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明的困境_三、經濟與環境的背離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第一章 文明的困境_三、經濟與環境的背離

第一章 文明的困境_三、經濟與環境的背離

三、經濟與環境的背離

在經濟理性的支配下,在科技力量的催化下,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嚴重地損壞了環境並降低了環境的生態質量。100多年來,自然界已發出許多警告,但仍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近些年來,隨着城市化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破壞日益顯現,人們才逐漸開始尋求平衡環境的出路,但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沒有自然界就沒有生態系統,也就沒有人本身。人類依託自然資源繁衍生息,走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過去大部分的時間裡,由於人類的知識水平較低,人向自然索取的慾望也不大,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十分和諧統一。然而,隨着科技的昌明,自然力的開發,人類對資源需求也越來越大,對自然資源的索取變成掠奪。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以科技力量爲先導,在全球性的競爭中人們變本加厲地開採自然資源,同時產生大量污染物,打破了生態家園的平衡,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

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類在短期內不能找到生態治理良方,繼續瘋狂耗用資源並污染環境的話,那麼,結果只有一個:人們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終究是自取滅亡。這裡僅舉一例子,就足以說明問題了。有人說,如今這個世界一年生產出來的陶瓷就超過遠古以來人類生產的所有瓷器的總和,數量之大,品種之多,可見一斑,問題是,現代人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瓷器嗎?這麼多品種的陶瓷真的滿足了人類的需求了嗎?

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是經濟決定論和拜金主義的溫牀,經濟的自由競爭本質上是資源的控制

。這使得大部分人只看到一種發展模式,即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模式,大部分人只看到一個標準,那就是資本的標準。經濟的標準摧殘人類善的本性,生活的意義失去了本真的狀態,人的本性逐漸被外在的金錢崇拜所取代,金錢是衡量一切的準繩。在資本主義的時代裡,資本就像一個惡性腫瘤,瘋狂擴張是它的本性,而對於機體本身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噩耗。

隨着全球化的浪潮的到來,近些年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調查研究當今環境狀況,調查研究經濟發展的嶄新模式,大力改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成爲當前每一個地球人刻不容緩的任務。

解決問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釐清問題的結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第一,要重新思考經濟價值觀問題。餘謀昌認爲,現代經濟學的價值論忽視了自然價值這一重要因素,這是導致現代生態問題的重要理論根源。他認爲,自然界也有一個物質生產的過程,就像商品價值是社會物質生產過程並創造價值一樣,自然資源的生產也應該是創造價值的過程,山上的礦藏,森林裡的樹,海里的魚,都是自然物質生產過程的創造,這和人工種植的樹和人工養殖的魚一樣都具有同樣的經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自然價值。綜合考慮經濟價值和自然價值,纔是未來社會經濟生產活動的根本標準。萬俊人評價說“自然價值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概念,這對我們反思和批判現代性具有極深的啓示。”

目前,主流經濟學一致認爲勞動價值是唯一的經濟價值,社會物質生產就是創造經濟價值的過程,忽視了環境

質量和自然資源本身也具有經濟價值,雖然在政府工作上也注意到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概念,但這只是經濟價值生產之外的附屬問題,在統計表上也只體現國民生產總值GDP,卻沒有體現環境破壞和資源損失導致的自然價值損失這一方面的成本。經濟的增長有可能意味着自然價值的透支,總的價值很可能是負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模式是表面的,也是短暫的,必然是不可持續的經濟。

第二,在技術層面上考慮經濟發展的模式問題,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各地方和企業根據自然地理和資源條件設計生產佈局,模仿生態食物鏈原理,創造循環的生產工藝,變廢爲寶,實現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生產模式。

第三,要提出節約經濟。崇尚節儉,不僅節約有限的資源,也有利於環境的保護,可謂一舉兩得。2000多年前的老子就告誡人們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治人事天,莫若嗇。”

對統治者來說,既愛民,又節財,利國利民。在超前消費的今天,人類在實現高科技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忘記了對自然界曾有的敬畏,開始大肆掠奪,這無異於自掘墳墓。卡普拉論證曾把“無爲的”老子和“生態的”馬克思作了比較:“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他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

現在要建構節約型的和諧社會,老子的思想值得借鑑。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