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2012年6月19日,習近平到北京大學調研高校黨建工作時,看望了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學生,並同他們交流,勉勵他們學好專業,爲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祖國建設多作貢獻。2013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學生團支部全體同學於4月28日給總書記寫信,向總書記彙報了他們近一年來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特別是關於中國夢的認識和體會,同時表達了懇請總書記在百忙中再一次給他們送上寄語和囑咐的期盼。習近平在回信中指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希望你們珍惜韶華、奮發有爲,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爲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樑之材,爲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這既是對青年學生的殷切希望,也是對共產黨員的要求。共產黨員牢記第一身份第一職責,就要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十八大黨章中規定了黨員的義務,其中有兩條分別是: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帶頭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動羣衆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鬥,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範作用。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貢獻。從這兩條義務看,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鬥、錘鍊高尚品格,努力做實現中國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就是要求我們廣大共產黨員要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嚴謹的工作態度,堅定理想信念,奮發有爲,做出優異的工作成績。做走在時代前面的開拓者,就是要求我們廣大共產黨員要不畏艱難,勇挑重擔,豁得出來,衝得上去,敢於創新。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奉獻者,就是要求我們廣大共產黨員要踐行宗旨,樂於奉獻,爭做人民羣衆的服務員。奉獻,一直是共產黨員的“名片”,是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必然選擇,是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崇高境界。從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宣誓爲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選擇了奉獻。共產黨員講奉獻,要把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當個人利益與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發生衝突時,能夠主動捨棄、犧牲個人或小
團體的利益,在危急關頭能挺身而出。張思德、雷鋒、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郭明義、楊善洲、李林森……數不勝數的優秀黨員,用自己的一生高唱奉獻之歌,實踐了自己對黨和人民的承諾。
黃旭華:“潛水”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
爲保守國家最高機密,“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在研製核潛艇的30多年間,淡化了和家人之間的關係。若干年之後他的工作可以公開了,家裡人才知道,他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他說:“爲祖國的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我無怨無悔。”1957年到1986年,黃旭華都沒有回過廣東老家。當他30年後第一次回到家鄉,早已從一個青年變成花甲老人,母親也已93歲高齡。黃旭華隱姓埋名的30年,也正是家裡最需要他的時候——父親和二哥去世,他都因爲研製工作太忙,沒能回去奔喪。30年中,家裡人和黃旭華之間的聯繫,僅僅只是一個海軍的信箱。他不能回家,只能每月從工資裡拿出10塊、20塊錢寄回去。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美國的核潛艇下水,標誌着潛艇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1958年爲了國防現代化,主管國防科研的聶榮臻元帥以戰略家的勇氣和預見向黨中央打報告請求研製核潛艇。報告很快批下來了,馬上進入準備狀態。他們幾個人只參加過蘇制常規潛艇的仿製工作,至於核潛艇是什麼樣的,誰都沒見過。當時困難之大,今天很難想象:沒有90釐米厚鋼材的加工設備,甚至連核潛艇專用的特殊鋼板的研製工作也沒有開始;尤其關鍵的是我們的核工業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常規潛艇大部分時間在水面航行,大多采用線型設計,而核潛艇大部分時間在水下航行,爲了儘量減少水對潛艇的阻力,必須採用水滴型設計,但這會使核潛艇的操縱性差一些。爲了穩妥起見,美國採取了分三步走的辦法。我們怎麼辦?是不是跟在人家後面亦步亦趨呢?黃旭華帶領設計人員一頭扎進綜合性實驗室,獲得了幾萬個數據,終於解決了核潛艇的操縱性問題。於是我們的核潛艇外形設計三步並作一步,搞出了水滴型。
有人問及:萬一失敗,名譽、地位受損怎麼辦?黃旭華鄭重其事地說:“在價值上億的核潛艇面前,我個人的名譽、地位算得了什麼?我只不過是尊重科學,服從真理,對我們自己的研究結論有信心罷了。”
那時還沒有計算機,成千上萬的數據只能用算盤、計算尺一個一個
算出來,爲了一個數據,經常工作到深夜。困難時期那單調乏味的菜譜:中午辣椒炒茄子,晚上茄子炒辣椒。“**”白天批鬥,晚上加班。爲了保密隱蔽他,在近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一待就是十幾年……困難一個接着一個,劈頭蓋臉撲過來,他和同事們硬是咬緊牙關挺過來了,英雄們終於勝利了!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下水,成爲繼美、蘇、英、法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作爲一個具有鋼鐵般意志、歷盡千難萬苦的人,黃旭華對人生有着獨特的闡釋:“在事業上,我是永不滿足,寸步必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個人生活條件物質待遇方面,我的座右銘是十六個字:與世無爭,知足常樂,與人爲善,助人爲樂。”正是這高尚的情操,成爲黃旭華力量的源泉,成功的保證。
作爲一個曾“官”至廳級的核潛艇研究所所長、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當年的待遇確實令記者大爲驚詫:他的辦公室裡沒有空調,全所有空調的房間除了接待室以外,就是安放了貴重儀器的一些試驗室。論收入,黃旭華當年每月總共能拿到1100多元,這已經算整個核潛艇研究所最高的了;論住房,1982年,黃旭華擔任所長時分房,沒有人願要頂層和一樓,他挑了頂層,所裡的黨委書記挑了一樓——所領導“頂天立地”。夏季,黃旭華的室內溫度經常達到39.5攝氏度。冬天,由於沒有暖氣設備,家裡常常是1—5攝氏度的低溫。論用車,黃旭華和其他所領導都沒有專車,所裡最好的兩輛小車是買了幾年的“桑塔納”。接過黃旭華遞來的名片,上面不管是辦公室電話還是家裡電話,都是分機號碼。
黃旭華反覆強調,從五六十年代就投身國防科技事業的人中,像他這樣的人,遠遠不止一個。爲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卻把名利看得淡如水——黃旭華以及許許多多像黃旭華那樣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優秀的一羣人。
新世紀新階段,共產黨員能否發揚奉獻精神對於我們黨正在領導進行的偉大事業至關重要,越多的共產黨員選擇無私奉獻,我們的事業前進的動力就越強大。在我們的事業中,黨和國家賦予每個人不同的崗位,條件不一、職責不同,但我們的責任都是一樣的,最起碼的就是都要有爲黨、爲國、爲民不斷奮進、開拓創新、勇於奉獻的精神,這是牢記第一身份、堅守第一職責的必然要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