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由來,李宗仁在國大打敗了蔣介石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白崇禧傳 > 白崇禧傳 > 

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由來,李宗仁在國大打敗了蔣介石

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由來,李宗仁在國大打敗了蔣介石

白崇禧得訊,對程思遠作出了下面的估計。他說:“孫科是總理的哲嗣,又是現任國府副主席,李德公不是他的敵手。其次蔣介石爲總統當然候選人,他的副手應當是一個文人較爲適宜。德公也是軍人,其條件當不如孫哲生那樣優越。再次,孫哲生是廣東人,當然得到粵籍國大代表的充分支持。而兩廣分裂,則削弱了德公的基本票。”說到這裡,白崇禧慨然曰:“我們只好力盡人事罷了。”言外之意,即毫無把握。

三月下旬,李宗仁從北平來到南京,住進國防部設在大方巷二十一號的招待所。李宗仁對競選進行了幾個月的準備,在費用上早有了着落,即由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和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分擔。這一點不勞白崇禧費心,但他必須對李宗仁競選給以精神上的支持。實際上,白崇禧的大悲巷雍園一號公館,即等於李宗仁的競選總部,凡是重要會商都在那裡舉行。

蔣介石一心一意支持孫科競選,他堅持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必須由黨提名,藉此來杯葛李宗仁。不料此時在國民黨陣營內出來競選副總統的除李宗仁外,還有于右任、程潛。於是,李宗仁就與於、程兩氏成立攻守同盟,反對副總統候選人由國民黨提名,而應由國大代表連署提出。于右任、程潛跟孫中山革命,是國民黨的元老。情勢發展至此,蔣介石只好收回成命,取消副總統候選人由黨提名的辦法,這是蔣介石的威信第一次在國大中受到的致命打擊。

蔣介石對此形勢,十分惱火。他在四月四日於丁家橋舉行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上憤然地說,他自己不當總統候選人,並建議首任總統由一個黨外人來擔任。蔣氏還說,這位黨外候選人必須具有下列條件:一、在學術上有成就者;二、在國際上有聲譽者;三、曾對國家有貢獻者。當時人們以爲,蔣介石心目中的候選人就是胡適之。

臨時全體會議對蔣介石不任總統,衆論紛紜,莫衷一是。最後,會議作出決議,授權中央常務委員會去考慮。四月五日下午舉行的中央常務委員會議,由張羣、陳布雷、陳立夫去徵得蔣介石的同意,作出了這樣的決議:“確認國家現勢需要總裁的領導,本屆國大仍推總裁做總統候選人。唯國民大會應制定特別條款,授權總統得在特定時期執行緊急處置的權力。”一句話,蔣介石要把責任內閣制變成總統制。這就是四月十八日國大十二次大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由來。

四月二十三日,國民大會開始選舉副總統,李宗仁得七百五十四票,孫科得五百五十九票,程潛得五百二十二票,于右任得四百九十三票。由於他們均未獲當選的法定票數,依選舉法將前三名即李宗仁、孫科、程潛於次日進行第二次選舉。

二十三日下午,蔣介石驀地召見賀衷寒(1900—1972,國民黨著名特務,政訓系統負責人。1950年,賀衷寒出任國民黨交通部長,爲臺灣交通事業的發展和日後經濟起飛打下了相當良好的基礎。)、袁守謙,要他們幫助程潛競選,並下條子撥給一筆鉅款作競選費。蔣氏的意圖並非協助程潛,而是想利用程潛同李宗仁來一場鷸蚌相爭,而使孫科坐享漁人之利。

二十四日,第二次選舉結果:李宗仁一千一百六十三票,孫科九百四十五票,程潛六百一十六票。李宗仁雖得票較多,仍不夠法定的多數。依法應進行第三次的選舉。

二十四日下午,蔣介石再次召見賀衷寒、袁守謙,要他們把程潛的票全部改投孫科,賀、袁雖面有難色,還是照辦了。但程潛認爲蔣氏公然干預他的競選活動,憤激填膺,當晚即聲明放棄競選。

李宗仁與程潛訂有“攻守同盟”協定,程潛既放棄,李宗仁難道無動於衷嗎?

二十四晚,即午夜二時,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程思遠、李品仙、黃旭初、邱昌渭、韋永成在大悲巷雍園一號白公館裡進行着緊急的磋商,熟籌因應之道。大家考慮到中央系統特務曾在當天下午派汽車散發傳單,說是李宗仁一旦競選勝利,將來會採取“逼宮”之舉。危詞聳聽,居心叵測。在這種情況下,怎麼競選下去呢?於是做出決定:李宗仁也緊跟程潛之後,聲明放棄競選。

這樣一來,使國民大會陷於停頓狀態。因爲孫科沒有對手,就不好唱獨角戲了。

蔣介石對此局勢,一籌莫展。四月二十七日,召見白崇禧,懇切希望白氏運用他的影響力,說服李宗仁重新出來競選,還說了這樣的話:“現在知道德鄰最有希望,我決定全力支持他。”白崇禧信以爲真,回來如實反映給李宗仁,李宗仁反問道:“他的話靠得住嗎?”白崇禧說:“老蔣信誓旦旦,自應予以信任。”實際上,蔣介石在當晚仍盡其全力來支持孫科。這一夜,黃埔路官邸燈火輝煌。各省市實力派人物奉召晉謁,此去彼來,絡繹不絕。蔣氏爲了維護他的威信,決計同李宗仁在政壇上進行一次戰略決戰。

但是李宗仁自放棄競選以後,已使其自身的地位得到加強,並且由於蔣介石要求李宗仁重新參加競選,至少在形勢上使李氏生色不少。這時,李宗仁已成爲反對獨裁爭取自由民主的象徵人物,所有二十年來不滿意蔣介石處事作風的人,都站到李宗仁這一邊來,願意爲其競選而效勞。例如外面的民社、青年兩黨,黨內的政學、黃埔兩系,均成爲支持李宗仁的基本力量。此一演變,實非蔣介石所能逆睹。

四月二十九日的最後一次投票,依法是孫、李以獲比較多票數者當選。短兵相接,形勢緊張,即使是一票之差,也決定雙方的勝負。由於是孫科、李宗仁兩個人的決選,它將顯示出蔣介石個人威信的消長,所以引起了人們的密切注視。

這一天中午,人們麕集在播音器前,靜聽國民大會會場的點票廣播。喇叭管口播出了女報票員銀鈴似的聲音:“李宗仁、孫科、孫科、李宗仁……”吸引着聽衆們的注意力,幾忘人世間還有別的存在了,這真是動人的一幕。

點票結果:李宗仁得一千四百三十八票,孫科得一千二百九十五票。前者以微弱的多數打敗了孫科,當選第一屆副總統。李宗仁這一勝利,是蔣介石上臺二十年來第一次不以他的意志爲轉移的決選結果。在戰場上,蔣介石爲所戰敗;在國大,他又爲李宗仁所打敗。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蔣介石決定給李宗仁一點顏色看。五月二十日是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的日子,事前李宗仁通過侍從室知道蔣氏將穿西裝大禮服出席就職大典,於是也製作了一套。誰知這是蔣氏故意愚弄李宗仁的。到了該日,他臨時改穿長袍馬褂,李宗仁沒有這些裝備,只有穿着軍禮服出場,這樣,李宗仁站在蔣介石身旁宣誓,好似衛士侍候長官一樣,十分寒酸。李氏感到受了無比的屈辱。蔣介石以這種方式報仇,足見心胸竟然如此之狹隘也!他讀了那長篇浩帙的曾文正全集,到了此時竟忘得一乾二淨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