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_爲了國家富強,艱苦奮鬥做貢獻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黨員姓黨:牢記共產黨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 > 黨員姓黨:牢記共產黨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 > 

第二章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_爲了國家富強,艱苦奮鬥做貢獻

第二章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_爲了國家富強,艱苦奮鬥做貢獻

爲了國家富強,艱苦奮鬥做貢獻

回顧黨的光輝戰鬥歷程,黨領導人民披荊斬棘,經歷第一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黨又領導人民戰勝各種困難,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新中國一成立,我們國家就面臨着嚴峻的形勢。首先,當時全國尚未完全解放,臺灣、西藏等地暫時都不是人民政府管理。國民黨政府雖然已經潰敗移至臺灣,但其反動派殘餘勢力還在負隅頑抗。在新解放地區,他們同當地惡霸勢力相勾結,以土匪游擊戰爭的方式同人民政權作對,造成局勢的不穩定。同時,新中國在經濟上也面臨着嚴重的困難。據統計,1949年的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當於亞洲國家平均值的2/3。許多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民生活遇到極大的困難。在國際上,以美國爲首的帝國主義對新中國採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的措施,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朝鮮戰爭一觸即發,我國面臨脣亡齒寒的威脅。

建國後,面對國民黨政府遺留下的那種生產破壞、社會混亂、經濟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一面進行抗美援朝、剿匪、鎮壓反革命等鬥爭,一面開展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運動,大力恢復、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勝利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根本好轉。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了77.5%,年均增長21.1%,比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歷史最高水平增長20%,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絕大多數都超過了建國前的記錄。在勝利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之後,1953年我國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並逐步開展了農業的互助合作化和對私人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到1956年,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基本完成,爲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到改革開放前,儘管其中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和十年文革動亂,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大慶油田、萬噸水壓機、十萬噸水力發電機組、百萬伏高壓標準電容器、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三門峽水利工程以及“兩彈一星”等,都是當時世界最尖端的高科技項目,這些成就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是無法想象的。在差不多三十年時間內,我們黨將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工業基礎的國家,建設成爲一個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國家。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經歷了抗美援越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等。

先鋒模範功不可沒

建國後取得的這些成就,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能的,沒有衆多共產黨人的犧牲和奉獻是不可想象的。在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

共犧牲了18萬人之多,其中黨團員佔相當的比例,犧牲的正團職以上高級幹部31名全部是中共黨員,共和國領袖的兒子毛岸英也犧牲在朝鮮戰火中。在抗美援越中,犧牲了4000餘名官兵。在革命建設事業中,更有一大批共產黨員牢記宗旨,不計得失,做出了突出貢獻,涌現出大批的先鋒模範人物,如雷鋒、焦裕祿、王進喜、朱彥夫、甘祖昌等。

雷鋒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後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遼寧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入伍前他曾3次被評爲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爲標兵,18次被評爲紅旗手,並獲得“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1960年1月,雷鋒應徵入伍,被編入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當汽車兵。同年8月,他參加上寺水庫搶險救災,帶病連續奮戰7天7夜,表現突出,團黨委爲他記三等功一次。同年11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牢固地樹立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爲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遠大目標,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祖國、忠於社會主義,在部隊生活兩年8個月期間,共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獎多次並被選爲撫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始終以“螺絲釘”精神,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

焦裕祿出生在一戶貧苦農民的家裡,1946年1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2年冬,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來到了蘭考,當時,正是我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蘭考的風沙、內澇、鹽鹼等自然災害很嚴重,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鬥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着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登門爲羣衆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菴、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羣衆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羣衆的面前;在羣衆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羣衆、幫助羣衆。他的心裡裝着全縣的幹部羣衆,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強行送進醫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們把沙丘治好”。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羣衆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時指出:“焦裕祿精神是永恆的。他雖然離開我們50年了,但他的事蹟永遠爲人們傳頌,他的精神同井岡山精神、

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革命傳統和偉大精神一樣,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永遠向他學習。”

在工業戰線上,王進喜就是優秀共產黨員的一名突出代表。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爲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王進喜出席甘肅省勞模會,被選爲建國10週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羣英會”代表。1960年2月,東北鬆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來後,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鑽。薩55井於4月19日勝利完鑽,進尺1200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1960年4月29日, 1205鑽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柺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1970年11月15日王進喜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47歲。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發了長篇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高度評價了王進喜偉大的一生。

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夫人龔全珍,紮根貧困地區56年,無怨無悔在江西蓮花山鄉,投身教育,無私奉獻。甘祖昌將軍回到家鄉後,用在扶貧濟困和支持生產建設方面的錢約佔他工資總額的80%,這背後同樣有龔全珍的全力支持。她的大部分工資都交給甘將軍支配,甚至多年都沒做一件新衣服。離甘祖昌將軍崇高靈魂最近的她,時至今日依然在踐行着一個共產黨人爲民、務實、清廉的不懈追求。淡泊儉樸了一輩子、傾注教育了一輩子、無私奉獻了一輩子,如今她已是90多歲的高齡老人。然而,她關注社會、幫助他人的腳步沒有絲毫放緩,這些早已在歲月的流轉中成爲她的習慣和本能。她說:“我沒做什麼啊,作爲一名老兵、一名黨員,我做得還不夠。”“雖然現在我已經拿不動鋤頭,老表們也用不着我們買化肥了,但我不能忘記將軍的精神和夢想!”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飽含深情向大家介紹,“這位全國道德模範就是開國將軍甘祖昌同志的夫人龔全珍老人,甘祖昌在新中國成立後回家當農民。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要弘揚這種革命精神,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向老前輩致敬!”

爲了祖國的強大,爲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計個人得失,捨生忘死地奉獻一切,就是這些共產黨員對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的回答。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