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方與圓 > 方與圓 > 

第32章 成功者的人生必修課 (3)

第32章 成功者的人生必修課 (3)

除了快樂與否,還有什麼因素影響我們的健康呢?

美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聯合對九千七百位常住居民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跟蹤調查。最後,三所大學得出相同的結論並向世人公佈:“善惡,影響人的壽命長短。人得病,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樂於助人者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已,以及跟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3倍左右。不同種族、收入高低、有無體育鍛煉,以及生活作風等方面的差異都不能影響這一結論。

善良的人長壽的原因是:樂於助人者可以激發他人對他的友愛、感激之情,他從這種積極的感情中獲得的內心溫暖,可以部分緩解生活中的焦慮、壓抑。並且心懷善念的人,其人體免疫力明顯比一般人強。

心懷惡意、損人利已者壽命比較短,這是因爲:

敵意、憎恨等負面情緒會使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機率加大;

生氣、暴跳如雷等負面情緒,容易使血壓升高,甚至釀成任何藥物都難以治癒的高血壓;

貪污受賄、盜竊等違法亂紀的人,因爲他們做賊心虛,所以經常會坐立不安、失眠、煩躁、內分泌失調,這種無始無終的精神上的巨大壓力,會對人的健康造成毀滅性打擊。

以上這些科學研究提示我們,要想獲得健康,除了照料好自己的身體,更要照料好自己的心。古人有言:“善醫者,必先醫其心,然後醫其身。”心是人的主宰,要養生,先養心。

養心,是指調控好自己的心態,包括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等。人的心態需要保持平和,猶如人的體溫必須保持正常一樣。

古人常講:“保善天真,如保赤子。”意思是說,要保持內心的善良純潔、清靜無染,就好像慈母照顧嬰兒一樣,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因爲心是變幻無常的,它往往難以把握,所以會常常犯一些錯誤,比如生氣、埋怨、仇恨、嫉妒之類。

具體來說,要如何養心,如果“保善天真”、身心合一呢?

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身健。

明代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說道:“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靜觀者知之,唯靜養者契之,難與紛擾者道。”意思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心靜下來後才能體會。那些瞻前顧後、心神不寧的人,一輩子昏昏沉沉、渾渾噩噩,到死也是稀裡糊塗。正如水只有靜下來才能映照日月一樣,人心不能靜,豈能對人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在學習、工作忙碌之餘,我們是否會突然覺得自己過得渾渾噩噩,覺得失去了自我?

是否突然會覺得多年來只是被生活的車輪拖着走,被人趕着走,整天淹沒在紛繁複雜的瑣務之中不能自拔?

是否在夜深人靜、一覺醒來的午夜,忽感人生茫茫、心緒難平?

是否有時會質疑,難道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一切都是因爲這顆心,它一直沒有時間靜下來。《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我們很忙,所以才變得很“盲”。

靜下來,我們才能仔細分析自己目前的狀況,才能思考自己忙忙碌碌究竟是爲了什麼;

靜下來,我們才能在自己的心裡駐足一觀,而不是像無頭蒼蠅那樣一味跟着別人走;

靜下來,我們才能上觀天,下看地,內明己。

養心重在養神。

古語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爲氣,氣要化爲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

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安。養神,說到底就是要淨化人的心靈,做一個真正善良的人。馬克思說:“一顆美好的心,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憊和痛楚。”如果我們的心是美麗的,那就是擁有了“不老之藥”。

養心務必養德。

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我們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世界,最要緊的,就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繮利索,使自己不爲名利得失所折磨。

我們應當把養德視爲養心之本。孔子說:“德潤身,仁出壽。”“養生重養德,德高壽自長”的理論已被中國幾千年的醫學實踐所證實。德高望重的人,其人格高尚,爲人正直,胸懷坦蕩,情緒樂觀,意志堅實。這些美好的品格,都有助於他獲得融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處事能力,充盈、健樂的人生。

康熙皇帝在育子家書《庭訓格言》中寫道:“學以養心,亦所以養身。蓋雜念不起,則靈府清明,血氣和平,疾莫之攖,善端油然而生,是內外交相養也。”

意思是說,學習古人的教誨,既可以養心安神,也可以養身強體。因爲如果全神貫注於學習,私心雜念就無所叢生。這樣,心靈澄澈空明,身體內部血氣運行平穩順暢,疾病自然不能侵入。而身心愉悅,善心就會油然而生,這就是內外並養、身心同樂的道理。

“學以養心”的道理,清人蕭掄也說過:“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苗以水泉溉,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心意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當我們以這樣一種達觀而超脫的心境看待一切人、一切事的時候,相信我們必能達到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當我們氣順、意平、心安之時,健康、長壽,還是一個問題嗎?

5.禮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

有這樣一則謎語:它不費什麼,但產出頗多;它使得者獲益,給者不損;它發生於轉瞬間,而對它的記憶力卻會永存;沒有人富得不需要它,沒有人窮得不能將它給予他人;它在家中產生快樂,在生意中產生好感,在朋友間產生情誼;它是疲倦者的休息,失望者的陽光,悲哀者的春風;它不能賣,不能求,不能借,不能偷,因爲在付出之前,它是對誰都無用的東西。

相信我們都猜到了,它,就是“微笑”。

人際交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情緒是可以“傳染”的。與人交流的時候,如果我們面帶微笑,對方也會不自覺地被感染,而回饋給我們同樣的微笑。這樣,雙方的心情都會變得愉悅起來,事情也就容易談成。

相反,當我們愁雲滿面地對着他人,他人也會因爲看到一張憂鬱的臉而變得緊張、壓抑。如果人家一見我們就感到抑鬱,必然會想辦法儘快“溜之大吉”。這樣,朋友都沒得做,更別說求人家辦事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布恩去訪問一位客戶,但是很可惜,他們沒有達成協議。布恩感到很泄氣,回來後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經理。

經理聽完布恩的話,沉默了一會兒說:“你不妨再去一次,但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要時刻記住微笑,用你的微笑打動對方,這樣他就能看出你的誠意。”

布恩不大相信,但還是試着去做了。他把自己表現的很樂觀、很真誠,微笑一直洋溢在他的臉上。結果對方也被感染了,他們愉快地簽訂了協議。

布恩已經結婚十八年了,忙碌緊張的生活讓他經常顧不上心愛的太太,更別說每天對妻子微笑了,所以妻子經常抱怨。有了這次“美妙”的經歷,布恩決定試一試,看看微笑會給他們的婚姻帶來什麼變化。

第二天早上,布恩梳頭照鏡子時,就對着鏡子微笑起來,他臉上的愁容一掃而空。當他坐下來開始吃早餐的時候,他微笑着跟太太打招呼。妻子楞了一下,隨即也非常開心地笑了。在接下來兩週的時間裡,布恩感受到的家庭幸福比過去兩年還要多。

從此以後,布恩開始試着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也經常真誠地讚美他人,更停下了自己喋喋不休的抱怨。布恩身上的這些變化真的改變了他的生活,讓他少了許多煩惱和擔憂,收穫了更多友情和快樂。

微笑,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我們在生活中碰到困難的時候,不防試着用微笑去處事應變、迎接挑戰,或許我們會發現,不如意的事情越來越少了,身上的煩惱也變輕了。

微笑,只是與他人交往當中,一個知禮用禮的小例子。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古語云:“富者有禮高質,貧者有禮免辱,父子有禮慈孝,兄弟有禮和睦,夫妻有禮情長,朋友有禮義篤,社會有禮祥和。”好禮、有禮、注重禮儀,這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

“凡人之所以爲人者,禮儀也。”懂得禮儀、禮貌,是文明的開始,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

《詩經》言:“人而無禮,胡不遺死?”孔子說:“不學禮,無以亙。”在這裡,“禮”又成爲區分人格高低的重要標準。“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剩後嗣者也”,所以“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它是治國安邦的良策。

爲什麼我們如此需要“禮”呢?

《荀子·禮論篇》雲:“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於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以求,使欲不窮乎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意思是說,人生下來都會有,有就要去追求。如果追求不到,就會發生爭鬥,一旦發生爭鬥,這個社會就混亂了。爲了避免社會的混亂,就不得不制定禮儀,以節制、約束過分的,使個人的需求與社會的要求達到一種平衡。

這樣,任何人無論貴賤、長幼、貧富,都有“禮”來給自己定位,使人人都可以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使人人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欲”。

中國古人的修身教育是從內製約人心,使人自覺抑制自己的不良行爲,剋制個人慾念,以求得內心的平和、富足。而身心的和諧,安居樂業、心滿意足的人生狀態,正是每個人所希望的。要達到這個目標,就更離不開“禮”,它是我們爲人處世、立身行事的標準。

孝敬父母,是因爲他們給我們以生命;尊敬師長,是因爲他們爲我們開啓智慧之門;服從領導,是因爲他們教給我們處世做事的方法。所以,禮是自然的秩序。

我們對身邊的人“以禮相待”,他們也會回之以“禮”,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更美好、更和諧。禮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

“禮”,根源於人的恭敬、辭讓之心,出於對長輩、對朋友的敬愛之情。作爲一種倫理制度,“禮”在歷史上曾起過愚化民衆、統治民衆的消極作用;但作爲道德修養和文明的象徵,“禮”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也是可以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

一個無禮的人,他不知道這會給自己造成多少煩惱與障礙!

爲什麼很多人辦事很順利,爲什麼有些人辦事就出一大堆問題,這些都不是偶然的。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處有禮,就已經積累了很多助力;當我們在言語、行爲上處處失禮,就會形成很多無形的阻力。我們辦事的時候,就是這些助力或阻力“發揮作用”時候。

我們可以舉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比如說握手。很多人握手的時候,跟這個人握手,眼睛卻看着另外一個人,這樣就太失禮了。對方一定會心裡想:這個人太沒禮貌了,一點誠意都沒有,分明是看不起我!這樣,我們本來是想結交一個好朋友,結果卻把許多阻力“握到”了自己手上。

所以我們握手的時候,眼睛一定要看着對方,這樣纔會讓人家覺得受到尊重,他心裡就會很舒服,很受用。這樣,就是積累了一點助力。

還有就是握手的時候,力度要適中,假如握得很緊,就會把對方握痛了。並且握的時間不可以太長,不然對方被“握”在那裡,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放手,這也是不懂得尊重對方。而假如對方是一位漂亮的女性,我們“握住”就不放手,這就很失禮了。中國人講“中庸之道”,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那個“度”。

另外,握手也要看情況,不能看到一個認識的人,就去握手。一定是長者對晚輩、上級對下級、女士對男士先伸手的時候,後者才能伸出手,這也是表示禮貌和恭敬。

如果我們去一家公司面試,剛到人家的公司,一看到經理、董事長馬上就想跟他握手,這就很失禮。假如面試的主考官來了,我們伸出手來,人家不跟你握,這豈不是很尷尬?所以,如果生活當中常常出現一些令我們很難爲情的狀況,那一定是自己不懂禮貌的緣故。

現在許多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或者木訥羞怯,或者毛毛躁躁,一些爲人處世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這也難怪企業的領導都抱怨:當代大學生做人的“素質”真是有待提高啊!

“學問深時意氣平。”真正知“禮”、用“禮”的人,其爲人處世必定也是謙和坦然、張弛有度的,這樣,就會很自然地拉近自己與他人的距離。

與這樣的人相處,我們也會情不自禁地被他們的個人魅力所吸引,並心嚮往之。如果我們自己也能成爲這樣一個知禮懂禮,處處以禮待人的人,何愁沒有好人緣、沒有好工作呢?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