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不願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李宗仁參選是美國中途換馬的體現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白崇禧傳 > 白崇禧傳 > 

白崇禧不願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李宗仁參選是美國中途換馬的體現

白崇禧不願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李宗仁參選是美國中途換馬的體現

正當蔣介石在軍事上對白崇禧有所借重的關鍵時期,李宗仁忽然決定競選副總統。這事使白崇禧大吃一驚,因爲無論李宗仁競選結果如何,都會影響到白崇禧和蔣介石的關係。因此白氏聯絡黃紹竑函電交馳,對李宗仁實行勸止。

歷史是一面鏡子,溫故可以知新。回憶一九二七年八月上旬,蔣介石反攻徐州失敗,而武漢方面的唐生智又要東征討蔣。那時,馮玉祥虎視中原,自願出來調處寧漢關係。那時,何應欽、白崇禧、李宗仁三人,手握南京方面兵權,勸蔣氏接受馮玉祥的調停。蔣介石因此憤而下野,事後自承他之退職系受李、白的威逼所致。

蔣介石自吃過這一次虧,對李、白的“一箭之仇”,亟圖報復。一九二八年,他坐上了“國府”主席的寶座以後,即定下了“聯胡倒桂”的大計,這在上面已經說過,這裡且不贅述。而今只說抗戰以後,白崇禧應蔣氏之邀,到南京任參謀總長而國防部長,而李宗仁則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一在中央,一在地方,分而治之,目的在不使他們形成威脅態勢,以免重演一九二七年八月所發生的事件。

白崇禧對蔣介石的處心積慮十分清楚,爲要保持蔣介石目前對他信任之專,自不願受到別的政治因素所幹擾。而李宗仁所以競選副總統,恰巧是外因超越內因而起作用,若幸而成功,則白崇禧的地位,必將受到影響,自不待言。這就是白崇禧不願李宗仁出來競選副總統的原因。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四日,美國特使魏德邁在南京蔣介石官邸發表了《中國復興有待於富於感召力的領袖》的聲明以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即受命去華北視察,目的在於物色蔣介石以後的接棒人,任務異常重大。

司徒雷登到了北平以後,與他以前主持校務的燕京大學以及清華、北京大學師生接觸頻繁,要他們對當前國是提出意見,集思廣益,無孔不入。一九四七年九月八日,司徒雷登從南京向馬歇爾國務卿提出一項報告,他說:“象徵國民黨統治的蔣介石,其資望日趨式微,在華北知識分子中,甚至被視爲過去的人物;李宗仁則資望日高,關於說他對國民政府沒有好感的謠傳,不足置信。”(美國務院:《中美關係白皮書》。)司徒雷登的意圖十分明顯,他簡直要李宗仁來接替蔣介石了。

十月中,李宗仁就把他的一個親信程思遠從南京召到北平,告以明春在一屆國大中競選副總統的雄圖大計。幾天以後,程思遠從北平回到南京,他的皮包裡帶有李宗仁分致蔣介石、吳忠信的親筆信;李宗仁在致蔣氏函中申述他的競選意願,但可否仍聽蔣介石的裁決;李宗仁另外函託吳忠信在蔣氏面前善爲說辭,以促其成。

此外,李宗仁還有一封火漆密封的致司徒雷登函,李氏叫程思遠親自交給司徒雷登的私人顧問傅涇波。司徒把傅涇波從小養大,視如己子,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十分清楚,李宗仁的競選出自司徒雷登的慫恿和支持。

白崇禧從程思遠口中得悉李宗仁的計劃,不禁嚇了一跳,他說:“這事冒的風險太大,如果不幸而失敗,則將何以善後?!”白崇禧與在上海息影的黃紹竑取得聯絡後,即與李宗仁打長途電話,建議李宗仁最好競選五院中的監察院長,如李氏有意於此,他即交代廣西選李宗仁爲監察委員,以便進而競選院長。但李宗仁不聽,仍囑程思遠積極進行競選準備工作如故。

白崇禧原來曾提出主張,打仗時期不宜行憲。看來,他的主張是正確的。在第一屆國民大會召集的前夕,作爲國民黨後臺的華盛頓當局,曾命司徒雷登對當前軍事形勢作一估計。一九四八年三月八日,司徒雷登報告美國國務院說:“南京政府在東北地區只佔百分之一,在黃河以北也不超出百分之十或十五。在長江以北,強大的人民解放軍已經進入大別山區,國民黨軍處境困難。

“在各個戰場均被迫處於守勢,民心士氣敗壞已極。在如此令人吃驚的情形下,需要有振奮人心的領導,迄今這種領導遲遲未能出現。情況日益緊迫,蔣委員長必須做出決定,但他卻囿於成見,未能採取積極改革措施。我們認爲,用和談解決的辦法,包括促使委員長退出政治舞臺,似乎還不能說完全無此可能。”此時而有此一打算,這就是司徒雷登推動李宗仁出來競選的政治背景,證以後來他在孫科組閣時所提的意見,益信而有徵也。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