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_爲了人民幸福,改革創新譜新章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黨員姓黨:牢記共產黨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 > 黨員姓黨:牢記共產黨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 > 

第二章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_爲了人民幸福,改革創新譜新章

第二章 社會在變遷,共產黨人的身份職責永不變_爲了人民幸福,改革創新譜新章

爲了人民幸福,改革創新譜新章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至1978年爲止,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翻一番,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十年內亂,使黨和國家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沒有什麼提高。

在這種形勢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這次會議糾正了長期以來黨中央存在的個人崇拜主義錯誤,明確了我國的國情,不再以階級鬥爭爲綱,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首要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經濟,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以這次會議爲標誌,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了。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投入到改革開放大潮中,豐功偉績彪炳於人民心中。

鄭培民:“三不書記”“三民書記”

鄭培民,原湖南省委副書記、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2年3月,因突發心臟病在京逝世,年僅59歲。鄭培民同志以三件遺物和一句遺言讓無數人爲之感動。這三件遺物是一個防腐賬本、一本廉政紀錄和幾十本日記。他最後的遺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話語——不要闖紅燈。有人說,這平平常常的五個字,正是鄭培民一生官風人格最好的總結和詮釋。他從來不搞特殊化,從來不做違規事,兩袖清風做了幾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輩子人。

1990年5月,湘潭市委書記鄭培民被調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書記。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湘潭是湖南省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離省會長沙只有1小時車程;湘西,是全國著名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也是湖南最窮困的地區之一,從這裡去省城要坐14個小時的火車。去湘西工作,是隻有硬肩膀才能挑起來的重擔子。多年來,湖南省委一直把湘西的脫貧致富放在突出位置。鄭培民一上任就問:“哪個村子最窮啊?”兩年多時間,鄭培民跑遍了全州218個鄉鎮,住過30多個鄉鎮。這只是一個粗略到鄉鎮、尚不包括村寨的統計。他爬過湘西最難爬的山,走過湘西最難走的路,去過湘西最窮的村子,住過湘西最窮的人家。除去在省裡州里開會、辦公需要的時間,在“開門見山”的湘西,這是一個沒有喘息之機的數字。在市、州工作的近10年裡,他兢兢業業,夙興夜寐,訪貧問苦,體察民情,帶領廣大幹部羣衆大力推進改革,發展經濟。爲了儘快解決羣衆的溫飽問題,鄭培民在這裡大力推廣糧食新品種新技術並且經常親自下田示範。有一次連日勞作之後,鄭培民體力不支,從三米多高的田埂摔了下去。鄭培民又添了一項新病症——腦震盪。但

就是在他的領導下,湘西糧食產量翻了一番,實現了自給有餘。

在湖南常德地區,人們記憶中的鄭培民,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省委領導,而是一個和他們一起找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戰友。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洪水氾濫,常德安鄉縣堤垸潰決,災情嚴峻,時任省委副書記的鄭培民在這裡和受災羣衆並肩抗洪,度過了八十多個艱苦的日日夜夜。

鄭培民在湖南先後擔任過湘潭市委書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和省委副書記,無論在哪裡做什麼書記,有兩個雅號始終跟隨着他:一個是“三不書記”——不唱高調,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績工程;一個是“三民書記”——愛民,親民,一心爲民。在湖南,常常會聽到人說:“培民書記是我的好朋友。”“培民書記像我的好兄長。”說這話的人大都是普通百姓。該有多麼深厚的感情和多麼平等的關係,才能讓他們自信地將一個省委副書記稱爲自己的朋友?

沈浩:把生命交給黨的事業

原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同志,原本是省財政廳的幹部,在省城與妻女過着舒適的生活,當機關要下派幹部到基層農村掛職鍛鍊時,沈浩報了名,選擇了小崗——這個最先吹響中國農村改革開放號角的村子。慕名而來的沈浩報到後才知道,小崗除了名聲大些,其他與當時中國大地上許許多多貧窮落後的村子沒多大區別。從踏進村裡的第一天開始,沈浩告訴自己,既然選擇了小崗,就要與小崗同榮辱、共命運,就要在這裡乾點事業出來。修路、架橋,搞農田基礎建設,沈浩以自己的所作所爲讓小崗村的父老鄉親接納了自己。

2006年11月,掛職結束的日子臨近,“大包乾”的帶頭人用自己當初揭開中國農村生產承包責任制第一幕的粗壯大手,再次按下了紅手印,請求省裡把他留在小崗。三年時間太匆忙,許多工作剛開始做,這時候拍拍屁股走人,心有不甘。沈浩留下了,帶領羣衆晝夜奮戰在建設新農村的田間地頭,跑項目、建廠礦、招商引資、開發紅色旅遊,在他的引領下,村民們看到了差距,開闊了視野,煥發了對小崗未來新的嚮往。在任期間,他緊緊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銳意進取,確立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加快設施建設,發展旅遊業;跳出小崗求發展,着力辦好工業園”的發展思路,並制定了詳細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在沈浩的帶領下,小崗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行規模經營。

作爲農村改革的試驗田,過去小崗村以大包乾而著名,現在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否意味着否定了以前的成績?面對一些人的質疑和不理解,沈浩擔負着巨大壓力。爲了小崗的大發展,他必須頂住壓力。沈浩說:“過去分田搞大包乾是改革,現在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也是改革

,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爲優化資源,他引導農民把土地以每畝500元的價格租出去,並建立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心,有3000多畝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流轉,土地的收益大幅度提高。大包乾帶頭人關友江介紹,正是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保證了招商引資企業的順利進駐,讓小崗村的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

2009年秋,沈浩的第二個任期又到了,當地百姓實在捨不得這位人品好、能幹事的好書記,188位村民又在希望他繼續留任的請願書上摁下了手印,小崗太需要他,太需要他這樣的領頭雁了。一邊是蓬勃發展的新農村和老鄉們的深情,一邊是分居三地的妻女與老母。女兒要中考,年近九旬的老母要照料,作爲常人,他很想盡一份爲人子、爲人夫、爲人父的孝道與責任,可面對那些大紅手印,面對小崗村老百姓沉甸甸的託付與信任,沈浩唯有以“心”相報。當事情不能兩全時,作爲黨員、小崗的第一書記,強烈的使命感再一次讓他選擇了留下,開始自己的第三個“村官”任期。而這一次,他卻永遠地留在了小崗,與小崗的泥土化爲永恆,年僅45歲。

2010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觀看電影《第一書記》後指出:“沈浩同志對黨忠誠、對人民熱愛,任勞任怨爲老百姓幹好事、幹實事,6年裡使小崗村的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農民人均收入超過6600元。人民羣衆需要他,他就留下努力工作,直到把生命交給了小崗村。在沈浩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廣大黨員幹部要以沈浩同志爲榜樣,加強黨性鍛鍊,把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黨性原則、羣衆觀念和優良作風轉化爲密切聯繫羣衆的實際行動,在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和骨幹帶頭作用。”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奮戰在改革開放第一線的廣大黨員幹部羣衆,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勇氣奮力拼搏的結果,是廣大共產黨員憑着對黨的事業的無比忠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對改革開放事業的滿腔熱忱,牢記職責所取得的結果,是廣大共產黨員勇於探索、開拓創新、奮發有爲的結果。三十多年來,衆多的優秀共產黨員投身改革開放事業中去,爲了人民的福祉,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他們的付出、他們的業績,明確地回答了新時期共產黨員的職責是什麼。牢記第一身份,堅守第一職責,首先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履行黨章規定的八項基本義務,做合格的共產黨員。廣大黨員幹部要端正學風,好學上進;要在一切工作中當模範做表率,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要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自覺遵守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要切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同消極腐敗現象作鬥爭;要牢固樹立羣衆觀點,密切聯繫羣衆;要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