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想城鎮的空間模型——和諧之城
隨着世界向城市化、工業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城市的內涵和環境都變得複雜和多樣。理想城市究竟是什麼樣的?首先我們要看當前理論的發展趨勢。當前理想城市規劃的趨勢可以歸納爲生態化、健康化、安全化、宜居化、智能化、區域和全球化、民主化等特徵。
生態城市是當前最受重視的概念,代表未來理想城市的一個重要趨勢。生態城市規劃包括生態概念規劃、生態工程規劃和生態管理規劃。目前我國正處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期,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十分重要。20世紀80年代,面對城市化帶來的健康挑戰,世界衛生組織倡導健康城市戰略行動。健康城市概念偏重於公共衛生如健康飲食、健康環境、體育鍛煉、菸草控制和照顧老幼等內容。健康城市建設必須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和其他機構的廣泛支持,在社區層面鼓勵居民管理好自己的個人健康和生活環境。健康城市理論認爲,健康不僅取決於醫學因素,更取決於社會環境等因素。安全城市概念是從治安和社會秩序角度出發,如對城市的防災減災規劃、應急管理及技術支持、城市公共安全規劃(包括城市生命線中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城市應急救援力量的規劃、城市應急救援設備的規劃等)、社區安全規劃、城市安全規劃等的提出和發展。一個合理的城市規劃,不僅可以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減少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的損失。宜居城市概念是從理想城市的功能出發,強調宜居的首要功能。對於宜居城市的理解已從最初的關注如何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到關注居民的生活質量。宜居城市的規劃應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實行政務公開,應重視公衆參與;重視環境優美,對城市的自然環境如江河湖溼地等、文化遺產與文物、人文景觀等的保護以及對與古今建築協調、城市中心區及社區景觀等進行合理的規劃;重視生活便宜,對交通、市政設施、商服設施、文體設施、綠色空間等的規劃提出較高要求等。智慧城市概念是在數字地球基礎上隨後誕生的,是在城市的地理、生態、環境、科技、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網絡化、智能化系統。智慧城市的建設必將引起城市規劃的變革,將給現代城市規劃帶來機遇和挑戰。區域城市是指城市朝着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發展,城市發展的動力之一就是爲區域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區域化是當前和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不僅表現在全球範圍內區域自由貿易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的大量涌現,而且表現在城市區域化發展的傾向上。城市區域化是與區域城市化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其本質是城市與區域聯繫的加強,是城市和區域經濟、空間一體化。經區域城市化和城市區域化相互作用後形成城市區域,城市區域包括單一型城市區域和複合型城市區域或曰單核心城市區域和多核心城市區域。民主城市是指城市規劃者應承擔倡議者的角色,正視價值分歧和衆多利益集團的參與,關注弱勢羣體的利益。公衆參與是民主城市規劃科學健康發展的保證,隨着公衆民主意識的覺醒,公衆參與城市規劃將是未來城市規劃的發展方向之一。
上述七個趨勢中,生態化、健康化、安全化、宜居化實際上都是反映人居環境的優越程度,因此都可以歸納爲人與環境和諧的生態化特徵,智能化和民主化也具有內在的契合點,七個趨勢就進一步簡約爲生態化、智能化、區域化等三個特徵。這三個特徵,將是本書探討和諧社會理想城鎮、理想城市羣的主要參照標準。根據古代理想國家概念的梳理,再結合現代理想城市的發展趨勢特點,作者擬對理想城鎮做以下設想。
(一)生態宜居,以人爲本,小國寡民
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看,以人爲本是城市的首要原則,所以城市首先是人本的城市,是生態的,也一定是宜居的。城市的規劃,首先從宜居出發,確立人類居住的總體框架,在這個框架下,再結合高質量的生活配套、公共行政、教育衛生、商業工業、文藝體育、交通通訊等設施,形成高質量的宜居環境。這個宜居環境,不但是人本的、生態的、美觀的,也是低碳的。在能源使用上,根據當地的地理優勢,儘量採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對煤電和水電的壓力。在生活垃圾管理方面,設置專門的處理場,儘量實現廢物回收利用。這一部分內容前面章節有所論述,這裡不再贅述。每個宜居單元相對獨立,且綠化很好,這樣既可以避免外界的過多幹擾,又可以在相對獨立的空間內提高宜居單元人員的和平相處,即所謂的小國寡民狀態。在生態宜居的總原則下,把城市劃分爲不同功能的單元,然後進行功能耦合,實現單元之間物質、信息、人員的和諧互動。
(二)循環路網,去中心化,街市分離
芒福德就曾批評莫爾時代在城市時空尺度上的侷限性。作者認爲,烏托邦固然是一種小國寡民的設想,但是這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唯一合理的設計模型。作者認爲,城市的血脈是交通網絡,一個城市的規模,主要取決於這個城市的交通能力。下面將進行中國城市羣落的分析,從中可以看出,沿海、沿江是城市羣的密集區域,也是發達經濟帶,沿海、沿江的最突出地理優勢就是水運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的交通與運輸問題,因而在最大程度上釋放了城市的經濟動力,可見交通運輸能力,決定一個城市的空間規模和經濟規模。在古代,交通不發達,決定了城市的規模較小,現代的交通設施齊全,交通工具種類很多也很高效,這才推動了城市規模的成倍擴大,甚至出現超級大都市圈。
1.常見的路網設計及其通病
城市交通的主要影響因子包括交通工具、道路面積和路網設置的合理性等方面。一般來說,在一定時期內,交通工具的速度和運載效率是相對固定的,而道路面積和路網結構卻是可以進行合理化設計的。不同的道路面積和路網設置,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生活質量。
鑑於此,這裡我們重點討論一下路網結構和道路面積問題。最常見的城市路網有三種模型:井字形路網、輻射型路網、串型路網。
(1)井字形路網
在中國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按照井字形路網設計道路,東西南北方向分明,這種路網設計的優點很多,城市功能單元
規劃簡單,整齊劃一,道路網點平均分配,四通八達,不容易交通擁堵。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極限,當井字形路網的規模超過一定限度時,城市功能單元之間的過境車輛
數量就會迅速升高。我們以一個方形城市爲例,城市邊長每增加一倍,則城市擴容至四倍,城市單元數量也擴大至四倍,城市單元的出行車輛也會擴大至四倍。雖然路網也呈四倍增長,但是車流和人流並不會均勻分佈到各處,而是偏向於城市中心區集中,再加上普遍存在的抄近路現象,則城市中心區的過境車輛陡增,必然造成擁堵。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管外環路做得多麼完善,依然不能解決內城井字形路網帶來的交通問題。另外,井字形路網不可能總是正方形的,還有一些變形的例子。比如深圳市,由於中心城區的地理空間是一條東西向的狹長地帶,在路網設置上,東西向有三條主幹道,南北向有幾十條大小不同的道路。東西向來往車輛多,卻只有三條主幹道,南北向車輛不多,卻有幾十條大小不同的道路,這樣的結果是東西向三條主幹道經常堵車,堵車點主要是與南北向道路的接駁處。原因何在?因爲東西向城市單元線性排列,則跨單元的過境車輛太多,勢必造成道路不堪重負。再者,南北向道路的接駁點太多,影響車流速度,這不但造成東西向擁堵,而且反過來也造成南北向車流的不暢。
(2)輻射型路網
主要出現在西方國家,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比較少見,這種路網的優點是中心突出,層次分明,佈局優美。但隨着城市規模的擴大,輻射型路網的弊病顯露無遺:首先是中心太突出,中心區域的人流車流壓力太大,交通效率很低;其次是中心區域道路佔比相對較大,減少了功能單元的佔比,同時交通效率實際上並不高;再次是周圍功能單元之間過境車輛太多,佔用交通資源,容易引起交通擁堵。在目前,中國的一線大城市和很多省會城市,隨着城市規模的擴大,基本上出現了由井字形內網到輻射型外網的過渡,也可以說,輻射型路網已經成爲當今中國大城市的擴展模式。
(3)串型路網
主要出現在地市級以下的城鎮或城鄉結合部,一般都是圍繞地區交通幹道,沿路邊蓋房築城。這種模型基本談不上規劃,純粹是放任式發展起來的。串型路網的優點是:節約成本,隨路而行,交通便利。對於經濟相對落後的小城鎮來說,是一種最自然、最經濟、最便捷的發展模式。但是弊病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沿路亂搭亂蓋和佔道現象很嚴重,影響了原有交通幹道的完整功能;其次,沿路商業形成的街市沒有從交通幹道上分離出來,造成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之間混合共道的局面,不但大大降低交通效率,而且極易產生交通事故隱患;再次,沿路築城缺乏統一規劃,容易形成狹長形城鎮,在美學和交通效率上都極不可取。
關於道路面積問題,有很多人認爲,只要有足夠的道路面積,就一定能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其實不然,我們以深圳寶安區爲例,新建的寶安大道橫貫整個寶安區,道路最寬處單向八車道,不可謂不寬闊,但是這樣的大道依然擁堵。原因何在?作者通過仔細觀察,發現
存在兩個普遍的通病:其一,再寬闊的道路,也不能有太密集的平交路口,否則在車流高峰期車輛排隊太長,紅綠燈失效的尷尬境況在所難免;其二,由於道路太寬同時路口多,反而導致車輛變道的困難,有的車輛剛從左側轉彎進入主道後,在極短的距離內就要變道準備右轉,與此同時,有的車輛則剛從右側輔道併入主道後,在極短的距離內又要橫跨八個車道到左轉向車道內,這兩種情況都會出現車輛在寬闊的八車道上左右壓實線穿行的局面。這種情況不但影響交通效率,也違反交通安全法規。
根據以上分析,作者認爲,目前常見的交通路網都存在很大的弊病,這應該也是全球性的通病。爲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尋求一種超常規的模式來取代傳統的交通網絡。
2.血液循環模型的啓發
從人類的血液循環體系來看,血液循環是極爲高效的,這對城市交通是一個很好的啓發。
圖1 人體血液循環示意圖
如圖1所示,人類血液循環是封閉式的,由體循環和肺循環構成的雙循環。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動脈,通過全身的各級動脈到達身體各處的毛細血管網,再經過各級靜脈彙集到大靜脈,最後流到右心房,這就是體循環。隨後,血液流到右心室,由右心室泵入肺動脈,流經肺部毛細血管,再通過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就是肺循環。流回左心房的血液重新流到了左心室,又一次被泵入到主動脈,開始新的一個循環,如此反覆無窮。在這個完美的循環中,動力來自於心臟有規律地收縮和舒張,不斷地吸入和壓出血液,保證血液在血管內朝一個方向不斷地流動。大動脈自心臟發出,經反覆分支,血管逐步變小,數目逐漸增多,最後分佈到全身各處,成爲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呈網狀,血液與組織間的物質交換就在此進行。毛細血管逐漸匯合成爲靜脈,小靜脈匯合成大靜脈,最後返回到心臟。這個過程可以簡約爲如圖乙所示的血液循環模型。
圖2 簡約後的血液循環模型圖
圖2所示的簡約模型清楚地顯示,血液循環十分高效,不容易堵塞,最重要的原因是血管分佈合理,每一滴血都沿一個方向流動,且在特定的管道內送達組織器官,不存在多個血管之間的“紅綠燈”等待情況。如果把每一輛車比作每一滴血的話,要實現車輛的恆常通暢,首先必須儘量減少紅綠燈,讓每一輛車都在快速路上行駛,其次必須杜絕過境車輛,讓所有越境車輛繞道而行,避免車流太大引起的擁堵,再次必須杜絕城市中心化,讓所有車輛都只在外圍做環形運動。根據這三條原則,我們可以擬作以下仿血液循環交通路網模型圖。
圖3中,交通路網分四個等級,分別是微循環、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在一個最基本的城市單元中,微循環路網可以滿足交通需求,若干個微循環路網可以串聯成小循環,小循環車流按逆時針方向循環,中間不需要紅綠燈。同理,若干個小循環可以串聯成中循環,以此類推乃至大循環。顯然,這個路網沒有紅綠燈,沒有中心輻射區,因而交通效率一定是很高的。
圖3 仿血液循環交通路網模型圖
3.仿血液循環交通模型的建立及其優缺點分析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內涵,以及當前中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部署,依照上述的仿血液循環路網模型,我們可以進一步建立具體的城市交通模型。爲了便於說明,我們統一以2萬人的社區爲標準單元
,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標準城鎮交通模型,乃至都市交通模型。
圖4 標準社區交通模型圖(2萬人口)
圖4所示,爲2萬人的標準社區(也可以是同等大小的其他城市功能單元,如政府單位、生態工業園、教育中心、商業中心等,下同)交通模型,模仿血液循環中的微循環,社區有兩個暢通無阻的道路接駁到交通幹道上,接駁點無須紅綠燈,路口按入口和出口管理,車流方向一致,無須等待。
圖5所示,是由10個—20個標準社區按幾何圖形規則排列組成的一個標準城鎮的交通模型,各個社區之間直接從微循環進入小循環(即環城單向逆時針的快速路)連接,所有需要跨單元的車輛直接通過小循環按逆時針方向到達,避免過境車輛穿越某社區造成的流量超限而擁堵。小循環可設計爲五車道的單向快速路,靠左兩個車道爲小車道,靠右一個車道爲公交車專用車道,中間兩個車道爲大型車道。標準城鎮中心區爲生態區或農業保留區,是空曠的開闊地帶,可以完全避免車流和人流的擁擠。
圖5 標準城鎮交通模型圖(20萬人口)
圖6所示,是由5個標準城鎮組成的標準都市交通模型,人口約爲100萬,每個城鎮的小循環都接入到更大規模的中循環上,同樣的道理,所有跨鎮的車輛都直接在中循環上完成,中循環設計爲時速80公里的五車道雙向高速路,每車道功能與小循環車道設置一樣,都是強調大小車分開、公交車獨立的原則。中循環有四個外網接駁點,便於與區域其他城市圈之間的聯繫。
按照前面的模型說明,我們對這個仿血液循環交通模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本模型雖然只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其優點還是十分突出的。
圖6 標準都市交通模型圖(100萬人口)
本模型的優點主要有:
(1)取消紅綠燈,減少交通等待時間。
(2)所有循環的車流方向一致而有序,提高交通安全係數。
(3)閉合快速路或高速路的設計,提高車流通行效率。
(4)取消中心區的單元設置,避免城市中心區的擁堵。
(5)所有環路內只要一路公交車,按照公交專道繞城環行,提高了公交效率。
(6)由於公交的效率很高,公交成爲出行的首選,大大降低私家車的出行率。
本模型的缺點主要有:
(1)因爲小循環路網是唯一的交通幹道,一旦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則全鎮交通會受到影響。因此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五車道的基礎上再增設左側臨時車道,作爲應急通行車道,平時禁止駛入。另外,右側的公交專道嚴禁其他車輛駛入,也可以提高公交車道在緊急情況下的通暢及其應急疏導作用。
(2)中循環路網要承擔100萬人口城市的交通容量,按照80公里時速計算,雙向五車道高速路完全足夠應付。因爲實際上大部分的出行都在小循環中,只有需要跨鎮的車輛纔會走上中循環。不過這只是模型,實際情況需要進一步檢驗。爲安全起見,中循環路網也要採取同樣的應急措施。有條件的城市,可以另設一條小型的平行路網,作爲應急專用。
(3)本模型只適用於10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超大的城市,或城市羣的交通路網,即大循環路網不太適用本模型。按作者的估算,大循環的路網很可能又要回到傳統的模式上來,即在超大空間尺度意義上的井字形路網很可能是未來城市羣之間路網設計的最佳模型。
交通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城鎮的佈局。
(三)功能耦合,城鄉結合,單元互補
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是鐵板一塊,即便在生態宜居總則下,城市也不可能都是宜居住宅樓的聚集。實際上,圍繞宜居住宅樓的生活主題,在空間上我們可以大致上把城市劃分爲七個理想化的功能單元,有:宜居單元,商業單元,教育單元,衛生單元,文藝單元,工業單元,市政單元。宜居單元以生態宜居的住宅小區爲主,也包括所有可以集中居住的樓房。商業單元包括不同檔次不同規模的購物商店、商用寫字樓、酒店旅館,也包括各種服務公司和中介機構。教育單元包括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教育培訓機構,從學前教育到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以及各類職業培訓、專業培訓、藝術培訓以及各類愛好培訓等。衛生單元包括各種醫院、療養機構、社康中心等。文藝單元包括文化廣場、藝術中心、影劇院、娛樂場所等。工業單元包括各種工廠企業,或者是工業園區。市政單元包括各級政府機關、公共交通樞紐與站點、消防、警務、安全、環保等事務中心。
這七個單元就好比七巧板,每個單元在空間上的合理配置,就構成了城市規劃的重要環節。一般而言,除了工業單元相對獨立以外,其他六個單元之間在功能上是內在聯繫的,在數量上應該有一個客觀的係數關係,在空間上應該有一個最佳的耦合關係。如何去尋找這個係數關係和耦合關係呢?
爲了避免交通堵塞和人流擁擠,城市應該去中心化,即任何一個單元都不能成爲中心,任何一個單元都有分流的功能。
由於地理空間的限制,任何單元不能過於龐大,否則會降低單元之間的和諧程度。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和莫爾的烏托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點。所以,我們在考慮七個單元之間的耦合關係的時候,應當清楚,在相同技術條件下,一定存在一種最佳規模。
世界衛生組織於1974年針對適用於社區衛生作用的社區作了定義,社區是指固定區域內的社會團體,其成員有着共同的興趣,彼此認識且互相來往,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範,形成特有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福利事業。每個成員均經由家庭、近鄰、社區而融入更大的社區。在這個定義中,社區的第一要素是人羣聚集與互動,並滿足彼此需求。但究竟人數多少才能構成一個社區,目前並無定論。一般來說,人數過多,則互動困難,但人數太少,則不能形成有效的人際
互動和利益互惠。例如,村莊、小城鎮、街道鄰里、城市的街區、城市的郊區等,都可以形成不同種類的社區。
爲了使七個單元達到最佳耦合狀態,我們首先以低配爲原則,看看單元之間可能的耦合比例關係。以20000人社區爲例,至少需要配備一個社康中心,一箇中型超市,兩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個藝術中心,一個健身中心,一個娛樂場所,一個政府工作站如居委會,一個物業管理公司。在前述基礎上,還會衍生出一系列帶有功能色彩的商業單元,住宅樓臨街的一層通常闢爲服務性設施,如若干快餐店、理髮店、美容店、花店、裝潢店、會計所、律師所、中介公司、諮詢公司等。在社區中還可能有藝術家的工作室、藝術培訓學校、廣播電臺、博物館、歌舞劇院、展覽中心、兒童樂園、兒童圖書館、老人活動中心、旅館、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可以成立業主委員會,作爲與市政機構、物業管理公司、社區各種社會團體和居民聯繫的機構。社區內可能會成立各種社會團體,如動物保護協會、綠色生活協會、學校家長聯誼會等團體,這些團體對於減少行政開支,提高管理效率,促進居民之間的和諧相處,提高社區生活質量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看來,20000人的社區可以作爲理想城市的功能細胞,這個人口數量和單元配備,其實大約也是一個小鎮的平均規模。爲了方便理解,我們把這樣的社區,稱爲標準社區。規劃十個標準社區就可以構成一個標準的小城鎮,配套的單元需要進一步升級爲:至少需要配備一個大型綜合醫院,一個大型購物商場,一個大型農貿市場,五所中學,若干職業培訓學校,一個文化廣場,一個大型體育場,一箇中型圖書館,一箇中型博物館,若干銀行服務網點,一個公安分局,一個消防中心,一整套縣處級政府機關的設置。此外,還有許多必不可少的市政和公用企業,如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燃氣公司、發電廠、垃圾處理廠等等。在此基礎上,形成完整的商業圈和地方特色的產業帶。這就可以稱爲標準的小城鎮。
在城鎮佈局上,形成一個閉合的圓圈,內層爲中心空曠區,也是自然生態區;外層爲功能單元區,也是住宅工商區。爲了避免交通擁擠,城鎮中心儘量保持空曠,除了消防中心,其他功能單元一律設置在外圍,中心區最好可以規劃大面積湖泊或者農田。湖泊有美觀宜人、調節氣溫、調節地下水位、預防乾旱、漁業養殖、水上游樂項目等衆多功能。而對於耕地面積緊張的地方,可以選擇保留原有農田,在這裡農田具有生態環保功能,而且對於城市兒童來說具有農耕文明的教育功能,同時又可以就地部分解決城市農產品消費問題。在外層,十個標準社區可以分列在湖泊或農田周圍,其餘城市單元就鑲嵌期間,其中有大型步行商業區,以及生態工業園,這樣的分佈不但可以解決宜居環境的生活配套問題,而且有利於當地的經濟生產與居民就業問題。每個單元之間用綠化帶隔離,特別是把生態工業園鑲嵌在宜居單元之間,可以解決每天的通勤壓力,就近上班的基本上可以步行,既節能環保,又鍛鍊身體。詳見圖7(和諧城鎮總人口約20萬,佔地面積24平方公里,中心生態區約佔總面積的一半)。
圖7 和諧城鎮理想模型圖
和諧之城模型的設計理念來自於古代理想國思想和空想社會主義,以及現代城市規劃大師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思想。城市地理空間上呈長方形,佔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每一個單元的設計規模主張小而精,標準社區500米見方,佔地面積0.25平方公里,其他城市單元參照標準社區規模設計,每一個單元都是“小國寡民”,爲了保持獨立性,單元之間有綠化隔離帶,防止過境的車輛和人員流動。標準社區和其他城市單元鑲嵌在一個閉合圓圈狀的大綠化帶內,綠化帶自寬一公里,圍成一個內長4公里,內寬2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長方形空間,這個長方形空間即是中心生態區(主要是湖泊或農田),環城快速路即設置在這個中心生態區外圍。綠化帶的外長一般爲6公里,外寬一般爲4公里,但通常可以不強制要求,可以根據地形而設計具體的方案,原則上不能過於龐大和縱深,否則會影響城鎮的整體管理效率。綠化帶的外圍可以設置環城郊野綠道,郊野綠道只允許步行或自行車通過,便於各單元之間人員往來,爲散佈、跑步、登山愛好者提供優越的鍛鍊環境。郊野綠道的設置原則上只在外圍,不允許穿越任何一個單元內部,否則會影響單元的相對獨立性。
這種格局以生態宜居爲出發點,整個城市佔地面積24平方公里,中心生態區佔地12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單元區佔地12平方公里,城鄉各佔一半的面積,不需要額外的鄉村設置,城市的中心生態區有田園風光,就是城市公有的村落,這樣可以實現城鄉的完美結合。
城市的交通路網依照前述的仿血液循環交通模型設計,城市主幹道只有一條,即閉合環城快速路,該環路是單行道,車輛呈逆時針繞行,沒有紅綠燈,環城快速路既是外界交通幹道的接駁樞紐,也是城市功能單元之間的交通樞紐。該環路正好處於環形綠化帶的內層,又處於中心生態區的外層,全長12公里左右,可設五車道,內側兩車道是小型車道,中間兩車道是大型車道,外側一條車道是公交車道。市內公交車採用新能源電車(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置環城輕軌),只有一路公交車,免費全天候環城繞行,按60公里時速計算,12分鐘就可以跑遍全城各個站點。各單元之間的距離大概是500米,按照人類5公里的平均時速計算,12分鐘的步行大概可以跨越兩個單元的路程,因此,對於居民來說,跨越兩個單元之內步行12分鐘即可,對於更遠的單元,坐公交電車在12分鐘內也可以到達。這種情況下,人們的出行非常方便,因而大大降低對私家車的依賴程度,私家車對道路的壓力也會大大減輕。
高效暢通的循環路網使交通不再成爲問題。但環城快速路是唯一的主幹道,車流量大,尾氣排放是一個問題,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把環城快速路內置於地下空間,地下隧道內設置空氣過濾裝置,集中處理汽車尾氣和揚塵。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避免汽車尾氣和揚塵的污染,又可以擴大地表空間,避免地表空間的隔離和碎片,有利於步行空間的擴大和完善,也有利於人文景觀效果的展示。
該城市實行無中心的原則,各個單元在佈局時就考慮到車流和人流的均衡問題。對於車流量和人流量大的單元,譬如商業中心、政府綜合大樓、醫療中心、教育中心等,要平均分佈到環形圓圈帶中,避免出現車流與人流的過分集中。對這些單元自身的規劃上,可以採用取長補短的原則,如對於教育中心,由於學生上學和家長的接送,人流量很大,可以把幼兒園、小學納入到標準社區中去,就近上學。如中學學校可以設置在圖書館旁,便於學生查閱圖書,博物館可以建在政府大樓邊,減輕政府大樓的交通壓力,體育館可以建在商業中心旁,既可以減輕商業中心的交通壓力,也可以樹立健康陽光的生活態度,音樂廳也可以建在商業中心旁,有利於提高精神素養,減少過分的物質崇拜,形成生態文明的消費新風尚。
通常,五個和諧城鎮在空間上的幾何排列,就可以構成一個標準的都市。標準都市的空間佈局參考標準城鎮的佈局原則,只是在更高一層級上確立都市所需要的城鎮單元,如各城鎮根據自身的特色,確立生態工業鎮,休閒娛樂鎮,都市商業鎮,文化體育鎮,外貿物流鎮等等。每一個鎮不管擁有什麼特色,前提是住宅社區基本上是自足的,這樣就可以避免人員大規模的跨鎮流動。如南京市的大商場主要密集分佈在新街口地段,而該地段並沒有住宅社區,這就造成白天人員擁擠,夜晚一片空城,不但給當地交通造成極大的壓力,而且也造成城市空間極化,以及一系列治安問題。該標準都市的設計可以實現城市空間的平等、平行、平和發展,完全避免空間差異和交通擁擠的情況。關於標準都市的空間規劃參考前一部分的圖己所示的標準都市交通模型示意圖。
總之,和諧城鎮理想模型是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城市空間模型,其優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1.優點
(1)城市的圓弧形佈局,確立一種平等的城市空間,避免貧富分化與空間差異的惡性循環。
(2)城市中心爲生態區或農業保留區,既美觀、環保,又有農漁經濟效益,還能對兒童進行自然教育,最重要的是避免中心交通擁擠。
(3)各生活單元與工作單元交錯排列,有利於解決生活與就業的雙重問題。
(4)關於交通方面的優點更多,如取消紅綠燈,所有車流方向一致而有序,主幹道一律採用閉合快速路或高速路的設計,所有環路內只要一路公交車,按照公交專道繞城環行(詳見前文所述關於“仿血液循環交通模型”的優點內容)。
2.缺點
(1)在城市佈局上,由於中心生態區佔地面積較大,對於城市建設用地緊張的地區可以因地制宜,中心區可以取難以開發的高山和荒地,來取代原有的湖泊或農田規劃。
(2)交通方面的缺點也十分明顯,主要是循環路網對交通事故的承受能力方面,對於100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或城市羣的交通路網,則不太適用本模型,詳見上一部分關於“仿血液循環交通模型”的缺點內容。
標準社區、標準城鎮、標準都市的佈局解決之後,接下來是大都市與城市羣的佈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