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做人太有心機,反誤了卿卿性命,正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做了一輩子精明人,也只不過是大觀園裡面的二把手,最終因自己心狠、貪戀導致暴屍荒野的下場。
在太虛幻境的“金陵十二釵正冊”中,有這麼一段是關於王熙鳳的(後面是一片冰山,上有一隻雌鳳),其判雲: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在判詞中,曹雪芹將王熙鳳比作一隻雌鳳,鳳,乃萬鳥之尊,在中國是對女子的至高稱謂,可見王熙鳳的與衆不同。判詞前兩句是對她的讚美,讚美她的不凡與才幹;而後兩句則是對她悲悽下場的感慨。王熙鳳落得如此下場,曹雪芹將其歸結爲“聰明累”,《紅樓夢》當中有這麼一段警言: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王熙鳳的一生可謂大喜大悲。作爲一名女子,她在短短一生中享盡了人間的富貴,也歷盡了人世的滄桑。
她本是金陵王家之大閨秀,賈府王夫人的內侄女,後嫁給賈鏈爲妻。入賈府後,由於口齒伶利,精明能幹,漸漸取得了賈府的內務大權。她處於賈府這座高塔的上層,整天都在權力與金錢的籠罩下度過。
鳳姐能居高位而不下,除了能幹還不夠,更重要是有一座靠山,而這座靠山就是賈府的最高統治者——賈母。鳳姐爲得寵於賈母,百般奉承,千般討好。王熙鳳的奉承功夫可算登峰造極,令賈母對她寵愛有加,即使仇人見了她也滿臉堆笑。她憑着三寸不爛之舌,在爾虞我詐的封建大家庭中左右逢源。
鳳姐高傲凌厲,加上管理嚴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加上她貪財好強,不斷爲自己積斂財寶,也惹來別人的非議。但賈母仍疼愛她,就使得別人也難與其對抗。
但是,她的身子終於承受不了她的好強,病倒了。本來她如果能放下心來調養,或許能長壽些,但天意弄人,寧府被抄家時,她多年積斂的錢財在一夜間化爲烏有,這無疑是在她身上割下一塊肉。
從此,她精神不振,就像一個將死之人。賈母死後,她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沒了,下人們也反了,終於,鳳姐在悲哀與無奈中悽然死去。生前曾腰纏萬貫的她,死後家人竟爲她的喪事無錢辦理而發愁,下場可謂悲悽。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聰明反被聰明累!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天算”,實乃是自然的客觀規律所算。所謂天理不可違,做任何事,無論如何精明,無論怎樣策劃,如果違背了客觀規律,恐怕也就難逃“天譴”了。
曾經看過一個很有趣的“一毛不拔”的故事:
從前有一隻猴子,看到做人比做猴子好,於是一天它便找到仙人。
猴子說:仙人,你能不能教我怎樣做人?
仙人說:可以呀,你回家把毛都拔了,我就教你怎樣做人。
猴子回到家裡試着拔了一根毛,好痛啊,於是再也不想拔了。過了幾天,它又來找仙人。
仙人說:你又來做什麼?
猴子說:我想學怎樣做人。
仙人說:你一毛不拔就想做人?
其實,與其整天惴惴不安地打自己的精明小算盤,倒不如大大方方地與人分享來得痛快。有“聰明者”說與人分享是成就了別人,葬送了自己。這恰恰證明了幼稚者的渺小,聰明者的愚蠢。所謂的聰明者,永遠把自己囚在了狹隘自私的牢籠裡。
與人相處,應熱情、直率,善於團結互助,融“小我”與“大我”之中。一個人活在世上,就要充分挖掘生命的潛能,把眼光放在那些大事上,一時的得與失不算什麼,我們應該從狹窄的“自我”小圈子裡走出去。
“少欲則心潔,情真則意闊。”敢於與人分享的人,說明他始終都擁有創新的意志和力量,這樣的人絕不會落伍於時代。更何況一個人的能力和本領不是他人可以輕易模仿的,成功背後的汗水和領悟是需要時間來累積的。
分享一個企業的成功經驗,會催生一批典範;分享一項科學發明,會蓬勃一個行業;分享一種管理制度的精髓,會促進效率的提高;分享一種新的思想,會解放一代人的大腦;分享一種智慧,會幸福人的一生。
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不小心將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爲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一隻也扔了下去。
衆人大惑不解,老人卻從容一笑:“鞋無論多麼昂貴,剩下一隻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讓拾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老人在丟了一隻鞋後,毅然丟下另一隻鞋,這便是成熟而理智的表現。一般來說,人們總是飄飄然於擁有的喜悅,悽悽然於失去的悲傷。老人卻以從容的達觀之態,超越於常人之上。
的確,與其抱殘守缺,不如與人分享,這或許會給別人帶來幸福,同時也使自己心情舒暢。
並且很多時候,付出的人往往比得到的人更享受那個分享的過程,從中得到更多的快樂。因爲只有感覺到自己被人需要,知道自己也可以幫助別人,我們纔會感覺到自身價值的實現,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施比受有福”。
3.做人難,糊塗更難
作爲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在書畫界是頗有名氣的。因爲品格高尚,爲世欽仰,因而人們也很青睞他那別具一格的字和畫。鄭板橋一生繪了很多畫,也寫了不少字,他的繪畫和書法,在他生前已是洛陽紙貴,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近年,還出現一種現象,鄭板橋所寫的“難得糊塗”四個字,竟像傳單那樣被製成各種禮品式的拓片或像章推銷。由此,也讓人們對這位玩世不恭的鄭板橋先生更增添一層興味:“難得糊塗”是什麼意思呢?
鄭板橋以“難得糊塗”出名,對於這四個字卻有不同解釋,有望文生義的,有牽強附會的,也有就其深醇的內涵進行探討的,諸說不一。那麼作何種解釋更爲恰切,可以共識呢?
“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後人難知前人心態和處世的複雜環境,要有正確適當的解釋,還得從鄭板橋生活的時代說起。
鄭板橋出生的時候,清朝的武力征伐業已結束,他所生活的“康乾盛世”實則是一幅繁榮背後由各色人等組成的衆生圖,即奴才走狗、市儈、狂生、考據迷、理學家等混跡一堂。
之前,鄭板橋曾於揚州鬻畫;待到罷官後,再來揚州,其畫受歡迎的程度雖遠非從前可比,但賣畫養家餬口卻是相同的。因此,他用一方“二十年前舊板橋”來表達人世瞬忽而我依然如故的感慨。既傲於不曾因當官而稍改自己爲人的風骨,亦悲嘆於自己賣畫餬口終老的境況。
其實,板橋起於青萍之末,很想用進仕機會爲民衆做點有益的事。科舉應試是當時士子騰達的惟一途徑,故爾板橋於此用心尤多、用力甚勤,一句“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就是他苦學歷程的一個縮影。
本來這樣的苦苦追求,對於長於寒素之家、生於草莽之間的板橋來說,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樣猛烈的追求,所寄希望越大,其失望就是命中註定的。因此當他想以寒微之軀爲勞苦大衆做點事,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時,現實對他的教育卻是無情的。要達到在官場遊刃有餘的境界,除非你與大批貪官庸官同流合污,打成一片,否則生活在官場上就於心不安。而要想救民於水火,又談何容易?想以德澤加於民,而又不善於趨迎阿諛,溜鬚拍馬,在官場哪有不失敗的呢?
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九月,鄭板橋被貶山東濰縣(現在的濰坊)。一天,他坐在懸掛着“明鏡高懸”匾額的衙門大堂上,衙齋無事,四壁空空,周圍寂寂,彷彿方外,心中不覺悵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蕭蕭,爭名奪利,做勝好強,到頭來又如何呢?
思緒萬千的鄭板橋決定去萊州的去峰山旅遊一趟,他本想觀賞山中的鄭文公碑,但因盤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稱“糊塗老人”。主人家中陳列一方桌大小的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大開眼界,讚歎不已。
次日晨,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即興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後面蓋上“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方印。因硯臺大,尚有餘地,板橋就請老人寫上一段跋語。
老人提筆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門也。”他也用一塊方印,字爲“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板橋見之大驚,方知老人是一位隱居於此的高官。由於感慨於“糊塗老人”的命名,板橋又提筆補寫道:“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兩人如遇知音,相見恨晚,遂談文說詞,暢談古今,結爲摯友。
鄭板橋這句話可謂說到了世人的心裡,聞者無不生出共鳴,拍案叫絕。許多人以爲老先生推崇“糊塗”哲學,豈不知,這句話的精闢之處只在那個“難”字。老先生在做縣令時曾題詩一首: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是情。
從詩中可以看出,這哪裡是個糊塗的昏官,分明是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生怕自己糊里糊塗辦了對不起百姓的事。但社會並不這麼簡單,有時候不得不昧着良心糊塗一下,所以難哪!
以鄭板橋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違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顯然是痛苦和折磨。聰明人如基於良知道德應有所爲,而要他裝糊塗而無爲,的確很難。所以鄭板橋有這段感慨“難得糊塗”的題書,其中有着非常感性的心路歷程,也是知識分子從政,在政海中無法展現職志的一種抗議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