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美麗中國的頂層設計_一、生態文明的政治願景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第四章 美麗中國的頂層設計_一、生態文明的政治願景

第四章 美麗中國的頂層設計_一、生態文明的政治願景

美麗中國的頂層設計

2

000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綠色中國》“兩會”人物專訪時說:“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幹部是不稱職的幹部,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備現代文明意識的公民。”

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是以高消耗和高污染爲代價的,隨着工業化進程加快,人與自然的矛盾日趨尖銳,生態的惡化已經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並威脅人的生命健康。現在,生態文明正成爲中國人民共同奮鬥的宏偉目標,從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出發,培養公民生態意識,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如何建立美麗中國,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思考的刻不容緩的重要問題。

一、生態文明的政治願景

關於文明發展模式,馬克思說得再精闢不過了:“文明若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

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需要擺脫自發發展的模式,呼喚一種自覺發展的模式,這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的超越,是人類發展道路和生存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現在,是到了文明轉折點的時候,急迫需要描繪出新時代文明發展方向的路線圖;急迫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框架;急迫需要統一框架下達成氣候政治的共識;急迫需要在氣候談判的政治博弈戰略中掌握主動,積極應對,爭取話語權;急迫需要發明、引進碳捕獲技術及固碳技術,擴大森林面積,積極實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負增長,從源頭上儘快緩解極端氣候的可能性,減低極端氣候的破壞力;急迫需要建立最嚴厲的環境保護制度;急迫需要健全與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思路相一致的環保法規、政策以及技術標準體系;急迫需要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

所謂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自覺態文明,是人們在高度發展的工業文明之後自覺反省並自覺

繪製的一種文明,是“一種後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迄今爲止最高的文明形態”。

從十七大起,黨和國家堅持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爲基本國策,到了十八大,環境和資源問題更加突出,成爲了建設社會主義總體佈局中最重要的環節,生態文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一時間,“美麗中國”、“綠色經濟”等理念在國內外引起極大的反響。這充分反映了我國作爲社會主義國家對當今世界發展大勢的深刻憂慮以及對人民福祉的擔當。在十八大報告中,將建設生態文明鮮明地寫在“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中,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佈局中的基礎性地位。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建設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突出強調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治本之策。

可以說,“美麗中國”是我國生態文明的政治宣言,中國開啓生態文明新時代,在世界歷史上都具有普遍的重要意義。報告指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爲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爲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實際上,通過解讀十八大精神,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系統安排:

第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的空間載體,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

,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第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第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爲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羣衆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爲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第四,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新世紀新階段,中央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成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