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藉口爲父報仇而再度攻打徐州。因曹操之父曹嵩爲陶謙部下張闓所殺,而曹軍中的“青州軍”,又正好是昔日被陶謙趕出徐州的青徐黃巾。一時之間,新仇加舊恨,曹操大軍如猛獸般殺紅了眼,所過之城必屠之,勢不可當。曹操大軍先後攻拔十餘城,沿泗水直至彭城。曹操以曹仁爲先鋒攻陶謙部將呂由,破呂兵之後與曹操合兵。陶謙被逼引軍迎戰,彭城一戰大敗,只好逃離彭城,退到東海郯城據守,曹操乘機破了彭城,傅陽。之後曹操向東北攻打費、華、即墨、開陽,陶謙在郯城一面遣別將救援被曹軍圍攻諸縣,一面飛書遣使向青州刺史田楷告急。救援各縣的援軍幾乎都被曹仁騎兵擊破,唯有開陽賴有藏霸等守城,得以倖免。曹操大軍兵臨城下,所幸城池堅固,曹操一時攻城不下。青州刺史田楷與孔融一起引軍救援徐州。
曹軍把整座城外的水泄不通,孔融、田楷兩路軍馬懼怕曹軍勢猛,在不遠處的山下安營紮寨,不敢輕進。曹軍見強攻不成,也暫時按兵不動,審時度勢,以待時機。
平原相劉備向公孫瓚借來趙雲及兩千騎兵,也馬不停蹄的開赴徐州。劉軍抵達之後,劉,孔兩人於孔營商討退曹方案。
孔融說道:“曹兵人馬衆多,聲勢浩大,曹操又善於用兵,不可輕戰。且觀其動靜,然後進兵。”
劉備不以爲然,說道:“唯恐戰事拖延,城中無糧,難以久持。不如備令雲長、翼德領軍四千,公使部下相助;我領子龍殺奔曹營,徑投徐州去見陶使君商議。”
孔融大喜道:“如是甚好。”
當天孔融引兵會合田楷,成掎角之勢,關羽和張飛領兵兩邊接應。劉備和趙雲帶一千人馬殺入曹營寨邊。正行之間,寨內擂鼓大作,曹兵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當頭的是員虎面長鬚的大將於禁,那人勒馬大叫道:“何處狂徒!往那裡去!”趙雲見了,也不答話,挺槍直取于禁。劉備只管往城門方向直奔。兩人交戰數回合,于禁不敵,趙雲也不戀戰,直接追隨劉備而去。直到徐州城下,陶謙在城上望見來軍舉着劉字大旗,知道是援兵,於是急忙命人打開城門。等劉備等人進齊,城門復又再度緊閉。
劉備入城之後,陶謙下城樓親自接迎,然後領劉備等人到府衙,設宴款待。陶謙見劉備儀表堂堂,談吐不凡,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來徐州牌印,讓給劉備。
劉備一驚,問道:“陶公這是何意?”
陶謙解釋道:“今天下擾亂,王綱不振;劉公乃漢室宗親,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相讓。請劉公勿推辭。謙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
劉備纔剛到,陶謙就相讓徐州,這當然不可領受,於是推辭道:“恕備不能受,備雖是漢朝苗裔,但功微德薄,爲平原相猶恐不稱職。今爲大義,故來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劉備有吞併之心?若舉此念,皇天不佑!”
陶潛見劉備推辭,於是繼續勸道:“玄德莫怪,老夫是真心實意想讓與徐州。”這確實是陶謙的真心話。他苦苦經營徐州多年,不料卻被曹操給弄得千蒼白孔。他認爲只有像劉備這樣的仁義之君,方能經營好徐州。
然而劉備那裡肯受,陶謙再三相讓,始終沒說動他。這時,糜竺進言道:“今兵臨城下,且當商議退敵之策。待事平之日,再當相讓也可。”於是陶謙只好作罷。
人家兵多將猛,這打是打不過了,既然打不過就言和好了。大夥商量來商量去,決定由劉備寫信給曹操勸和。
劉備書畢,命使者送至曹操大營。曹操以爲是戰書,待拆開來看,卻是劉備勸其退兵之信。
信上大概是這麼寫的:“備自關外得拜君顏,嗣後天各一方,不及趨侍。曏者,尊父曹侯,實因張闓不仁,以致被害,非陶恭祖之罪也。目今黃巾遺孽,擾亂於外;董卓餘黨,盤踞於內。願明公先朝廷之急,而後私仇;撤徐州之兵,以救國難:則徐州幸甚,天下幸甚!”
曹操看完大怒,立馬命人斬來使,卻被一名文弱的白面書生給勸攔下來,此人正是郭嘉。郭嘉附在曹操耳邊進諫道:“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曹操聽罷,心裡一陣盤算,然後採用了郭嘉的進言,款待來使,並且寫書回劉備。
等來使已走,曹操即刻招諸將士到帳中,共同商議如何攻取徐州。正在商議之際,忽飛馬來報:“呂布已襲破兗州,進據濮陽。只有鄄城、東阿、範縣三處,被荀藹、程昱設計死守得全,其餘俱破。曹仁將軍屢戰,皆不能勝,特此告急。”
曹操大驚,兗州是他的根據地,倘若有失,他等將無家可歸。經商議之後,曹操聽取郭嘉的建議,賣了個人情給劉備,拔寨退兵,趕赴兗州。
陶謙聞飛馬來報曹軍已退,心中大喜,於是命人擺開宴席,邀請劉備,孔融、田楷、關羽、張飛、趙雲等人赴宴。宴會之上,陶謙極力勸酒。飲宴既畢,陶謙引劉備到上座,然後拱手對衆人說道:“老夫年邁,二子不才,不堪國家重任。劉公乃帝室之青,德廣才高,可領徐州。老夫情願乞閒養病。”
劉備聽罷,馬上推遲道:“萬萬不可,備來救徐州,爲大義也。今無端據而有之,天下將視備爲無義之人。”
任由衆人如何規勸,劉備拒不受。陶謙只好作罷。
“既然劉公不受,容我上表朝廷封劉公爲豫州刺史,劉公可在小沛屯軍,由我徐州提供糧草。如何?”陶謙退一步問道。
“備在此謝過陶公厚愛!”劉備拱手說道。其實他也正愁着無處安身,既然陶謙願意讓他駐守小沛,那是最好不過了。
徐州之圍已解,孔融、田楷亦各相別,引軍自回。趙雲也只好領軍回公孫瓚部,劉備不捨,執手揮淚而別。衆人散後,劉備與陶謙再三拜別,然後與關羽、張飛一同引軍開往小沛。
趙雲告別了劉備之後,引兵回到瓚營。不久,趙雲收到家書說他的兄長去世,於是他便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從此離開了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