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明的轉向與制度決定論_二、文明決定論的三個適用階段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第三章 文明的轉向與制度決定論_二、文明決定論的三個適用階段

第三章 文明的轉向與制度決定論_二、文明決定論的三個適用階段

二、文明決定論的三個適用階段

上述幾個決定論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發展的一種理論判斷和設想,不管哪一種決定論,都難免存在一定的理論侷限。地理環境決定論忽視了社會內部因素的作用;精神決定論太抽象,天馬行空,難以與現實相聯繫;神靈決定論本質上說是一種信仰體系,非現實語言所能精確描述,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僞;唯物決定論是科學的歷史觀,體現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的發展進程,但仍然有很多人認爲這暗含着經濟決定論或技術決定論的思想。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種新的理論,以更好地認識和解決眼前人人都不可避免的生態窒息問題。生態窒息問題呼喚一種文明的轉向,如何才能實現一種文明的華麗轉身呢?

我們首先要拋開傳統理論中那些僵化的理論框架,重新審視任何單一因素的決定性作用的理論,強調一種綜合的辯證的隨着時間而變化的歷史影響因子,以此來解釋社會發展問題。

根據人類不同發展時期的社會因素,作者認爲,概括起來可以用三種理論應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

在早期社會的萌芽階段——適用廣義地理決定論。

在中期社會的發展階段——適用社會存在決定論。

在當前社會的折轉階段——適用社會制度決定論。

(一)廣義地理決定論

當歷史的發展超出了理論閾值,我們就有必要考慮理論範圍的延展。當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人類不再被動地靠天吃飯,人類有能力發現和利用自然的力量,來改造自然爲我服務,通過自己的雙手滿足自身的生活資料。從這一天起,人類已經掙脫了地理環境的決定作用,進入到了技術文明框架下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決定的範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這一對作用和反作用的力量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但是,當社會發展出現了生態瓶頸的時候,生態問題成爲壓倒一切的大問題,原有的社會發展規律也要重新回到生態問題的解決上來。生態問題,這個孟德斯鳩時代不成問題的問題,現在成了地理環境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而且成爲世界範圍內的共同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廣義地理環境決定論沒有失效,依然成爲人類歷史發展重要的制約力量。簡單地說,社會的發展,永遠不能違揹人類自身生存的環境倫理,離開了人的生存條件,離開了人的存在,其他的社會規律都將失去存在的依據。

實際上,廣義地理決定論甚至還可以擴展至更高遠的範圍。從當前天文學掌握的資料來看,在外太空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決定了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外星文明與地球文明也一定存在某種差異的可能性。可見,星際之間存在文明的差距,這種差距歸根結底是由於所處星球的生態環境決定的,不同的生態環境可能孕育不同的生命形式,不同的生命形式必然具有不同的文明形態,這也可以稱之爲最爲廣義的地理決定論。

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社會生產力長期十分低下,人類的生存非常單一,主要依靠打獵和採集爲主,社會生活的主要矛盾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這種情形下,地理環境就是一切,地理環境的條件幾乎就等同於生存條件,地理環境完全地決定人類的生活方式。比如孟德斯鳩所說的氣候,不但影響人的性格,進而影響社會組織制度等方面。其實,氣候首先影響人的是起居行爲方式,進而影響人的勞動方式以至於文明發展的進程。

在服飾文化方面,熱帶民族由於氣候炎熱而降低對衣服的需求,因而不可能有太多的服飾文化,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服飾禮儀和性別之間的服飾隔絕,與溫帶民族相比,文明與羞澀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主觀上形成相對開放的交往方式,客觀上制約服飾加工業的發展以及相關技術文明的進程。但是,溫帶民族對服飾的要求就非常高,溫帶的氣候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對服飾有不同的要求。這在主觀上促進了人類對服飾設計和審美的發展,推動了禮儀文化的發展,客觀上有利於服飾手工業及其相關技術文明的發展。

在房屋建造方面,熱帶民族的積極性並不高,考古的數據足以證明,與溫帶民族相比,熱帶民族的建築相對簡陋。原因何在呢?首先,熱帶民族可以露天生存,對建築物的依賴性並不大。其次,熱帶的建築物最難解決的是溫度控制問題,在技術還沒有發明空調之前,建築物需要極強的通風設施。這就極大地制約了熱帶建築的發展,進而制約建築物相關產業與技術文明的進程。而溫帶民族則不同,如何躲避春雨、秋風和冬雪,這是建築物的功能之所在。尤其是寒帶民族,若要度過漫長的冬季,沒有一所結構合理、人工採暖的建築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建築物的設計和施工,涉及方方面面的複雜的技術問題,這在主觀上促進了建築的概念、功能、結構乃至審美方面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相關技術、工具的進步,在遠古時代,可以說建築物是時代技術文

明的濃縮,是技術文明程度的最高體現。

在農牧種植方面,熱帶的雨水充沛,氣候炎熱,植物生長快,週期短,這一方面有利於農牧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又制約着農牧業向縱深發展的技術文明。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個鮮活的例子:

太平洋南部有一個島國,住着薩摩亞人。薩摩亞人天生幸運,島上氣候溫暖溼潤,漁業資源豐富,更可貴的是島上還有一種特殊的天然資源:麪包樹。麪包樹是一種木本糧食植物,在當地極易種植,該樹一年有9個月結果子,果子叫麪包果,果肉富含澱粉,麪包果燒烤後鬆軟可口,酸中有甜,味如麪包,是當地人天然的麪包。據說一棵麪包樹結的麪包果就夠一個人吃一個月的,一年若有12棵樹,就足以養活一個成年人了。此外,麪包樹還是許多手工業的原材料:麪包樹可以做小船,這是當地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用麪包樹可以蓋房子,可以經50年的風雨,麪包樹還可以做繩子和其他多種生活用品。

據說有一個學者,考察過薩摩亞島國之後,認爲該國自然資源特別有利於人類生存,宜人的氣候使人省卻服裝的憂慮,麪包樹使人省卻飲食的操心,建築物也只要能避雨就可以,出行可以乘坐麪包樹做的船,人們沒有衣、食、住、行的憂慮,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展工業文明就可以了,因此他斷定該國用不了多長時間就一定能夠成爲發達的文明國度。

然而事與願違,若干年後,這位學者故地重遊,並沒有看到發達的工業文明,整個島國依然停留在原有的風貌,人的生活十分清閒,工業和農業都發展得很緩慢。漫步在大街小巷,只有稀稀疏疏的商業店鋪,周邊郊野依然是荊棘叢生,既沒有工廠廠房也難覓農田和果園。居住條件也依然那樣的淳樸:無論是簡陋的民房還是高大的豪宅,幾乎都沒有封閉的牆壁。之所以這樣建房是有原因的,一是當地氣候溫和,只需擋雨,無需遮風;二是當地民風淳樸,居民之間坦誠相待,屋裡屋外一目瞭然,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公開的,沒有什麼隱私,因而人際交往公開透明,住在有牆壁的房屋裡反而會成爲交往的障礙。在這樣的透明的社會裡,財產和醜陋行爲都透明,財產反而是最安全的,社會的治安也很好。

可見,優越的天然條件並不一定能催生優越的文明。因爲,人類具有天生的惰性,地理環境的優越性往往容易滋長惰性。適當的困境,反而更能刺激人類爲適應環境而努力,進而逼迫人類不得不爲了生存而開發出新技術。前面講過,溫帶四季分明,這在客觀上制約農作物的生長週期,但在主觀上卻有利於人們按照四季變化來安排“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等農事,以及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來安排每天的活動。另外,大面積的農作物耕作,需要在人力物力方面有一個較好的協作關係,這有利於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的形成。和直接憑藉生理器官謀取現成的自然物作爲生活資料的情形不同,大規模的農業勞動,需要工具的發明與推廣,而工具的進步又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和社會分工。這個時期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分工,即社會成員第一次分爲從事物質生產的人羣和從事精神生產和社會管理的人羣。在農業時期,由於勞動的分工和勞動者的社會分工形成,開始出現職業的分化。社會出現第一次大分工之後,又出現了三次更爲深入的社會分工:第一次是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第二次是手工業的分工,由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金屬工具的廣泛應用,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出現了冶金、建築等專業手工業的勞動者。第二次的社會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而商品交換的發展導致了一些人從生產領域中游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流通中介職業,這就是第三次社會分工。但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情形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對社會的影響程度還比較低,還不足以超越地理環境條件對社會的重要影響。

除了氣候因素外,孟德斯鳩還認爲,一個國家的地形地貌會影響政治制度,貧瘠多山的國家政體比較平和,而肥沃平原的國家政體比較專制。由於貧瘠多山,所以容易形成經濟和軍事的相對平衡,於是社會逐漸形成一種和平防禦機制,社會相對處於平等的狀態。反過來,對於富裕的平原,經濟與軍事難以平衡,容易形成強者通吃與財富分配上的等級制度。實際上,在前人類社會,動物聯合體的羣體生活方式和地理環境就有很大的相關性。如在森林黑猩猩羣體中,每一個動物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附近的夥伴身上,形成連串的注意、溝通的鏈條,鏈條的中心環節是羣體的首領,羣體的行動通過協同鏈條最終可以從首領那裡得到指示。羣體之間比較容易形成溫和式的交往模式。而草原的狒狒則不同,由於視野開闊,環境惡劣,敵情來得迅速,羣體的所有成員都可以且必須與首領形成直接協同的定向關係,從而達到更加緊密的協調行動,以保證羣體在受到威脅時能夠做出精確的反應和有效的抗擊。整個羣體的協同一致不但有利於防禦大型猛獸的攻擊,而且有利於提高集體狩獵的成功率。

森林黑猩猩的生存方

式有利於培養動物之間的理解和協調,有利於形成小範圍的私人協調空間,尤其是雄性之間的互助和理解有利於形成相對民主的“社會”結構。而草原狒狒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壓力,造成狒狒成員之間嚴格的暴力和等級關係,這種關係在“和平”時期容易造成內部的矛盾和衝突,而在危機時期又容易形成一致對外的合力,有利於形成高度集權的“社會”結構。這兩種動物的聯合體,應該說,是孟德斯鳩所述的人類社會兩種社會制度的典型。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如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由於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他們對年月的感受和我們是不同的。在北極圈裡,太陽在一年中只能出現一次,每一次的時間大約六個月,其餘時間是黑夜。愛斯基摩人的“一天”,就相當於我們的一年了。在漫長的黑夜裡,古代的愛斯基摩人沒有鐘錶,他們完全是依靠自身的感覺來判斷時間,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因此,愛斯基摩人是時間感很強的民族,他們完全憑藉自身的生物鐘來指導自己的日常活動,但是,他們的時間觀念卻很弱,他們的時間完全是建立在自身的感覺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之上,所以他們的時間觀念主要是一種私人的時間觀。事實也確實如此,愛斯基摩人的社會是非常獨特的,部落的思維十分獨立,個人主義十分突出,他們的社會羣體很少有凝聚力,每戶人家都可以自由地搬遷,“沒有人被授予權利,沒有酋長制度,也沒有維持秩序的強制性方法。簡而言之,就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言,幾乎是處於絕對的無政府狀態。”

在這樣的地理環境條件下,這種獨來獨往的行爲模式很難形成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交往和社會制度,同時由於冰雪覆蓋、光照很弱,環境資源利用率很低,不能形成傳統意義上的農業、手工業,愛斯基摩人只能“靠天吃飯”,海邊漁業是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顯然,地理環境的單一性註定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單一性,社會組織和制度也非常的單一。換句話說,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地理環境決定論非常適用。

因此在人類早期,或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社會情況下,廣義地理決定論完全適用。

(二)社會存在決定論

在三次大分工的基礎上,原來早期的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的分工又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和完善,出現了宗教、哲學、藝術、社會管理各階層等社會羣體。與此同時,家庭成爲社會勞動生產的自然單位,家庭從氏族中分離出來,個體的勞動能力加強,社會的生產力不斷提高。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財富逐漸增加,出現了剩餘產品,生產關係開始逐漸複雜起來,在競爭中出現了一批以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爲生的人羣,社會階級開始誕生。從此,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大社會基本矛盾,成爲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這兩大社會基本矛盾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形成從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發展。

到目前爲止,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完全適用的。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內容,國內的資料非常豐富,闡述得也非常透徹清晰,這裡暫時從略。因此,在社會發展中級階段,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完全合理的。

但是社會的發展是非線性的,前進的道路也是曲折的。當前的生態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爲一個難以克服的瓶頸。這需要以一種新的理論和角度來審視這個歷史性的難題。

(三)制度決定論

當文明發展到像今天這樣,技術力量超過了道德力量,經濟發展超過了環境承受能力的時候,社會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也不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問題了,社會的主要問題是生態環境能否恢復的問題。因此在這個時候,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對於自然界而言,無所謂仁愛之心,萬物對於它,就像草扎的狗一樣不值錢。人類若善待自然,自然就會給予好的回報,人類若虐待自然,自然就會給予無情的報復。

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沿用傳統的思維是不行的。亂世須用重典,急症需用猛藥。生態環境破壞到這種情形,沒有非同尋常的手段是不能奏效的。

有資料計算證明,即便從現在起全世界的工廠、汽車全部停止污染和碳排放,那麼生態環境的修復至少也要上百年的時間;更可怕的是,溫室效應造成的極端氣候,將不會停止肆虐的腳步。只要溫室氣體的存量一天不減,氣候的問題就一天不能得到解決。尤其是隨着全球氣溫的上升,西伯利亞凍土下大量處於保鮮狀態的動物屍體和死亡植物一旦解凍,將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開始腐爛,釋放的溫室氣體將是最大的麻煩。此外,在氣溫上升的背景下,會導致南北極冰川的逐漸消融,而冰川消融的後果是反射太陽光能力降低,無形中也會增高大氣溫度。環境已經到了不可不治理的地步。

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呼喚一種新的制度來挽救人類文明的生存。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