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方與圓 > 方與圓 > 

第30章 成功者的人生必修課 (1)

第30章 成功者的人生必修課 (1)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沒有耐心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我們就只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

1.耐心長學問,忍辱增智慧

你能用心聆聽一首沒有歌詞的古典名曲嗎?你能耐着性子聽完母親已經講過很多遍的“嘮叨”嗎?你能不粗暴地打斷在你看來近乎弱智的孩子的提問嗎?

在這躁動的年代,人們往往都急於求成,爲了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有人甚至不惜犧牲親人、出賣色相、泯滅良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誰都知道,但偏偏有許多人根本沒有“下種”,卻期望着有人會在一夜之間給自己生個“大胖小子”。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旅行中,佛陀和阿難經過一片森林。那天,非常熱,其時剛好中午。佛陀感覺口渴,便對阿難說:“剛纔,我們走過一條小溪,你回去,取些水來。”

阿難回到剛纔走過的小溪邊,發現由於車輛經過,本來沉澱在溪底的泥土翻了上來,溪水被弄得很污濁,根本不能喝。他迅速回到佛陀身邊,告訴佛陀:“小溪水很髒,不能喝了,我們繼續往前走吧。前面離這裡不遠處,有一條河,我們到那裡喝水吧。”

佛陀說:“不,你回到那條小溪去。”

阿難想,回到那條小溪,不過是徒勞地浪費時間。那裡的水污濁了,根本無法飲用。可既然佛陀說了,他就必須去。

很快,阿難又回來了,他問佛陀道:“小溪裡的水依然污濁,您讓我去,但是我不知道該做什麼讓溪水變得純淨?”

佛陀說:“你什麼也不要做,否則溪水會更加污濁。你要做的,就是在溪水邊等待,小溪裡有流水,流水會把污濁帶走的。你再去。”

阿難第三次來到小溪時,他笑了。此時,泥沙已經流走,溪水已經清澈。

取水歸來,阿難頂禮佛陀:“您的教導真是神奇。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只需要耐心。”

所謂“無物常住,一切皆流”,世間本就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每一樣事物都在轉瞬即逝的流動之中浮沉生滅。小溪裡的流水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面對生活裡冒出來的諸多煩惱,如果我們不能把它們即刻解決,那就把它們交給時光的流水吧。

在電影《童夢奇緣》中,小光一直盼着快點長大,雖然他如願以償了,結果呢?最後當老態龍鍾的小光跑着去找那位老爺爺,想讓他把自己變回以前的樣子,可老爺爺無奈地告訴他:回不去了。

時間是很公平的,它永遠不快也不慢地走着;不“公平”的,是我們自己。在快樂的時候,我們希望它走得慢一點,在難過的時候,我們希望它走得快一點。打破時空的規律,其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一個小男孩問上帝:“一萬年對你來說有多長?”

上帝回答說:“像一分鐘。”

小男孩又問上帝:“一百萬元對你來說有多少?”

上帝回答說:“像一元。”

小男孩再問上帝說:“那你能給我一百萬元嗎?”

上帝回答說:“當然可以,只要你給我一分鐘。”

對於成功,我們不能太心急,所謂只有偶然的失敗,沒有偶然的成功。雖然有人很有耐心地努力了一輩子,但他仍可能失敗;但我們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耐心、從不努力,他是絕對不會成功的。任何事情都有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有充分的準備和合適的契機,有如化學反應中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我們就只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成功是需要忍耐的,急躁是取得成功的最大弊病。

“我的勝利女神爲何遲遲不來?”或許成功女神早已來臨,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每個人,必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一面,必有屬於自己的成功秘笈。或許正因爲我們太急於求成,才落得一事無成。

不但取得成功的時間具有不確定性,需要我們的耐心;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們也必然會遭受嘲諷與侮辱,這就考驗“忍”的功夫了。《禮記·儒行》雲:“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不能忍辱的人,別人誇兩句就笑,別人扁兩句就拉長了臉。這樣,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豈不成了被人操控的傀儡了?蘇軾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若真是強漢,就不會被人家牽着鼻子跑。但面對人生當中的種種不如意,也有人感嘆說:“短的是生命,長的是苦痛。”真是這樣嗎?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老僧釋圓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

老僧釋圓如入定般坐着,靜靜聽着這位年輕人的嘆息和絮叨,什麼也不說,只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途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小和尚諾諾着去了。

稍頃,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老僧釋圓抓了一把茶葉放進杯子裡,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年輕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說:“施主,請用茶。”

年輕人俯首看看杯子,只見杯子裡微微地嫋出幾縷水汽,那些茶葉靜靜地浮着。年輕人不解地詢問釋圓說:“貴寺怎麼用溫水沖茶?”

釋圓微笑不語,只是示意年輕人說:“施主請用茶吧。”

年輕人只好端起杯子,輕輕呷了兩口。

釋圓說:“請問施主,這茶可香?”

年輕人又呷了兩口,細細品了又品,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一點茶香也沒有呀。”

釋圓笑笑說:“這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怎麼會沒有茶香?”

年輕人聽說是上乘的鐵觀音,又忙端起杯子吹開浮着的茶葉呷兩口又再三細細品味,還是放下杯子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老僧釋圓微微一笑,吩咐門外的小和尚說:“再去膳房燒一壺沸水送過來。”

小和尚又諾諾着去了。稍頃,便提來一壺壺嘴吱吱吐着濃濃白氣的沸水進來。

釋圓起身,又取一個杯子,撮了把茶葉放進去,稍稍朝杯子裡注了些沸水,放在年輕人面前的茶几上。

年輕人俯首去看杯子裡的茶,只見那些茶葉在杯子裡上上下下地沉浮,隨着茶葉的沉浮,一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子裡嫋嫋地溢出來。

聞着那清清的茶香,年輕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釋圓微微一笑說:“施主稍候。”說着便提起水壺朝杯子裡又注了一縷沸水。

年輕人再俯首看杯子,見那些茶葉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雜了。同時,一縷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地升騰出杯子,在禪房裡輕輕地瀰漫着。釋圓如是地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沁得滿屋津津生香。

釋圓笑着問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卻爲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說:“一杯用溫水衝沏,一杯用沸水衝沏,用水不同吧。”

釋圓笑笑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用溫水沏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之上,沒有沉浮,茶葉怎麼會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衝沏的茶,衝沏了一次又一次,茶葉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葉就釋放出它歷經四季的風韻: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烈、秋風的醇厚、冬霜的清冽。”

看過這個故事,我們是否有些釋然了呢?所謂浮生若茶,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壺或溫吞或熾烈的水呢?茶葉因爲沸水的“洗禮”,才釋放了它們本身深蘊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盡顯其深處的濃烈與芬芳。

瓜是長大在營養肥料裡的最甜,天才是長在惡性土壤中的最好。那些不經風雨打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淡茶,只懸浮在水的表面。只在生活的表層漂浮,根本體味不出生命的底色,散發不出內心的智慧。那些櫛風沐雨、飽經滄桑的人,經過磨難和不幸一次又一次的襲擊,他們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釅茶,在滄桑歲月中沉沉浮浮,在洗盡鉛華後盡顯本真。

洪應明在《菜根譚·修身篇》裡說:“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人的一生,難免有浮有沉,這就像有日升就必然有日落一樣自然。反覆地浮浮沉沉,對於一個人來說,正是最好的磨練。

浮在上面的,不必驕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觀。古人講“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俯仰一世,何不放開懷抱,直面沉浮,隨緣度日?

當我們擁有了“內心的力量”,開啓了智慧的大門,然後回身反觀,相信必會如撥雲見日,看到另一番殊異的景象。

2.承擔即是放下:工作的一種態度

對於失戀,男人和女人的對策有很大不同:男人把事業當成報復;女人把報復當成事業。事業又是什麼呢?一份工作,一種謀生的手段嗎?

對於工作,人們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人熱愛工作,有人厭惡工作。而無論我們對工作抱着什麼樣的態度,似乎工作就像女人(或男人)一樣,時間長了總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讓人麻木、遲鈍,提不起勁頭兒,再也不能生猛如初了。

一個人是如何熱愛他的工作的呢?

一個熱愛工作的人,他從早到晚想着他的工作,心裡想的唸的全都是工作。他已經跟工作雙劍合璧、合二爲一了,因而不再能夠跳出來抽身反觀——他就是工作,工作就是他。

這種熱愛工作的人的生活是怎麼一回事呢?

wωw ◆тт kán ◆C ○

這樣的人活在籠子裡。熱愛工作的人,事實上就像卡夫卡所說的那隻尋找籠子的鳥一樣,將自己囚禁在工作裡面,他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所謂的熱愛工作,其實是逃避生活,逃避妻子、兒女、父母,逃避社會責任,逃避自己內心的空虛。

熱愛工作的人,他和他的工作一起孤絕地活着。他在這種孤絕狀態中也許很聰明、很細心、很有創意,不過他還是活得很孤絕。正因爲他抗拒其他的工作、其他的生活方式,所以最後纔會變得反應遲鈍,像被騸過的家畜一樣,毫無生氣。

而厭惡工作的人(我們大部分都屬於這一類)呢?

他縱然不喜歡,縱然想翻身做主,卻也只能像受到上司性騷擾的可憐員工一樣——不得不默默地忍受、承受(也許有人也享受)着這一切。醫生、警察、職員、律師……概莫能外。

如果我們爲了謀生不得不從事某種工作,而在工作的時候,我們心裡卻想着別的事情,這樣,我們就會總是處於一種矛盾、鬥爭的心理狀態。就像在開車的時候,我們一腳踩着油門,一腳踩着剎車,最後這輛車會怎麼樣呢?你沒崩潰,車估計先崩潰了!

因此,是那個討厭的工作使我們變得越來越遲鈍、麻木嗎?

顯然不是。使我們的心遲鈍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我們內心的抗拒、逃避和衝突。如果我們停止抗拒,而是接受工作,接受了那個我們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且是很聰明地、力所能及地去做,那工作就不會使我們變得遲鈍、僵硬。

因爲當我們不再抗拒時,心只有一部分在做這不得不做的工作;而我們意識裡的其他部分,我們的潛意識、心中藏匿的部分想的是我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就沒有衝突、沒有矛盾。

說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的心之所以變得遲鈍麻木、沒有彈性跟活力,並不是因爲工作本身,而是因爲抗拒工作、抗拒生活。舉個例子,我們不得不做某項工作,這個工作需要八到九個小時。在早晨我們來到公司,想到這漫長的時間,我們的屁股就像磨豆腐的石磨一樣,開始一刻不停地磨來磨去,直到把“牢底”磨穿了。

說到這裡,不禁讓人想起了上學的時候坐在凳子上聽校長講話時的情形:幾千號人坐在那裡,不分上下左右地搖頭尾巴晃,並時不時地幾個人、幾十個人很默契地形成一種共振,大家一起很有節奏地搖着、晃着……

那壯觀的情形,讓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人看到了,肯定以爲臺上的人給下面坐着的人每人發了一顆搖頭丸,大家這是在開一個露天PARTY!如果這情形出現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國,不用猜,一定是BEATLES又來開演唱會了(因爲看不到屁股下面的凳子,只看到一羣人在那裡近乎羊癲瘋狀地扭着)。

如果我們這樣一邊坐在辦公桌前,一邊想着“真無聊,真希望做點別的什麼事情”,這種抗拒就會造成內心的分裂,分裂又造成反應的遲鈍。由於內心的這種矛盾,我們就把生命的能量、把力氣白白浪費掉了、內耗掉了。

但是,如果我們不抗拒,需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我們能夠坦然接受生命當中的不得已,我們的整個意識就會照樣活潑有力,從而將其他的精力放在更有生命力,更有深度的事情上面。

這樣,雖然我們在意識面上工作,潛意識卻會接管更有生命力的事情併發揮作用。並且,如果能抱着這樣的心態去工作,事情一做完,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心裡很平靜。因爲我們的潛意識,我們的心靈深處關心的是寧靜,所以我們就開始安寧下來。

這樣,我們的行爲和所追求的目標(寧靜感、快樂感、成就感等等)之間就沒有分裂了。我們的行爲也許是照本宣科、例行公事,也許了無生氣、毫無趣味,但是心不再因爲抗拒而遲鈍,那麼,兩者就融爲一體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