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明的線路_三、文明的走向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第二章 文明的線路_三、文明的走向

第二章 文明的線路_三、文明的走向

三、文明的走向

(一)理論的批判

斯賓格勒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興衰中看到了人類文明的週期性。現代文明的興起和衰落不會也不能倖免這一週期規律。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他提出一種循環發展的歷史觀。其核心思想是,理性不能決定生存,反過來,卻是生存決定理性。和弗洛伊德一樣,他認爲非理性是決定人性和歷史走向的關鍵因素。在對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問題上,斯賓格勒與馬克思有一點相同之處,即:資本主義不可能像很多經濟學家估計的那樣永遠持續地發展下去,它不能避免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和系統性的衰敗。但對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和結局,二人的觀點卻大相徑庭:斯賓格勒認爲造成這種週期性危機的根源是不穩定的西方文化精神實質,它使文明發展的衰落成爲不可避免的趨勢

;而馬克思則認爲經濟危機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基本矛盾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衰弱和滅亡是註定的,所不同的是,最終會在資本主義的廢墟上出現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制度。

發達國家自身的弊病,和落後國家的後發優勢,組成了有趣的追趕現象:前者因先進而落後,後者則因落後而趕前。發達國家有資金優勢,後發國家有資源優勢,發達國家有社會高端技術優勢,後發國家有廉價人力優勢。譬如斯賓格勒就曾預言,西方社會將會逐漸沒落,而沒落的原因可能包括西方科技發展的停滯以及技術的無限擴散,也包括非西方社會低廉的勞動力和強烈的工作責任感。

工業文明帶來人口過剩、生態濫用、政治腐敗、經濟停滯和道德危機。市民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政治領導人的道德水平在不斷下降,年輕人厭倦世俗的生活,出生率的下降,失業率的升高,日益尖銳的經濟危機,以及大國之間的貨幣戰爭等等,每天聽到的負面新聞佔絕大多數。與此同時,可悲的是,生態危機在不斷升級,逼近到人類生存的環境底線。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系列的危機和問題並不能阻止人們對現代文明的狂熱追求。那些享受着現代文明帶來的幸福的人們也許沒有真正考慮過,現代文明已經進入到不可持續性的發展怪圈中去,也許連已取得的文明成果都不能持續下去。

人類文明的走向是否真的如斯賓格勒所描述的那樣,隨着西方的衰落而走向悲劇的結局?這是一個歷史難題。

法蘭克福學派在科技和文明這個問題上,與斯賓格勒有幾分相似之處,基本上是持悲觀主義態度的。他們對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進行了浪漫主義的批判,尤其對啓蒙精神和工業文明的悲觀主義色彩更加濃厚。較之斯賓格勒,法蘭克福學派作爲一個羣體作者,在研究領域上更加深遠,在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美學、政治學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對工業文明進行分析、研究、批判和重建,對現代性進行反思、對現代文明進行批判。

所不同的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工業文明的目的,不是爲了拋棄工業文明,而是爲了對工業文明進行重建。重建的路徑有:一是藉助於交往和理性,重建技術理性和人文理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統一的新文化精神;二是重建超越工業文明的嶄新文明,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和諧統一。

很多人認爲,人類只要積極發揮技術的誘導作用,只要在整體利益上實現與自然和諧統一,就完全有可能發展出合理的生態技術體系,在經濟上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經濟,防治工業污染,淘汰落後產能,倡導低碳生活,這樣就可以重建生態環境,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一切負面問題。不管是悲觀主義,還是樂觀主義,在轟隆隆駛過的歷史車輪面前,普通人能做的只能是感慨。技術從來是把雙刃劍,它

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攪亂沉靜的人心。

通過對比各民族的發展史可以看出,所有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幾乎都要經歷三個發展週期,第一個週期是傳統文化的萌發期,第二個週期是傳統文化的展開期,第三個週期是傳統文化的確立時期。由於每個文明有自身的發展週期,因而文明之間的交流也會呈現一定的週期現象。例如,西方古典文明曾經在中國有幾次大的傳播階段,每一次傳播階段既有融合也有衝突。從時間縱軸上看,這種文化傳播與融合時間跨度大,對社會形態和觀念的影響深遠而緩慢,體現出文化慢波的特徵。文化慢波雖然在節律上比經濟快波和政治中波都要慢,但是它深沉的姿態卻容易形成文化發展的慢波優勢,作爲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和穩定力量。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文化慢波不是固定不變的,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之際的第一個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頻率正在加速,尤其是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裡,傳統文化受到經濟的強大幹預,逐漸出現文化慢波的異化。作者認爲,在市場經濟裡,經濟的驅動力十分強大,文化發展失去了相對獨立性,在某種意義上依附於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是一種快波週期,因而文化在屈從經濟發展週期的過程中也呈現週期縮短的現象,異化爲快波節律。例如當代世界的各種時尚和文化潮流,都體現出文化慢波的異化情形,即文化形態和文化主題隨着經濟的發展而在非本真地變遷,人們的情緒和對生活的理解與態度也在跟隨這種潮流在非本真地漂移。文化出現快波現象,是人類失去精神根基感的主要表現。

當前的文明問題,本質上是技術問題。對技術的批判,從中國古代的老莊開始,一直延續至今。尤其是到了近代,資本主義完全藉助於科技發展起來,釋放了大量的自然力,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物質財富。與此同時,這種財富的積累也伴隨着殖民和掠奪的過程,它給富人帶來了無盡的財富,也給予窮人悲慘的生活。自資本主義誕生之日起,對資本和技術的批判之聲不絕於耳。

繼盧梭的技術批判和馬克思的資本批判之後,近代西方從三個方面出現了技術批判的思潮。第一個方面是哲學的批判,主要有奧特加、芒福德、海德格爾等人,他們從科技與人的關係的角度進行批判反思,把科技作爲反思的對象,用人文主義觀點來闡釋科技的意義,揭示科技對人的負面作用。第二方面是社會學的批判,主要是法蘭克福學派,如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對科學技術進行社會批判的觀點影響甚廣。馬爾庫塞從文化意識形態和經濟政治角度,深刻批判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工具對人性壓抑的現象。技術的合理性變成了統治的合理性,這是對人最全面、最徹底的統治。

哈貝馬斯對傳統法蘭克福學派的基本思想做了新的發展,認爲科學技術已轉變成爲一種新的意識形態。他說:“技術與科學今天具有雙重職能:它們不僅是生產力,而且也是意識形態。”

正是技術這種雙重職能,才釀成技術社會下完美的悲哀。第三方面是生態學的批判。最有代表性的是雷切爾·卡遜以及近些年出現的深層生態倫理學對環境問題的批判反思。卡遜通過調查DDT等殺蟲劑對生物和人體的危害,於1962年出版了當代環保鉅作《寂靜的春天》,她詳細地描述了工業文明所產生的環境污染以及對動植物和人的影響,首次從生態角度對科學技術進行實例性的批判。卡遜的批判引起了迅速的社會反響,對當代環境保護工作起先導的作用。深層生態學是一個新興的哲學流派,他們從環境生態角度對當代科技文明進行批判反思,探索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科學技術雖然給人類帶來了繁榮,但卻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這種危害反過來又爲文明的自我

毀滅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二)技術能否自救

現在覈心的問題已經不是技術是否有副作用的問題,核心的問題是技術惹下的禍端,技術能否自救。在上述三種批判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如馬爾庫塞沒有完全否定和拋棄科學技術。他認爲,通過創造一種全新的社會、政治、人道和美學條件,就有可能發展出一種新的技術和科學,來衝破基於現存技術的統治邏輯,最終解放自然和人。

哈貝馬斯提出人和社會的解放方向是重新恢復實踐理性對工具理性、交往合理性對目的合理性、實踐問題對技術問題的優先地位,途徑是建立一個交往合理性的社會,即承認和重視共同的規範標準,選擇恰當的語言進行交流,以便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沒有統治的交往關係和取得一種普遍的沒有壓制的共識。

卡遜提出了她對於克服科學技術給環境生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的辦法,認爲最重要的是必須改變我們征服自然的傳統哲學觀點,樹立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新觀念。她還在這種新觀念的指導下,積極提倡對昆蟲進行控制的生物學方法,以代替對環境和人有危害的化學控制方法,並主張建立一門新興的生物控制學。她還預料到在解決殺蟲劑問題上的政治阻力,提出清除污染首先要澄清政治,對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環境生態問題的社會根源作了一定的揭露。

生存生態學認爲,生態危機實質上是文化危機,只有深刻變革人的價值觀念、行爲方式和社會制度,人類纔有可能自救。當代的工業化社會是建立在對自然掠奪的基礎上的,技術本身是一種催化和放大效應的工具,而這其中,科技本身就以環境的損耗爲代價,因此,技術自身不可能解決環境生態危機。因此,深層生態學主張對工業社會進行全面的改造,使反生態的科技轉變爲一個符合生態原則的新科技。技術的發展需要一些特定的制約和導向,不要盲目追求高新技術,而應該增加發展技術的生態原則。如可以發展一些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廢物回收技術等,以應對當前的環境生態危機。

高茲提出反對技術中性論,力圖把資本主義技術和後工業社會技術進行區分,資本主義技術以高度集權爲特點,決策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容易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核危機、碳排放等。後工業社會技術以權力分散爲特點,具有反資本主義的傾向,如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高茲認爲,生態問題是技術帶來的禍端,同樣也可以用技術來克服,關鍵是技術的選擇。他在《經濟理性批判》中尖銳地指出,資本主義的利潤動機必然破壞生態環境,資本主義的危機本質上是生態危機。資本家不願意在環境保護上投資,即便投資,腦子裡想的也是賺錢。看來,技術要解決自身留下的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然而,在當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情形下,利潤動機必然會依賴技術手段,而技術手段則必然會破壞生態環境。或許我們可以說,生態問題能否順利解決,這可以作爲技術能否自救的判決性檢驗。我們從大量事實可以得出以下邏輯推理:

第一,資本的本性是無限擴張,而技術的本性是獲取自然力。當資本與技術結合在一起時,就意味着慾望的無限擴張和對自然力的無限索取。

第二,技術可以解決局部問題,但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新問題。

第三,現代技術逐漸脫離道德力場的制約,飆升獨大。可以說,技術並沒有爲我們找尋到天堂的美妙,卻無意中釋放了地獄之火。現代技術綁架了現代文明,控制着文明的走向。到目前爲止,人類尚未找到技術自我約束、自我救贖的力量。

根據以上三點,可以得出結論:技術本身不具備自救的功能。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