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激情成就夢想,做奮發有爲的好黨員_總書記眼中的好黨員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黨員姓黨:牢記共產黨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 > 黨員姓黨:牢記共產黨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 > 

第七章 激情成就夢想,做奮發有爲的好黨員_總書記眼中的好黨員

第七章 激情成就夢想,做奮發有爲的好黨員_總書記眼中的好黨員

激情成就夢想,做奮發有爲的好黨員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牢記第一身份,堅守第一職責,共產黨員就要常懷憂黨、興黨之心,爲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做一個有精神、有激情的共產黨員。

總書記眼中的好黨員

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嚴格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廣大黨員“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這“三個出來”可以說是衡量黨員意識強弱的具體標準,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形象的生動寫照,是共產黨員的閃光之處。

共產黨員應當如何理解這三個“出來”?平常時候看得出來,是對一個共產黨員最基本的要求。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可見,先進性,是共產黨員這一特定身份的人所應當具有的、爲中國共產黨這一先進政黨所要求的一種本質特性,是共產黨員不同於普通羣衆的一種基本的品質。每個黨員都要時時、處處、事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黨員,而非普通羣衆,要立足本職崗位,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時時、處處、事事以自己的模範作用去影響和帶動周圍的羣衆,自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一切以工作爲重,以大局爲重,以人民羣衆的利益爲重。

關鍵時刻看得出來,就是要在重大考驗面前挺身而出,勇於擔負起一名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經常會面對一些急難險重任務,當問題出現時,我們是躲在人後還是衝鋒在前,是勇於擔責還是爭功諉過,反映着一名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的高低、思想境界的高低。關鍵時刻看得出來,就是要在衆人退避的時候衝在前、彼此推脫的時候站出來,以自己的模範行爲表率作用,教育引導羣衆,爲完成黨的執政使命而奮鬥。

危急關頭豁得出來,就是要在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脅時,能夠做到捨己爲公、無私奉獻。這是共產黨人黨性修養的最高境界。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無數共產黨員爲了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爲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來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他

們在“大家”和“小家”面前選擇了精忠報國,他們在私利和公利面前選擇了一心爲公,他們是我們黨的驕傲,也是當代共產黨人學習的楷模。

亮出黨員身份,才能平常時候看得出來。爲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亮出身份可以更好地接受羣衆監督,進一步端正爲羣衆辦好事辦實事的態度,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無私奉獻、創造佳績。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才能站得出來。一旦有任務,黨員幹部就應該爭着上、搶着幹,關鍵時刻敢擔當。有了站出來的勇氣,還需要站得出來的能力和素質。只有這樣,關鍵時刻才能讓黨組織用得上,才能更好地發揮黨員的作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才能豁得出來。具備了較高的思想覺悟,纔會在危難時刻敢於衝鋒陷陣,爲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於犧牲個人利益乃至付出生命。

農民的兒子於海河

黑龍江寶清縣,地處三江平原腹地,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2003年,41歲的於海河來到寶清縣最大的一個鎮——七星泡鎮當鎮長。那時候,七星泡是全縣經濟最差、債務最多的一個鎮,鎮裡光是欠飯店的“白條”就裝了滿滿一編織袋,足有20公斤!債務多,矛盾多,幹羣關係高度緊張,農民上訪接連不斷。來上訪的羣衆有開口罵孃的,還有拎棍子、揣刀子的,鎮政府三層辦公樓窗戶幾乎沒有一塊完整的玻璃……如此陣勢,於海河不怯。他揮着手臂,朝走廊裡的上訪羣衆大聲招呼:“來來來,大家都到我辦公室排隊,找誰最後還得找到我這來。”於海河話不多,但有耐心,聽每個上訪人“訴苦”,一坐就是一天。從三年五年的舊事到十年八年的老賬,他一件一件地記錄下來。能解決的,馬上辦;不能解決的,慢慢地解釋疏導。

2010年,於海河從鄉鎮書記上調寶清縣農業局當局長。當了農業局長的於海河,要爲全縣農民操心,工作更忙了。2011年5月中旬,望着田裡稀稀疏疏的玉米苗,朝陽鄉燈塔村村民蓋東飛坐不住了。她貸款20萬元、承包的16垧地全部播下“嫩單8”玉米種,沒想到出苗率極低,這年不僅賺不到錢,還可能血本無歸。“假種子坑人呢!”購買了這一品種的村民聯合起來,向種子店討說法,但種子店老闆根本不認賬:“種子

沒毛病,你們愛上哪兒告上哪兒告去!”蓋東飛和村民們抱着“幹仗”的準備,嚷嚷着去農業局找局長說理。讓蓋東飛沒想到的是,這個走路有點瘸的局長,帶着他們數次往返哈爾濱和寶清之間,給他們請律師、做鑑定、打官司,歷時一年多,爲受害的42戶農民討來124萬元補償款。事後他們才知道,這家種子店的前身是農業局下屬單位,老闆曾把10萬元現金送到於海河辦公室,請他不要再爲一幫“不值個兒”的農民忙活,被於海河憤然拒絕。

2012年,朝陽鄉朝陽村農民婁振貴聯合14戶農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種水稻,當年就打了2000多噸糧食。糧食大豐收,他卻發了愁。這年雨水多,糧食水分大,但村民們沒地方晾曬,要是捂壞,一年就白忙活了。情急之下,婁振貴找到了農業局。沒想到,局長是個實在人,“一見面,一嘮嗑,可親切了。嘮的都是家常嗑,農民嗑。”沒多久,於海河就協調朝陽鄉糧庫收儲了合作社的糧食。他又幫助合作社向上級申請育秧大棚、催芽車間項目,讓整個朝陽鄉的稻農都實現了科技化催芽,每畝能增產8%到10%。給合作社幫了大忙,於海河卻連一支菸、一口水都沒動過。婁振貴過意不去,帶了禮品去謝他,於海河說這是“打我臉”,堅決不要。最後,婁振貴做了面錦旗送到農業局。

從鄉鎮到農業局,於海河的足跡遍佈了全縣145個行政村,這樣的事,幾天都說不完。無論在哪個崗位,無論誰找於海河,他的手機都沒關過。

2013年11月5日下午4點,當農業園區文書車麗娜打電話找他時,他的手機卻無法接通。車麗娜給他打電話時,他正在手術檯上,醫生診斷爲闌尾炎穿孔。沒有人想到,病情惡化得如此之快。6日8時3分,因腹腔感染引發敗血症,於海河沉沉睡去,再也沒有醒來。於海河的一生談不上轟轟烈烈,有的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凡。兩天之後的清晨,寶清縣飄起雪花。2000多人擠滿簡易的靈棚,人羣中,有徹夜守靈未眠的村支書,有天不亮就從百里之外的鄉下趕來的農民。他們跪在地上,失聲痛哭。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聲名顯赫的偉業,他只是盡了一個普通黨員的本分,鄉親們卻對於海河百般不捨。這位黑土地上的“焦裕祿”,帶給我們太多的深思。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