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第一身份和職責的新風範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爲根本要求和發展之源,切實加強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使黨的建設不斷適應黨的事業發展要求。牢記第一身份,堅守第一職責,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以改革創新爲己任,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敢當弄潮兒,創造新業績。
改革無止境,黨員敢爲先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是時代強音,改革開放掀開中國發展進步的一個個華彩篇章。這一切,連國際觀察家們也不免慨嘆,“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調整和適應,也很少有民族有它這樣的事業心和雄心壯志”。
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舉世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爲共產黨員,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投身全面深化改革事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從黨的誕生到新中國成立,從社會主義改造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黨每前進一步,都伴隨着一次思想上的解放,黨的每一次勝利都是無所畏懼、勇於創新、敢爲天下先的結果。作爲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一分子,在思想解放浪潮到來的時候,是敢立潮頭,
還是裹足不前,是勇於創新,還是墨守成規,這是對共產黨員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的檢驗。
共產黨員要敢於做時代的弄潮兒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套。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個共產黨員,要順應時代潮流並走在潮流前頭,就必須有敢冒風險、敢爲人先的膽略和行動。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服從領導,遵紀守法,忠誠老實,團結羣衆等要求,對於共產黨員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馬克思主義是崇尚創造精神的,共產黨人是崇尚創造精神的。因此,每個共產黨員,還要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做到敢想、敢說、敢爲,敢於開拓創新。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廣大共產黨員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艱苦奮鬥,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特有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與作風。這種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具體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了爲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奮鬥不息的堅定信念。這種政治本色也是一種政治優勢,在內部具有巨大的凝聚作用;在外部深得人民羣衆的擁護,因而也是我們黨和人民軍隊歷來克服任何艱難困苦、戰勝任何強大敵人的重要力量之所在。我們黨和國家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失敗走向勝利,艱苦奮鬥是一個重要的力量源泉。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是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發展的,更加需要強大的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的創業精神。對每個共產黨員來說,立足本職艱苦奮鬥,是事業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具體表現。有些同志對事業不熱心,對工作不用心,對羣衆不關心,儘管其原因多種多樣,但從思想深處查一查就不難發現,這種精神狀態與艱苦奮鬥觀念的淡化有關。如今社會上許多人存在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問題,在他們看來,現在講艱苦奮鬥“缺乏時代色彩”,因而求闊綽、講排場、超前消費,奢侈豪華而精神貧乏。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要求每個黨員始終按照共產主義先鋒戰士的標準規範自己的言行,在工作中勤奮紮實,知難而進,不貪圖安逸,不怕艱難困苦,鼓實勁,下硬功,百折不撓地爲完成黨分配的任務而奮鬥。在成績和勝利面前,不居功自傲,不盛氣凌人,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優良作風;在名利待遇面前,不計較個人得失,不爭功諉過,把榮譽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崇尚儉樸,反對奢華,清正廉明。這既是共產黨員應有的品格和革命精神,又是完成新時期的光榮使命所必需的基本素養。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在新的歷史時期廣大共產黨員要有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精神。腳踏實地,真抓實幹,是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勝利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千秋偉業,要靠全體黨員和全體人民的苦幹、實幹,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每一件實事做起。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能
否多幹實事、少說空話、真抓實幹、求真務實,是檢驗我們黨員和領導幹部黨性原則強不強,改革和建設的事業心強不強,對人民利益是否負責任的重要標準。提倡多幹實事、少說空話,就是要求廣大共產黨員以身作則,紮紮實實做貢獻,防止誇誇其談,克服只重唱功、不重做功以及搞花架子等不良作風。每個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要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責任感,心中時刻裝着黨的事業和羣衆的利益,忠於職守,勇於負責,任勞任怨,埋頭苦幹,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做到察實情、講實話、辦實事、創實績。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在新的歷史時期廣大共產黨員要無條件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當然,也不否認三者之間的利益在有的時候會發生矛盾。在過去革命戰爭年代,爲了奪取某次戰役、戰鬥的勝利,需要有的共產黨員衝鋒陷陣,作出犧牲。這種生與死的考驗,就是那個時期黨員個人利益與黨和人民的利益發生矛盾的突出表現。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我們共產黨員的考驗,經常地、大量地表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是:在工作態度上,能不能忘我勞動,勇挑重擔;在工作安排上,能不能服從組織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和崗位上去工作;在人民利益受到威脅時,能不能見義勇爲,挺身而出;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對黨員有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的具體檢驗和實際考驗。雷鋒、王傑、羅健夫、蔣築英、王進喜、趙春娥、孔繁森、張鳴岐、吳天祥、李國安等無數的優秀黨員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與這些英模人物相反的是我們有的黨員平時也高談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但是,真正的考驗到來時,卻往往注重個人利益,置黨和人民的利益於不顧。他們在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不是衝鋒在前,挺身而出,而是明哲保身,裹足不前;對待工作安排,不是把組織需要放在首位,無條件服從,而是拈輕怕重,討價還價;對待個人名利,不是顧大局,講奉獻,而是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如此種種,都是淡化黨的宗旨、黨性原則不強的表現。
30多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一路走來成就“富裕中國”,我國成爲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30多年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承擔着改革攻堅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設“富強中國”,共圓偉大復興之夢。上世紀90年代初,當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發生後,鄧小平同志不是讓改革停下腳步,相反卻加快推進改革,“南巡講話”把改革開放推向了新的**,中國經濟出現了持續的快速增長。如今,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變革。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的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去踐行改革開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態積極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