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態文明下的制度決定論
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當人類掌握巨大的自然力(如核武器)並足以毀滅地球的時候,當人類的生存以大規模地破壞生態環境爲代價的時候,人類社會的自組織行爲就顯得異常重要,人類面臨兩難選擇,是照此慣性發展下去,還是要另闢蹊徑。照此發展下去是沒有出路的,另闢蹊徑雖然很難,但畢竟能看到一線生機。社會呼喚一個良好的制度,徹底改變當前的生產模式和生存模式,以圖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以圖回到原來的美好家園。
當前人類的重大威脅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威脅有兩個,即核武器和生態危機。
(一)核武器的悲劇
核武器從誕生之日起,就成爲強權政治的尚方寶劍,同時也成爲懸掛在每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核武器是利用核反應產生巨大光熱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污染和核電磁脈衝,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或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來達到擊退敵人的目的。核武器的破壞力是驚人的。發展到現在,原子彈也經歷了多次的升級換代,目前已包括原子彈、氫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1945年,爲了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首先研製成功並首先使用了核武器。爲了實現獨家壟斷,美國提出“巴魯克計劃”,但很快蘇聯核爆實驗成功,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隨後在冷戰思維下美蘇展開了核競爭,核試驗越來越多,爆炸當量越來越大,世界處於核戰爭的威脅和恐怖之中。據不完全統計和估算,目前世界上的核武器總數達20000枚左右,不同類型的核武器功能、當量和破壞方式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每一個核武器的爆炸都會在很大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究竟要多少枚核彈頭才能毀滅地球生態,實際上是個可悲的僞命題,因爲沒有一個人可以見證這個過程。就像兩個歹徒互相使惡招來訛詐對方,如此多的核武器究竟做何用途?難道文明社會到了末日瘋狂了嗎?對核武器的研究、使用,以及目前瘋狂的製造,是人類社會迄今爲止最邪惡的行爲,這是對生命的褻瀆,對世界精神的褻瀆,是對人類文明的綁票。
1970年3月5日,經過美蘇等國多年的討價還價,世界大部分國家參與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該條約的目標是核不擴散、核裁軍及和平利用核能,這個條約是美蘇等國巧妙利用無核國家的美好願望而通過的一個典型案例,在條約中居然隻字未提核裁軍問題。無核國家希望核裁軍以及和平利用核能,但美蘇等國的意圖是希望保持自身的核壟斷,以滿足核大國的優勢地位。該條約自身存在巨大的漏洞,從而也存在着不小的隱患,所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生效40多年來,在覈裁軍和核擴散控制方面收效甚微,世界依然籠罩在蘑菇雲的陰影之下。
第一,有核國家和無核國家的權利義務不對等,具有明顯的歧視性和不公正性。這個條約規定有核國家有權交換核技術、擴大核武器庫,並且還可以進口核材料;而無核國家則必須保證核能利用的和平目的,並要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額外監督。
第二,條約的目標和條約的名稱有出入。條約的目標有三個,即核不擴散、核裁軍及和平利用核能,但條約的名稱只是叫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顯然有意隱去核裁軍這個目的,這反映核大國的政治意願,只防擴散,不想核裁軍,幫助無核國家和平利用核能只是誘餌。
第三,在條約的實施過程中,美蘇等核大國不斷提高核武器技術,擴大核武器數量,很少有核裁軍行爲。
第四,核大國用雙重標準看問題,如爲了自身戰略利益,美國還暗地裡將核武器擴散到無核國家,如與印度簽訂核能合作協定。而對於朝鮮、伊朗、伊拉克等國利用核能,美國則對其進行經濟制裁,甚至以懷疑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爲藉口而發動戰爭推翻伊拉克政權。在朝韓問題上,美國一方面在韓國建立軍事基地,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爲韓國提供覈保護傘,給朝鮮製造軍事威脅,另一方面則對朝鮮的核計劃進行打壓。
第五,條約的執行面臨技術上的困境。核技術的民用和軍事上的利用沒有嚴格的區別,這使一些國家在獲得核技術方面有機可乘,先以民用的名義躲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然後逐漸轉向軍事上用途。從某種程度上說,當前核擴散的技術障礙已經消失了,不是能不能做的問題,而是想不想做的問題,因此問題的關鍵主要看各國是否遵守條約和道德底線。
第六,條約本身存在明顯的漏洞,條約沒有設立退出條件,使某些國家利用條約以和平名義獲取核技術,然後退出條約,轉向核武器發展。朝核危機和伊朗核問題就是例子。
第七,條約只是一種鬆散的組織,對於不締約的國家既沒有約束力,也沒有制裁措施。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沒有加入條約,可以肆無忌憚地發展核武器;而朝鮮、伊朗、以色列曾經加入締約國,在發展核武方面受到國際社會的責難和經濟制裁。這一正一反的例子,給國際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縱容一些國際上的惡意軍事行爲。
第八,條約只對締約的主權國家有約束作用,而對非國家實體則一籌莫展,特別是對地下黑市的核交易更是無計可施。據國際原子能機構評估,目前世界上的核交易黑市比較猖獗,2005年全球共發生103起與秘密運輸交易放射性材料有關的事件,核交易黑市已經成爲公開的秘密,無核國家獲取核技術變得較爲容易。可悲的是,有關資料表明一些恐怖組織和極端組織正逐步成爲核走私的主角。
當然,實事求是地講,《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比較有效地減緩了核擴散的速度,使核國家在短期內沒有迅速擴大。據分析,目前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擁有制核能力,但真正成爲事實有核國家的只有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鮮,據報道其中印度、以色列的擁核過程與美國有涉。
關於核裁軍,更是一個漫長而艱鉅的過程,確切地說,世界核裁軍主要是美俄(蘇)之間的事,這兩個國家擁有世界95%以上的各類核武器。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俄(蘇)在覈裁軍方面進行了長期的談判,達成了《美蘇關於銷燬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美蘇關於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等一系列條約。但截至目前,兩國所裁減的主要是過時的和陳舊的核武器,對兩國的核打擊能力幾乎沒有影響。
目前有更好的一個限制核武器發展的條約版本,即1996年9月在第50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158票贊成、3票反對、5票棄權),隨後各國開始陸續簽署,目前有176個國家簽署,其中156個正式批准。由於一些國家抵制該條約,一些國家仍未簽署,一些國家簽署了但尚未達到生效時間,因此這個條約一直不能發揮應有的和平作用。
其實自從核武器誕生以來,國際社會關於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呼聲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不管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爭吵過程還是《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漫長的簽署過程,都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反核的最終目的是全面禁止核武器。國際社會一直呼籲制定《禁止使用核武器公約》,該公約的草案規定使用核武器是違反《聯合國憲章》的行爲,是反人類的罪行,但一直未能通過。這個公約的出發點是好的,目標也是善良的,但是它損害的是核大國的既得利益,特別是限制一些霸權主義大國揮舞核大棒的權利,肯定難以取得成功。美國不斷地阻撓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協議,並企圖使人們相信,只要美國沒有簽字,則它使用原子武器就永遠是合法的。或許可以說,這個制度涉及每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因此很難找到一個折中方案。不可能形成一種強化實施的機制。各國對條約的遵守都是出於善良的目的,當一些國家發現守約成本與國家利益相沖突時,就可能違約。
看來人類禁核公約的道路還很長,從國際立法的角度或許能取得一定效果,如果有一天禁止使用核武器能夠成爲國際法則和人類文化的道德底線,擁有核武器就會受到國際法的制裁以及國際社會的道德譴責,那麼,核武器就有可能慢慢地從地球上消失。我們期盼着《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能夠早日生效,最終的目標是全球締約一個《禁止使用核武器條約》,實現一個永久性地放棄使用核武器的和平世界。
(二)生態危機的悲劇
關於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環境污染和溫室效應兩個方面。很多學者認爲,技術具有誘導效應,技術不過是人的發明和創造,只要人類在整體利益上確立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世界觀,當技術發展到今天,以生物分子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爲中心,再以各類低能耗技術爲補充,人類完全有可能逐漸形成結構合理的生態技術體系,使生態文明的理念得到嚴格的貫徹和實施,人類就能擺脫第一章講到的技術與道德、經濟與環境等邏輯背離的困境,實現文明的華麗轉身,走向美好的未來。還有很多人認爲,只要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推行節能減排的綠色經濟,集中處理工業三廢,防止污染轉移和低水平重複建設,淘汰落後產能,控制高能耗產業,建立重污染企業的市場退出機制,就可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其實不然,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高度綜合的無期工程,目前的任務可以分輕、重、緩、急四種情況,環境污染雖然很重,尚可以緩緩治理;而溫室氣體的排放,看起來並不是很急,但由於100多年來的累積基數太大,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全球氣候反常逐年升級,是絕不能怠慢的急情。氣候問題數據龐雜,這裡僅舉最近兩年全球極端氣候的例子來說明問題。
2011年2月1日,美國遭受寒冬暴雪襲擊,波及美國大半國土,中部和東北部一些地區積雪厚達60釐米。暴風雪引發交通停滯,電力中斷,工廠暫停。不僅僅美國受災,整個2010年冬天,歐洲多國也遭遇冰雪之困,嚴寒天氣給這些國家的交通部門帶來嚴峻考驗。從2010年11月開始,嚴寒籠罩了瑞典、丹麥、英國、法國等多個歐洲國家,其中丹麥雪情尤爲嚴重,氣溫屢創數十年來新低,部分地區積雪量超過1米。在西伯利亞的薩哈共和國,最低氣溫達到零下50攝氏度,創下紀錄。超常的嚴寒天氣給歐洲諸國的交通帶來嚴重挑戰,“機場關閉”、“交通癱瘓”、“斷水斷電”幾乎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可怕的詞彙。同時,遠在亞洲的日本、韓國也遭受同樣的寒流襲擊。2011年日本沿岸地區接連暴雪,造成交通中斷,日本各地1月份出現異常天氣,全國有37個觀測點的最深積雪量刷新了歷史記錄,平均氣溫低於歷史均值,此外,日本北部和西部的降雨量卻是1946年來最少的。此次寒潮從1月16日開始也衝擊了韓國,使一些往年同期較爲溫暖的地區也創下低溫記錄。首爾當天最低氣溫達零下18攝氏度,一些住宅水管凍裂,全國多地交通受阻。釜山最低氣溫達零下12攝氏度,爲96年來的最低。
2012年11月28日,世界氣象組織在《世界氣候狀況年度臨時聲明》中指出,2012年是極端氣候現象頻發的一年,今年全球各地頻現極端氣候事件,北半球尤爲明顯,主要表現爲熱浪、乾旱、洪水和低溫。
例如,2012年初歐亞大陸的極寒引發了許多國家的交通癱瘓、電力中斷、供水供氣受影響,這個百年難遇的極端低溫襲擊了整個歐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造成600餘人死亡。這次百年低溫影響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損失之嚴重,史無前例。
到了2012年上半年,百年不遇的低溫噩夢還未散去,北美又迎來了一波百年不遇的熱浪。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信息,2012年的上半年成爲美國本土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持續一個多星期的高溫天氣造成74人死亡。特別是到了六、七月份,灼熱的溫度讓人無法喘息,熱浪造成一些高速公路路面變形、鐵路軌道扭曲甚至飛機跑道熔化。此外,熱浪還席捲了歐洲南部、俄羅斯和印度等地。
2012年7月21日至23日,北京遭遇60年不遇的最大暴雨,平均降雨量達164毫米,其中最大降雨點房山區河北鎮達460毫米,引發該地區山洪暴發。據統計,全市經濟損失近百億元,77人遇難。與北京的澇相反,雲南三年連旱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近四年來雲南由於降水偏少,前期的乾旱一直不能緩解,庫塘蓄水得不到補充,致使旱情累計增長,生活和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據報道,整個2012年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還有很多,按時間順序大概有:2012年5月,甘肅全省平均降水量爲60.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3成,局部降水強度大,多地發生山洪泥石流災害。5月10日岷縣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49人死亡, 23人失蹤,災情十分嚴重。2012年整個夏季,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區共有174個氣象觀測站發生極端高溫事件,其中雲南巧家(43.5℃)、廣西田林(42.2℃)等29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紀錄。2012年7月中旬,長江上游嘉陵江支流發生超過歷史記錄的特大洪水,7月24日長江三峽水情達到建庫以來的最大洪峰。從2012年7月24日起,一個月內有6個颱風登陸我國,爲歷史罕見。8月2日至8日七天內竟然有三個颱風登陸我國,影響15個省區。其中“卡努”、“達維”、“蘇拉”等6個颱風從南至北,影響到我國北方。而“達維”據報道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長江以北地區最強的颱風,也是近10年來影響北方最嚴重的颱風。2012年11月2日至4日,華北地區出現大範圍降雪過程,北京、河北相繼發佈暴雪紅色預警,強降雪對交通運輸及城市供暖、供電等造成嚴重影響。2012年11月9日至14日,東北地區、內蒙古東部出現強降雪天氣,黑龍江鶴崗市降水量爲55.7毫米,最大積雪深度達49釐米,創歷史記錄。
2012年極端天氣頻現,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導致極端氣候的產生條件不能準確模擬,其中全球變暖是長效因素,也是基礎因素,由全球變暖造成如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是短效因素,在季節更替的特殊時刻,當長效因素和短效因素出現疊加效應的時候,極端氣候就容易充分表現出來。極端氣候的變化機制目前尚不能準確預測,但有一點是十分肯定的,量變必然引起質變,當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當地球表面溫度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極端天氣是突然的,讓人猝不及防,最可怕的是災害的量級可能呈倍數發展,後果難以想象。
極端氣候的原因是十分複雜的,人類的科學技術還不能精確計算和模擬,影響氣候的因子很多,如
光照、地形地貌、大氣環流、海洋洋流等。目前還沒有任何理論模型可以精確預測全球氣候動態,也沒有任何科學家敢對極端氣候作出根本的定論。氣候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模型的建設,在全球氣候科學中,電腦模型是最重要的工具。但由於大氣過程很難在實驗室中加以重現,計算機模型的大氣實驗永遠只是虛擬的過程。
2010年英國推出新一代的精密地球模型“HadGEM2-ES”
,在英國國防部的主持下,這個模型研發耗時四年,是全世界正在研發的十幾個地球系統模型之一,它已經遠遠超出了那些僅僅考慮空氣、陽光和水等氣候物理要素的模型,添加了更多變量,如可以縮放的森林,能隨海洋酸性而變化的海洋食物鏈,通過與溫室氣體相互作用能加強或影響其變暖效力的氣溶膠粒子等。科學家希望通過儘量精細的變量,從中獲取氣候要素之間互相作用的新認識。但是,這種模型永遠是一種理想的近似,與現實或許還有不爲人知的差距。由於模型中要素的確切功能,要素自身的穩定性,以及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難免會發生變化的,額外的複雜性因此會放大預報的誤差,所以這一驚人的嘗試是否能幫助政治領導人來科學地籌劃人類未來,目前來看依然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氣候研究是一門經驗科學,更多使用經驗統計,氣候現象必須通過多年記錄比較,纔能有規律性的發現。然而,就算人類發現了氣候變化的規律,也未必就一定能推導出未來氣候變化來。
不過,通過分析近年來極端天氣的現象,不難發現某種確定的趨勢,即極端氣候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程度越來越嚴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阿斯拉爾認爲,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是極不尋常的,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未來極端天氣現象將更加頻繁,強度將更大,影響地區將更廣。
以中國爲例,無論是從氣候歷史角度,還是數學模擬角度,都可以看出氣候變暖的趨勢。葛全勝等人利用中國豐富的歷史文獻記載,以及大量樹輪、冰芯、石筍、湖泊沉積等自然證據,重現了過去2000年來中國東部氣候變化歷史。研究發現,中國東部溫度變化有一個200到300年和準600年的週期,到目前爲止曾發生過三次溫暖階段,公元1500年以來的溫度變化過程與公元150到650年相似,20世紀的暖期最可能與隋唐暖期相似。
高建慧等利用全球海氣耦合模式(ECHO-G)(本模式以太陽輻射、火山活動、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爲變化因子,未考慮其他如氣溶膠、下墊面等因素)的1000個模式年的長積分氣候模擬試驗結果,對近千年的溫度變化特徵及其可能的成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近千年來氣溫變化呈現明顯的兩峰一谷的V字型格局。前一個暖期對應於中世紀暖期,冷期對應於小冰期,後一個暖期對應於二十世紀暖期。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和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含量的增加是過去1000年來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子。在千年尺度上,太陽輻射和火山活動起主控作用,而在最近百年尺度上,溫室氣體含量的變化對溫度變化起着更爲重要的作用。
極端天氣的罪魁禍首,是人類自己。雖然氣候變遷有自然的因素,但目前溫室效應和極端氣候顯然是人爲因素造成的。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的有關資料也顯示,像乾旱、洪澇、雨雪這些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其總體變化規律和氣候變化是有聯繫的。比如說,在過去的100年或者50年中,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強降水、高溫熱浪等氣象災害增多且變強。
由於氣候研究直接關聯政府的決策和公民行動,所以氣候問題實質上也是政治學的問題。新世紀以來,氣候問題變得異常敏感,氣候政治學似乎是全球的焦點話題。頗爲遺憾的是,近些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政治討論幾乎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安東尼·吉登斯對氣候變化的政治具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爲環境運動的保守本性不利於將環境關切整合到現有政治制度框架之中,他拒斥對自然的神秘崇拜,也反對環境倫理和生態中心主義,認爲那都是一種狹隘的眼光,於拯救地球毫無裨益,無論我們做什麼都無礙地球的存留。其實在作者看來,吉登斯本人在生態問題上依然屬於保守派。他反對氣候政治學重點討論的預警原則,儘管從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發表開始,這一原則已被無數的官方文獻學術討論所接受,吉登斯認爲要堅持比例原則,即對某些行動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民主社會裡,成本收益分析有利於公開辯論並最終達成共識。吉登斯強調氣候政治學的根本路徑是在現有的制度框架內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國家作爲行動的主體,必須在兼顧市場原則下作出合理的決策。
當前國際上關於氣候哲學的研究發展迅速,相信在哲學、人文科學等多學科學者的參與下必將取得重大的理論突破。相對而言,我國氣候哲學的研究更加不足,需要給予充分的重視。氣候變化干係重大,事關人類命運,也事關美麗中國的發展藍圖,及時瞭解國際氣候哲學的研究成果,不但有利於推進我國氣候問題的研究,而且可以爲政府決策和國際談判提供借鑑。
關於氣候問題,早在1896年,瑞典科學家斯萬特·阿爾赫尼斯就發現了溫室氣體,他預測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一定濃度的時候,可能改變地球氣候。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加倍時,全球氣溫將增加5—6℃。他因此而被稱爲“溫室氣體之父”。然而,此後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人類並沒有關注到阿爾赫尼斯的理論預測。只是最近十幾年,由於極端氣候頻現,給人們帶來了災難,人們才重新發現阿爾赫尼斯溫室效應的理論價值。由於溫室效應是極富理論性的觀點,一般科學家都沒有認真系統地關注,普通公衆就更是不容易理解。現在,隨着羅馬俱樂部的工作以及歐洲綠色政治的興起,人們將氣候問題逐漸引入政治生活領域,客觀上刺激了科學研究的興趣和投入,也進一步激發了公衆對氣候變化的空前關注。
儘管許多有識之士一再呼籲環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後知後覺的人類並沒有及時採取有效的挽救措施。當前的措施,似乎只是隔靴搔癢,我們在大力提倡綠色經濟的同時,實際上僅僅是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溫室氣體的總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上升,極端氣候的危害不斷升級的局面依然存在。據權威部門統計,由於工業文明帶來了溫室氣體的不斷排放,二十世紀世界平均氣溫升高了0.6℃。溫室氣體,是指任何會吸收和釋放紅外線輻射並存在大氣中的氣體。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需要控制的六種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氧化亞氮(N
2
O)、氫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
6
)。在六種主要溫室氣體中,因爲二氧化碳的工業排放量大,而且化學穩定性高,所以二氧化碳對地球溫室效應影響最大。如果人類不能有效抑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那麼二十一世紀全球溫度將繼續上升3℃—5℃。從目前的氣候監測來看,溫室效應不斷趨強已經嚴重威脅氣候平衡,平均溫度僅僅上升了0.6℃尚且引起全球極端氣候頻繁多發,已經給人類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假如全球溫度再繼續上升3℃—5℃,到時候極端氣候肆虐程度將不堪設想。
自然生態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生態文明的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跨越上百年甚至更長的過程,在這期間,我們要隨時承受自然界突發性災害、週期性生態變遷的影響。生態治理的效果有可能因幾次自然災害而功虧一簣,也可能受氣候變化的效應所抵消。很多人認爲,從現在起只要我們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減排溫室氣體,同時保護森林,維護生態,雙管齊下,就可以達到治理的目的。其實不然,當務之急,不是碳的減排目標,而是必須實行碳的負增長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用最快的速度遏制未來必然要產生的大規模氣候災難。
必須承認,面對極端氣候的肆虐,人類的能力顯得十分有限,未雨綢繆纔是最好的對策。
現在,時間、效果上都不允許我們稍有遲疑。魯迅有一個“鐵屋子”的比喻,用來類比當前全球溫室效應下冰川融化、氣溫升高、氣候反常的情形非常貼切。他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對於每個人來說,依然生活得很自然瀟灑,好像溫室效應與己無關,反正是很遙遠的事情。這種精神上的麻木,一方面反映人們的無奈,連擔憂的情緒都懶得表達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人們的無知,不知道厄運正在開始降臨。對於這種無知和麻木,這裡的問題是,我們要不要大聲疾呼。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
目前,急症需要猛藥。即便停止所有的人類活動,環境污染可以減緩,但溫室效應卻依然不能遏制。唯一的辦法,是用最快的速度捕獲多餘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
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爲自己謀求生活資料的同時,切不可違背客觀規律,過多幹預自然界,超過了自然界的自我調節能力。但是,人類似乎是記吃不記打的物種,人們只在意當下的幸福,18世紀以來的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得以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這使人類陶醉了200年,至於大量的煙塵、污水和垃圾,則可以熟視無睹。環境問題,生態窒息,好像今天才大夢初覺。
從能源角度上看,工業文明的基礎是能源的開發利用,目前的主要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等,這就造成兩個必然後果:一是能源利用產生的廢氣會污染大氣,特別是溫室氣體的增加,必然造成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危及人類生存。二是工業文明在百年的時間內幾乎用完了地球億萬年的能量儲備,當能源枯竭之時,也將是文明轉折之日。
從科技發展上看,現代社會或已異化成技術統治的社會,科技能滿足人類無限的慾望,科技能製造出人類無限需要的消費品。通過科技,一切東西都可以成爲生產資料,一切東西都可以加工爲商品,地球與環境不過是廉價的原料而已。通過科技,世界更加朝着物質化、功能化、功利化方向發展,事物的本真狀態被華麗的技術和技巧所掩蓋。
全球的生態危機究其本質是道德危機、文化危機還是制度危機?
(三)資本主義制度的悲劇
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全面批判,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馬克思從商品、勞動、價值出發,深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其衰亡的根本規律。
從現在來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是一個高效的創造財富的機器,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也是製造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當前生態危機的主要責任者。所以,生態危機的反思必須從西方社會現代化運動開始。西方現代化運動依靠殘酷殖民擴張獲得原始積累,而後以原始積累爲資本對自然資源進行瘋狂的開發和掠奪。隨着全球化的推進,西方現代化的價值理念、生產模式得以全球普及,自然資源受到掠奪式的開採,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物種滅絕,生態危機的到來似乎是命中註定的。人類歷史上也有生態破壞事件和生態失調現象,但從來不像今天這樣擴散到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成爲人類文明發展最深沉的憂慮。
馬克思主義批判之後,隨着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西方掀起多種反資本主義理念和生產方式的社會思潮,如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等。
其中人類中心主義又分強人類中心主義和弱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的主體性,把人類的利益作爲價值原點和道德評價的依據。強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是最高級的存在物,只有人才有主體價值,自然存在物只有在滿足人的利益上才具有工具價值,自然存在物的價值不是客觀的,而是由人賦予的,自然界只是一個原料倉庫,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爲了滿足人的需要可以毀壞或滅絕任何自然存在物。弱人類中心主義認爲:應該對人的需要作些理性的調節和限制,在肯定人的利益的同時,也要肯定自然存在物的內在價值。顯然,強人類中心主義在創造物質財富方面與資本主義是一脈相承的,而弱人類中心主義主張對人的利益和需要進行理性地權衡,反對人類中心利益的絕對化,因而在人與自然問題上纔有反思和批判的空間。
生態中心主義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反思人與自然的衝突中產生的綠色思潮,是繼“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和“生物中心論”之後產生的去人類中心主義理論學派。主要代表有美國學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創立的“大地倫理學”、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提出的“自然價值論”,挪威學者阿倫·奈斯等人創立的“深層生態學”等。生態中心主義者認爲,當代出現的生態危機的根源是傳統倫理的偏執和價值錯位,在傳統倫理學的視野中,人類是唯一的主體,環境和動植物被認爲是不具備主體資格的,只有人才享有道德權利,正是傳統倫理學的這種偏執形成的人類中心主義,對非人類生物的冷漠以及對大自然的粗暴。
顯然,把道德關懷的界限僅僅限定在人類的範圍是不合理的,倫理學必須突破人的本位思想,把道德義務的範圍延伸到其他存在物上去,設定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係,承認普遍的生物道德。只有這樣,人類在內心深處纔會有保護自然並維護生態平衡的道德動力。正如羅爾斯頓所說:“一種倫理學,只有動物、植物、大地和生態系統給予某種恰當的尊重時,它纔是完整的。”
在他看來,建立普適的完整的倫理學,就可以使人類從利己主義的泥潭中解放出來,從而獲得一種超越自我、並懂得欣賞他者的能力,養成與非人存在物詩意地棲息於地球的生存模式。
生態中心主義認爲,當前的生態危機主要是人類的自然價值觀出現了問題,生態系統本身是一個價值系統,世界的演化是一個創生價值的過程。任何生命包括人類在內,都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自然軌跡中的重要環節。生態系統自組織演化趨向於生存並維持更多價值,“活着的個體
是某種自在的內在價值。生命爲了它自身而維護自己,其存在的價值決不取決於它對其他存在物所具有的工具價值。”
羅爾斯頓這句話反映了生命以及生態系統都是價值主體,所以人與自然的關係即是存在性的價值關係,自然是人類的搖籃,萬物是人類的兄弟姐妹。人體包括人類整體是一個與環境密切相關的系統,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自然生態系統的存在狀況將直接影響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況。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在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引領下,自然僅僅被看作滿足人類需要的客體,人類和自然之間形成一種火藥味十足的征服和被征服、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自然淪爲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必然具有兩面性,工具既可以有益於人類也可以懲罰人類,從而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
顯然,在人與環境關係上,生態中心主義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爲此,生態社會主義進行了新的批判。
(四)生態社會主義的思考
生態社會主義也稱爲生態馬克思主義
,是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生態社會主義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注重對生態觀的弘揚與重塑,通過分析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及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化,揭示生態危機產生的制度根源。生態社會主義,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阿格爾、奧康納、福斯特、佩珀等人。如福斯特認爲,歷史唯物主義是通過實踐來理解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係的,因此歷史唯物主義能夠統一地看待自然和歷史問題,也就是說,人類歷史的發展本身就涵蓋生態學的基本維度。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勞動的異化,導致生存條件和人類自身的分離,這直接造成了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出現了斷裂。福斯特認爲,由於資本主義特有的生產方式和土地的大私有制,一旦資本主義社會實現了城鄉分離,實現了長距離的商品運輸和貿易,則社會物質交換的斷裂就會顯現。要避免這種斷裂,就必須要廢除私有制,廢除僱傭勞動,生產者聯合起來管理他們自己的社會勞動。佩珀從生態維度重新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首先,佩珀把歷史唯物主義與經濟決定論劃清界限,認爲歷史唯物主義在確定經濟基礎決定性的同時,沒有忽視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同時他相信歷史唯物主義可以通過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更加重視生態問題解決,更加重視社會制度的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了資本社會的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但是不管是經濟危機還是生態危機,資本對環境造成的危機並不單獨由資本家承擔,而是由整個社會承擔,這就是問題的實質所在。佩珀認爲,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和社會辯證統一的觀點,對解決資本主義生產與生態的矛盾問題,徹底消除生態危機具有重大的理論啓迪作用。
總體而言,生態社會主義把矛頭直指資本主義制度,認爲資本主義的階級關係和生產關係纔是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的根源,所以生態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要消除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消除社會的貧困與不公,就必須廢除資本主義制度。
在這些馬克思主義者構建的社會主義藍圖中,生態社會主義不再片面追求物質生產力發展,而是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社會主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的基礎上,注入了更多的生態學原則。他們認爲,只有廢除資本邏輯的生產方式,才能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社會。
生態社會主義對生態中心主義進行批評,歸納起來,認爲生態中心主義有以下幾個錯誤:
第一,生態社會主義反對自然價值的說法,認爲自然價值是一種把自然人格化的做法,這類理論儘管可以喚起人們的情感,放棄人類中心主義,但這種理論容易脫離實際,抹殺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忽視了勞動價值論的思想。生態社會主義認爲,在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人對自然的主體性改造是不可避免的行爲,任何價值都是人類建構的意義範疇,自然界本身也是在人類主體的價值內涵之下。
第二,生態社會主義堅持人類中心論,拒絕自然倫理和自然神秘化傾向,與資本主義社會下形成的人類中心主義不同的是,生態社會主義強調“一種長期的集體的人類中心主義,而不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短期的個人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
第三,生態社會主義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抽象的價值觀決定生態危機的發生。實際上,恰恰相反,任何一種價值觀的產生都是由相應的社會存在所決定的。考察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演化歷程就會發現,正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釀就了當前的工業文明,同時伴生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所以,要追尋生態危機的根源,必須到資本主義制度中去。特別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它意味着人對自然資源的私人佔有和肆意掠奪,以及人對物質資源與權力的無窮無盡的競爭。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催化之下,人們的社會關係被物化爲商品交換關係,於是私有財產的權力也就有可能演變爲支配一切社會生活的權力,這反過來導致個體對物質利益的極端追求。在這種惡性循環的利益追逐遊戲裡,世界的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廣泛對立,私人利益、集團利益、地區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博弈導致的結果:首先受到傷害的是自然資源與環境,其次受損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最後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
第四,生態社會主義強調理性主義和科學技術的正面價值,並非像生態中心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一樣的一概否定。當代人類已經全面進入了科技時代,這個時代既是人類通過實踐改造世界的成果,也是科學技術的時代性結晶。科技改變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與思維方式,科技改變了人本身。現代人對科技已經形成一種完全的依賴,人類無法把科技與日常生活剝離。從更深的層面看,人類科技化的生存方式是無法阻擋的,因爲實踐作爲人類基本的生活方式,具有不斷把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不斷擴延屬人世界的內在傾向。實踐的成果取決於實踐主體對客觀事物的屬性和客觀規律的把握,而科技恰恰就是達到這種把握的途徑。事實上,即使是解決生態問題,我們今天也已經無法擺脫科技意志的糾纏。所以,我們可以抱怨科技破壞了地球,但我們不能拋棄科技,相反卻寄希望於新科技來改變現狀。
第五,生態社會主義批判的並非科技本身,而是資本主義對科技的非理性運用,科技帶來的生態惡果,究其根本是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形式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運行要符合資本邏輯。資本邏輯是物質的邏輯,它的本性是自我擴張,即實現儘可能多的物質佔有,所以,從源頭上佔有更多的自然資源,以及從流通環節促進更多的商品消費是資本獲取最大利潤的兩個關鍵環節。簡單地說,所謂資本邏輯,就是掠奪資源加揮霍性消費。爲了獲取更多的利潤,資源的枯竭是無所謂的,商品是否浪費也是無所謂的。這種瘋狂的生產和瘋狂的消費,顯然是不可持續的,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地球用50億年的時間產生了人類以及供人類生存的完美環境,而人類在資本加科技的工業文明的開發下,作者保守計算,不到500年就可以把我們美麗家園徹底銷燬。
頗有意思的是,同爲環保主義者,生態社會主義卻反對生態中心主義,但卻並不反對人類中心主義,而只是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中的資本主義形式,認爲若放棄人類自身尺度,人類就不能很好地檢討自身,也不利於重建生態的平衡。因此生態社會主義也可以看作是弱人類中心主義的一個派別。
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並沒有逃脫生態危機,例如在中國,改革開放使經濟取得飛速的發展,卻也遺留大量的環境問題。實踐上過去常常把社會主義理解爲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對環境資源的破壞程度也不容忽視。若能保持工業和農業之間的相對平衡,轉變能源消耗型的生產方式,這對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也會產生良好影響,有利於培育尊重自然規律的態度。社會主義有能力盡可能少地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美好生活的標準應該側重於文化的、政治的生態的價值。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日趨成熟,我們有必要扭轉蘇聯生產方式和生態問題對我國造成的不良影響,還原社會主義的本來面貌。
(五)制度決定論的可能性探討
既然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根源,那麼現在人類文明進入了制度決定論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裡,社會的一切矛盾要讓位於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而這個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不可能解決好的。我們只能寄希望於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這個概念自誕生以來,人們從不同角度賦予它不同的含義。有指“烏托邦式的美好理想、進步的歷史思潮或哲學、政治經濟學批判、一種對民主的訴求、工人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理論和運動。”也有指“前蘇東共產主義制度下的計劃經濟和國家控制模式、西歐混合福利制度、北歐的社會民主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理論對人們重新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最重要啓示,還是在於社會主義的生態學意蘊。
因此,在這個歷史階段裡,存在一種制度選擇的可能性,以及所選擇制度反過來對文明走向具有決定的可能性。我們在選擇制度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同時也要兼顧生態中心主義的理念。
在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或許可以說,生態中心主義是理想主義,而生態社會主義是現實主義。如生態社會主義認爲,工業文明是迄今爲止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好的水平,也是人類當前生存的主要模式,在我們找到其他更好的生存模式之前,我們不能放棄當前的工業文明,所以工業文明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它有繼續存在並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性。
而生態中心主義認爲,正是工業文明傷害了我們的生態環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主張反人類中心主義,反科學技術,反經濟增長。這種觀點的實質是生存第一,發展第二。顯然,這種主張在實際上會犧牲一部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來維護生態平衡,這種做法難以付諸實踐。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人類的生存來源於自然,人與自然的之間需要相應的物質變換過程,這決定了人類在享受自然賜予的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必要的環境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享有多少權利,就應該承擔多少義務。自然承擔養育人類的義務,人類也要承擔供養自然環境的義務。否則,單向度地攫取,必然導致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
生態社會主義提出現實的解決方案,即擺脫資本主義的生存模式,實現生態社會主義。只有把科技從資本的控制之下解放出來,使之不再屈從於資本對物質財富的生產與流通的非理性操縱,才能實現技術和人性的共同進步。
在生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需要發展生產力,這種經濟增長的模式“必須是一個理性的、爲了每個人的平等利益的有計劃發展。”
由於是理性的且有計劃的發展,所以,這種發展是可控的,完全可以是符合生態原則的,即每個人的物質需要都必須建立在自然準則和生態限制的基礎上。因此,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人們可以持續地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但可以不違反生態準則。簡單地說,就是社會主義的發展完全可以實現不破壞生態,並做到社會與生態和諧發展。在發展觀方面,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堅持經濟發展必須“以人爲本,尤其是窮人,而不是以生產甚至環境爲本,應當強調滿足基本需要和長期保障的重要性。”
生態社會主義是比較現實可行的。它不像生態中心主義那樣要人們回到矇昧時代,穿越到技術落後的艱苦環境中去。認爲技術與環境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技術不是破壞人和自然和諧關係的元兇,商品和市場本身也沒有什麼不當之處,關鍵是必須是立足於人的需要基礎上的商品,以及立足於環境承受力之內的市場經濟,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就能達到和諧統一。
在生態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需要徹底擺脫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與生態之間的矛盾,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新型生存模式。因此可以說,生態社會主義是經濟、社會與生態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在生產方面,要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採用混合經濟模式,合理適度地使用科技並保證經濟的適度增長,徹底使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目的,轉變爲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與生態標準上來。在生活方面,鼓勵勞動成員參與生產決策,使人們在勞動中達到生產目的,也達到探索自然、發展個性的生活目的,從中提高公共意識和審美情趣,使人們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的異化消費的生活模式,形成自由勞動的生活模式。在文化方面,要求人們放棄資本主義的個人價值觀,增強集體意識,培育社會責任感,建立豐富多樣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當前,我國在破解生態難題的時候,主要應該吸收“生態社會主義”的養分。
生態社會主義在理論淵源上仍然屬於馬克思主義,他們能夠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結合當今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來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試圖從中找到克服危機的方法。這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新路徑,對解決當下全球性的新問題具有非凡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共產主義作爲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理應洗去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式的生產方式和浮華的價值體系,具有更多的人文因素,實現科學發展,人文發展。希爾貝克關於計劃經濟並不必然產生生態文明的闡釋,突破了許多生態社會主義模式用計劃經濟和公有制實現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迷思。社會主義本質上必然是生態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對於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乃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協調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和諧發展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成爲當今時代的主旋律。從歷史長河來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終歸宿,因爲社會主義必然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公正、生態和諧的新型社會,是以高度生態文明爲本質的社會主義社會。
生態危機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它已經廣泛深入地影響了國際國內的政治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理論由於對生態危機的精確判斷及其所囊括的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理念引起了世人的興趣。中國把生態文明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就顯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生態學取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