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明的線路_一、文明的腳印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第二章 文明的線路_一、文明的腳印

第二章 文明的線路_一、文明的腳印

文明的線路

明的定義很多,通常是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物質財富主要是技術的產物,精神財富主要有文學、藝術、教育、科學、法律制度等。相對於野蠻,文明也可指社會發展到較高級的狀態。有關研究發現,人類文明在4.4萬年前就已出現。

一、文明的腳印

文明究竟從何而來?又從哪裡去?

文明起源不但是考古學的問題,也是文化哲學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理論淵源最早是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提出的“野蠻時代三段論”,摩爾根採用三分法來看待整個人類歷史,認爲整個文明史經歷三個必經階段,即矇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按照現在考古學的發現,摩爾根所謂的矇昧時代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是距今1萬年前比較低級的原始社會,包含人類產生的初級階段,人工取火的中級階段,弓箭狩獵的高級階段。大約距今5000年人類才進入到摩爾根的野蠻時代。這個時代可分爲三個階段,出現了技術創新,有製陶技術、畜養技術、農業技術、建築技術、冶金技術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在摩爾根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理論”,奠定了唯物史觀的文明起源學說。恩格斯提出了自己探討野蠻時代、文明起源的新思路,在野蠻時代的最初階段,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中分離出來,這就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出來,這就是第二次大分工。隨後便出現了以交換爲目的的生產活動,部落內部和部落之間的貿易日益發達,終於出現了第三次大分工。第三次分工創造了一個不從事生產而可以從中漁利的人羣,即商人階級。商人階級的出現意義非凡,他們不參與生產,但可以奪取生產領導權,可以無償佔有交易雙方的勞動,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剝削階級。階級的出現是國家產生的前提,從此,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在上述兩個思想源頭基礎上,王東試圖在認真汲取了20世紀世界考古學、中國考古學最新成果的基礎上,作出“文明起源過程三階段”的理論創新。他認爲,文明起源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歷史事件,而是長達5000年的世界歷史的過程,包含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從距今約1萬年前開始,農業、新石器、陶器等構成相互聯繫的三大技術創新;第二階段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銅器、城市、文字等構成的三大文明要素生成期;第三階段是距今約5000年原始國家的起源成了文明形成的總體標誌。

關於文明起源及其發展的進度問題,摩爾根把人類社會分爲幼稚時期、矇昧時期、野蠻時期(又分三個階段)、文明時期,他認爲文明的進步有自身的法則,“人類法則進度始終是按照幾何比例的”

,這種幾何比例一方面表現爲歷史發展的時間跨度在逐步縮小,另一方面則表現爲技術發明和經驗知識的進步含量的縮小。從時間長度來看,幼稚時期比矇昧時期長,矇昧時期又比野蠻時期長,文明時期最短,期間的時間長度是按照幾何級數的比例遞減的。從技術發明和經驗上看,每一項知識的獲得,就變成了進一步獲取新知識的動力,一直髮展到錯綜複雜的現代知識。所以,人類儘管在最早一個時期的進步速度最慢,在最近一個時期進步速度最快,但是這兩個時期的成果同文明發展的歷程的關係來比較,那麼早期的文化含量可能是最大的。“除了人類的發展進度必然沿着幾何比例這一論據以外,我們還從古代技術的遺蹟中普遍地發現一種漸進式的比例,在制度方面也同樣能夠看出這種比例。人類經歷矇昧時期的時間長於此後的全部經歷,而文明時期所佔據的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小片斷,在人類學上的這一結論是極爲重要的。”

在人類文明起源的早期,各文明處於相對獨立的狀態,文明的產生、發展遵循自身的內在邏輯,可能因爲地理優勢而興盛,也可能因爲偶然的因素而滅亡,一個文明消失了,另一個文明可能在前一個文明的基礎上產生,也可能完全互不干擾。古代很多民族的文明,在經歷了自身的鼎盛週期之後,紛紛地消失在衆多的文化叢林之中,如瑪雅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等,從產生、興盛到滅亡,都經歷了較長的一個時間週期。

要準確界定任何一羣人或一個民族何時進入文明狀態,這本身是很難的事情,因爲不同人的標準不同。在第一章我們已經介紹過專家學者們提出了六個標準,但國家、階級這兩個標準存在着一定的侷限。鑑於此,我們只是根據當前世人公認的文明發展線路作一個粗線條的描繪。大致有三個輪廓:

第一,神話輪廓。神創造萬物,創造人類,因此文明當然也起源於神,文明的歸宿也取決於神。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其他神創論體系都屬於這種輪廓。這種文明線路最簡單,最容易解釋,最容易理解,美中不足是不容易考證。

第二,科學輪廓。近代地質學、生物學、社會學、考古學以及人類學的研究表明,人類是300萬年前從哺乳動物的靈長類逐漸演化過來的,在勞動中,創造了生存資料,也創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語)。人類自身的演化和文明的形成都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不存在外力的干預和支配作用。這個文明線路稍微複雜,也不太容易理解,特別是從猿到人的飛躍,是普通人不能接受的,這涉及人類自尊和社會倫理等一系列問題。至於文明的未來走向,則存在諸多疑問和擔憂,目前尚存多種爭論。

第三,生活輪廓。這是對其他體系的一種綜合稱謂,是一種多維的體系。生活本來即如此,文明本來就這樣,無所謂來,也無所謂去。世界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人類並不孤單,人的生活伴隨着其他生命和神靈,因此人類文明既可以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也可以是其他生命或神靈參與下創造的。佛學就是最典型的一例,佛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只是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佛學否定神創論,但不否定人神並存;佛學否定心物二元世界的絕對性,卻不否定智慧般若昇華與超越的可能性。按照佛學的觀點,人類世界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

個普通的小世界,人類文明僅僅是衆多文明中普通的一個。世界按照成、住、壞、空順序循環往復的變化,人類文明當然概莫能外。按照這樣的說法,人類文明和我們的生活一樣,本來就如此,從來就如此,文明何去何從,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每個人所關心的是,在文明的塵起塵落中,幫助別人和自己,努力實現心靈的淨化與超脫。或許可以說,生活輪廓是最複雜,也最樸素的一種解答方案。

目前在學界,被廣泛接受的是科學輪廓。按照科學輪廓,我們可以進一步將人類文明的路線描繪如下。

人類產生文明的大部分時間裡,各文明之間在時空上處於相互隔絕的狀態,一種文明滅亡,另一種文明又產生,文明之間似乎沒有直接聯繫,或者只是斷斷續續的聯繫。偶爾會出現一種文明吞併另一種文明的情況。各地看似完全偶然的文明史之間,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痕跡可循,各地文明之間一定有相應的順序。

讓我們遵循人類文明的腳印,回顧一下文明的光輝歷程。世界文明中心往往跟隨着人類活動中心的轉移而轉移,其中科技活動是人類文明最燦爛的內容。從目前殘存的考古證據來看,文明古國在大約距今7000至4000年前,相繼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參照進化論的視角,人類文明的先後一定有一個客觀特定的順序,按照現有的考古資料,借用黑格爾的“世界精神”概念

,我們可以把人類遷徙路線和文明亮點路線描繪出幾個有代表性的“腳印”來,以此來說明世界精神的流轉與文明的發展。

第一個腳印:古埃及

。按照人類自身發生和演化的順序,距今約7000年前人類文明首先在非洲形成,古埃及的天然條件非常適合生存和農業生產,於是古埃及成爲最早的人類文明發生地,據說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埃及是人類文明邁出的第一個腳印。

第二個腳印:兩河流域

。出埃及,進入西亞地區的兩河流域,這裡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非常有利於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水陸交通發達,有利於商業的發展,距今約6000年前這裡產生了燦爛輝煌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就是其中一個著名的古國。兩河流域成爲人類文明的第二個腳印。兩河流域四野開闊,交通便利,從這裡,人類便開始沿各個方向邁開自己的文明腳步。

第三個腳印:古印度

。若按照人類遷徙的路線來看,第三個腳印應該是古印度,距今約4500年前,位於南亞次大陸地區的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哈拉巴文化,成爲古印度文明的開端。

第四個腳印:華夏

。人類到達中亞之後,通過北部的河西走廊和南部的沿海線路,分別進入到黃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從遷徙路線看,華夏族應在古印度人之後,距今約5000年前,成就輝煌的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生命力十分頑強。在前述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文明因希臘的侵入而中斷,古巴比倫文明因波斯的入侵而消失了,古印度文明因頻繁的種族戰爭而中斷。唯獨中國,從文明誕生起到現在,歷經5000年的風風雨雨,雖然也屢受外族入侵,但卻愈挫愈勇,從來未被真正征服過。

第五個腳印:印第安

。考古學界公認印第安人是從西伯利亞遷徙到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的年代說法不一,其人種大約是距今2—5萬年前,他們經白令海峽登陸阿拉斯加的島嶼,然後逐漸向南遷移於美洲大陸,成就美洲印第安文明。據考證,印第安人在距今約4000多年就開始有農業耕種技術了,這應該是印第安文明的開端。

第六個腳印:古希臘

。公元前800年,正當尼羅河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逐漸衰退的時候,得天時地利之便,緊鄰地中海和愛琴海的古希臘異軍崛起,消化周邊兩大文明的精髓並創新出嶄新的文明形式,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築、文學、戲劇、雕塑、技術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成爲歐洲文明的搖籃。隨着古希臘的步步崛起,兩大文明古國分別被征服並最終黯然消失在歷史的舞臺。公元1世紀前後,由於古羅馬的入侵,古希臘文明隨之滅亡。

第七個腳印:古羅馬

。古羅馬源自公元前9世紀的意大利中部文明,在公元1世紀前後不斷軍事擴張並最終成爲橫跨歐、亞、非三洲稱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古羅馬繼承古希臘的文化遺產,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帝國和精神帝國。由於羅馬帝國專注於宗教社會,神學研究十分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技創造活動。於是,文明的亮點從西方轉移到萬里之遙的東方中國。

第八個腳印:秦後的中國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結束長達500年諸侯混戰時代,形成了統一的中央帝國。中國從秦漢開始,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爲世界經濟中心和科技中心,特別是到了唐宋年間,科技成就到了頂峰,包括四大發明在內的諸多發明都陸續問世了,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然而中國人在經濟和科技水平領先西方1000多年之後,有兩件大事改變了西方人的命運:一是13世紀蒙古人對西方的入侵,驚醒了千年寧靜,動搖了宗教體系,傳播了中國的發明技術,客觀上引燃了之後的文藝復興運動,同時也助長了歐洲殖民主義的崛起。二是15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打開了海上航路,爲近90年後哥倫布美洲航行提供了樣板。

於是,文明的時運在悄悄地流轉,當中國人還沉浸在中央帝國的繁榮美夢中時,西方則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科技革命。人類文明進入了近代史。按照日本學者湯淺光朝的觀點,近代世界科技中心經歷了從意大利、英國、法國到德國的過程。

具體分述如下:

第九個腳印:意大利(1540—1610年)

。14世紀以來,伴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歐洲首先在意大利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場運動主張自由和人權,反對神權扼殺人性,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反對迷信。這些新思想後來逐漸形成爲資產階級

思想體系,追求現世的幸福,追求物質享受。這與宗教的否定人生,否定現實,追求天堂幸福的主張大相徑庭。他們讚美人和自然,崇尚科學和理性,直接奠定了近代歐洲科技文化的基石。文藝復興運動推動意大利的世俗力量,也產生了歐洲最早科技學術團體。如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創立的自然秘密協會,於1601年在意大利創立的羅馬林琴學院等。這些有組織的科學機構,對衝破封建愚昧、發展自然科學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可以說,意大利引領歐洲成爲最早的科技中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的。

第十個腳印:英國(1660—1730年)

。作爲一個島國,在權力鬥爭中世俗王權壓過了宗教神權。在這種情勢下,出現一股偏向唯物的經驗論潮流。涌現出如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科學大師,也出現像霍布斯和洛克這樣的哲學大師。培根片面追求經驗作爲科學認識的唯一門徑,爲實驗科學提供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霍布斯是第一個近代的唯物主義者,他在培根唯物論基礎上創立了近代第一個機械唯物論體系。在洛克那裡,英國經驗論發展成爲系統的認識論體系。成爲科學思維和科學理念的模板,就這樣,萌生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近代哲學和自然科學,經過英國哲人們的努力,最終在英國發揚光大。深受培根《新大西島》

描繪的理想社會的鼓勵和影響,英國的哲人精心創造了一個特殊的組織,目的在於通過羣體合作來發現自然界的秘密。1645年,倫敦民間成立了哲學學會,爲科學家的活動與合作創造條件。1662年,在哲學學會基礎上成立英國皇家學會。英國皇家學會是近代科學的搖籃,是世界上首個國家科學院,這對提倡自然科學研究,交流學術思想具有歷史性的意義。與此同時,英國一方面在大學裡縮減神學專業的招生人數,擴大科學人才的培養規模,另一方面在法律上頒佈了資本主義專利法,營造技術應用的社會良好環境,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英國很快成爲世界的科學強國。催生出像牛頓、庫倫、麥克斯韋、瓦特這樣的科學巨人,於是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產生。

第十一個腳印:法國(1770—1830年)

。到了18世紀,法國產生唯物主義思潮和資產階級啓蒙運動。這是一場反封建,反神學,提倡民主和科學,具有啓迪作用的思想文化的革命運動。笛卡爾的唯物主義不是簡單地繼承英國經驗論,而是加以分析和批判,他繼承了培根的歸納法,又創新出演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英國經驗論和歐陸唯理論的片面性,使感覺經驗和理性思維的認識結合起來,因而在哲學思維上更加豐富徹底。唯物主義到霍爾巴赫、狄德羅那裡,則顯得更加的徹底,他們把物質或元素視爲一切事物的本質,自然界就是由物質構成的事物的總彙,萬物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客觀事物共性的抽象。這種徹底的物質觀,對於自然科學的發展起到一個刺激的作用。法國的啓蒙運動及其醞釀爆發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產生了歐洲最爲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科學發展的具體體制。1666年法國皇家科學院成立,這個機構比英國皇家學會更具有官方色彩,院士直接由法國國王發薪,院士們有義務研究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科學逐漸轉移到了官方推動的機制上來。1795年成立法國科學研究院,從此科學大規模走向社會,科學家成爲一種專門職業。涌現出一批像狄德羅、笛卡爾、拉瓦錫這樣的科學巨匠,法國一度也成爲世界科技發展中心。

第十二個腳印:德國(1810—1920年)

。德國統一時間較晚。社會較爲動盪,哲學和科技起步較晚。但是德國作爲後起之秀,其發家之路,最有典型性,也最有可持續性。18世紀末德國古典哲學開始孕育產生,出現了辯證法的思想,它是對樸素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產生了更高級的形式。康德的星雲假說解決了牛頓力學第一推動的困惑,同時把有機自然觀帶進了自然科學,相信自然界的秩序與演化。他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主體的能動性,開拓了從主客體關係去討論哲學根本問題的新方向。康德的二律背反的辯證法,到了黑格爾那裡,被改造成爲龐大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把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描寫爲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中的過程,系統地把邏輯學、認識論、本體論有機統一起來,描繪一個最爲絢麗的理性世界。這爲科學的唯物辯證法的誕生鋪平了道路。其實,對科技發展最富成效的還是德國在社會建制方面,德國形成歐洲最早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體制,德國創立了最早的研究生制度,大學導師帶領研究生進行科研活動,這有利於研究生儘快進入到研究實踐中去,許多科學家成爲了企業家,許多企業家也參加科研活動,大學教授中也有一些企業董事和經理身份的。1870年,德國政府直接出資建立了皇家物理技術研究所,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各大企業紛紛效仿,也參與到這一股科研與開發的潮流中來。這種研究與開發的高效機制,使德國在最短的時間內躍居世界科技中心地位。出現了一大批諸如倫琴、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大師,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產生。

第十三個腳印:美國(1920至今)

。美國是一個幸運兒,作爲一個嶄新的資本主義國家,又處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加上美國國內政治穩定,民主制度比較成熟,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發展生產,發展教育,大力吸引歐洲技術,鼓勵歐亞科學家和資本家移民。這使美國能夠輕鬆地借鑑並吸取老牌歐洲強國經歷幾百年時間發展出來的科技成果,迅速地接過了工業革命的接力棒,出現了貝爾、愛迪生這樣的大發明家。或許我們可以說,美國的發展是一次歐洲工業大搬家。美國的崛起,其文化、資本、人才、市場,幾乎都來自於歐洲土壤。從此,整個歐洲屈居於美國之下。美國成爲引領世界科技革命的中心,催生並推動以原子能、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激光技術爲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美國之後,人類文明的下一個腳印將會光臨哪個國度呢?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