西南,一條通往山中的土路上,有三名揹着竹簍的藥農,並肩而行,不時傳出笑聲。
三人背上的竹簍中各有一柄採藥用的藥鋤,還有一些從市集中買來的物件,其中兩人年約三十左右,一人年約四十有餘。
兩名三十歲左右的藥農都姓李,是一個村的,是親兄弟倆。
另一名四十餘歲的老農民姓王,是隔壁村的,三人因爲經常上山採藥相遇,所以結識,後來便一起相約採藥,送到市集上販賣,再結伴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