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美麗中國的空間模型_三、美麗中國空間規劃的實踐模型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第五章 美麗中國的空間模型_三、美麗中國空間規劃的實踐模型

第五章 美麗中國的空間模型_三、美麗中國空間規劃的實踐模型

三、美麗中國空間規劃的實踐模型

美麗中國的核心問題是空間規劃,空間規劃的核心問題是城鄉佈局與國土管理。合理的城鄉佈局和國土管理可以平衡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兩個需求,實現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

(一)基本國情與存在問題

在空間格局上,中國國情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也存在相應的一些問題:

1.東西梯度

中國的整體地形格局是西高東低,東西海拔的梯度,也造成經濟發展的梯度:西部高山和高原,地廣人稀,經濟相對落後;東部平原和低窪,人口密集,經濟相對發達。東西部的差異,涉及的省市區太多,帶來一系列的宏觀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近年來,我國推動西部大開發,利用東部的人力和財力,幫扶西部經濟走上快車道,這對消滅東西部的貧富差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城鄉二元

城鄉二元格局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經濟結構問題,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表現爲:城市經濟的現代化工業程度相對較高,交通、教育、衛生等市政設施和基礎設施相對發達,人均GDP和消費能力相對高,經濟相對發達;而農村經濟和2000多年以來的農耕文明沒有太大差別,與生活配套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人口多,受教育程度較低,就業程度較差,總體經濟欠發達。

3.水岸經濟

我國城市羣主要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長江沿江經濟帶,這四個區域都是沿海地區或沿江地區,相比而言,內陸型地區經濟差一些。造成這個狀況的重要原因,是沿海地區與沿江地區在水路交通上的便利條件。這種因水而得財的發展模式,我們姑且稱之爲水岸經濟。水岸經濟依靠的是水運的地利之便,不是內陸型經濟所能效仿得了的,兩者的差距將有可能越來越大,任何文化因素和政治手段都很難徹底改變這種狀況。

4.資源緊張

我國幅員遼闊,國土資源豐富,但相對13億龐大的人口基數而言,人均資源相對緊。特別是事關生存的人均淡水資源、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森林面積相對匱乏,短期內很難解決。在礦藏方面,總體上還算可以,在45種主要的礦產資源中,中國人均排名並不靠後。主要的問題是經濟發展的粗放型模式造成的,資源的浪費比資源匱乏更可怕,不但暴殄天物浪費資源,同時也帶來額外的環境負擔。

5.南水北旱

水是生命之源,南水北旱,是指相對於淡水資源而言的南北差異,因氣候因素造成的南方降水充沛,而北方相對乾旱的局面。南方雨水充沛,在每年的雨季和汛期,容易發生洪澇災害,而北方的春夏耕種期則容易發生旱情,造成農業災害。從近百年來格局上說,北方的降水不足,特別是華北、西部地區已經到了重度的淡水資源匱乏的局面,這一點已經成爲制約北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瓶頸。

上述空間格局及其存在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還沒有組建統一的、專業的空間規劃權力部門,現在的空間規劃常常被割裂在了幾個部門中,由於各部門的專業行業不同,價值取向不同,以及利益關聯不同,其結果可想而知,規劃出來的東西可能純粹是個人愛好的藝術品,也可能是遠離實際的烏托邦,也可能是某些集團的核心利益,也可能是地方領導的業績炫耀,也可能是一些人的虛榮心的展示。除此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經濟格局的錯亂和環境污染的加劇。例如在區域規劃方面,有些城市之間爭建碼頭出海,有些城市競相擴建機場,有些城市搶建開發區招商引資,有些城市爲擴大總部經濟不惜挖牆腳。這些競爭看起來是市場行爲,但是市場有時候也是會犯錯誤的,這就需要規劃部門的整體統籌與協調,力保在兼顧多方利益的情況下,用最低的成本創造最高價值的經濟效益,並引導市場競爭形成良性循環的局面。在資源規劃方面,主要表現在礦產資源規劃管理失序,河流水利規劃地方各自爲政,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財富,既是當代人的資源,也是子孫後代的應有資源,本應厲行節約,細水慢流使用,在可替代情況下儘量不開採。但目前的情況是與此相反,不能不令人堪憂。水利建設本是利在千秋的事業,但是有些大型項目應該多方考證,不應以犧牲一方的利益去造福另一方的利益,或以一時的利益去損害未來子孫的利益,東北某一條几十公里長的小溪,中間有十幾處水電站和其他水利截流,這條河流是什麼狀況就不必描述了。在城市規劃上,沉迷於財富過度積累的烏托邦理想,大量超前消費的高檔社區和棚戶區舊城區並存,居高不下的房價造就了大量的富豪,也催生了潛在的泡沫。在這種情況下,貧富分化與城市空間的差異將會進一步地增強。

(二)和諧城市羣模型

1.區域化與國際化背景

社會是一個整體,完全孤立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城市是某個區域的城市,是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城市的發展可以爲區域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區域化發展和國際化發展是當前城市發展的一大趨勢。城市區域化的本質是加強城市與區域的密切聯繫。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具有不同的形態,有單核、雙核、多核模式。單核城市區域是指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經擴散效應形成的大中城市與其腹地密切聯繫的地區,如武漢城市圈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簡稱“兩型社會”)就是單核模式,稱“1+8”城市圈,即以武漢爲圓心,包括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周邊8個城市組成城市圈。面積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不僅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政府部門主動拆除市場壁壘,搭建合作平臺。在市場準入、人才流動、子女入學、居民就業等方面,建立一體化的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圈的整體競爭力。雙核城市區域是指相鄰的兩個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經擴散效應形成的大中城市與其腹地密切聯繫的地區,如廣東城市圈則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爲中心,以佛山、東莞、中山、惠州爲半徑,呈扇形分佈的雙核結構。按2012年的GDP數據來看,廣州爲12380萬億元,深圳爲11000萬億元,廣東省爲57068萬億元,廣州和深圳兩地GDP之和佔全省GDP總量的40.96%。

張浩然等利用2000—2009年中國十大城市羣有關數據,運用位序規模法則和首位度對中國城市羣空間結構與經濟績效的關係進行分析檢驗。得出的結論是:單核城市對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從經濟績效的角度來看,人口和企業向核心城市靠攏,可以產生顯著的城市集聚經濟效應,從而降低運輸成本和能源消耗,形成更大規模的勞動力市場、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提高土地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效率。而多核心城市羣雖然不太擁擠,但交通成本較高,集聚經濟效率不高,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效率也不高。特別是在城市羣規模較小時,單核結構對經濟績效的作用明顯。但隨着城市羣規模的不斷擴大,核心城市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飛漲等不利因素逐漸顯現,反過來制約城市羣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同時,由於成本的高昂和交通的擁堵,新的集聚中心就容易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搶佔核心城市的部分職能。所以,當城市羣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向多核結構方向擴展。

不管是單核模式,還是雙核模式,最大問題是空間結構的極化,一方面是核心城市空間擁擠、地價飛漲,另一方面是周邊地區得不到最理想的資源配置。理想的結構應該是多核模型,即核心城市至少應該超過三個以上。如經濟總量緊隨廣東之後的江蘇和山東兩省則是比較典型的多核模型,按照2012年我國各城市GDP排名情況,排名前50名的廣東只有四個,分別是廣州市(12380,第三名)、深圳市(11000,第五名)、佛山市(6613,第11名)、東莞市(4735,第22名),四地GDP之和佔廣東省總量的60%以上;而江蘇有八個,分別是蘇州市(10500,第六名)、無錫市(6900,第九名)、南京市(6140,第14名)、南通市(4100,第25名)、常州市(3600,第33名)、徐州市(3600,第34名)、鹽城市(2760,第44名)、揚州(2630,第49名),八地GDP之和佔江蘇省總量的74.4%;山東也有八個,分別是青島市(6600,第12名)、煙臺市(3620,第20名)、濟南市(4400,第23名)、濰坊市(2615,第32名)、淄博市(3280,第37名)、濟寧市(2820,第41名)、東營市(2

057,第43名)、臨沂市(2700,第47名),八地GDP之和佔山東省總量的56.2%,這兩個省份的多核結構呈現遍地開花的效果,其後勁不可估量。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國際化也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城市的國際化是指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等的發展與國際一體化聯繫與融合,成爲國際發展體系的有機部分。所謂的現代國際城市,是在勞動分工國際化、國際貿易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區域集團化過程中形成的全球性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中國香港等。隨着國際化大都市的建立,在地理空間上,出現財富與地理的不平衡發展,世界資本在全球幾個核心都市進一步積聚,這些核心都市成爲世界財富管理中心。與此同時,在全球範圍內形成若干巨型都市帶,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財富都集中在這裡。爲了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這種集聚程度還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近年來,國內有不少大城市提過建國際化大都市的口號,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應該說,國際化大都市不是簡單的一種空間構建,更多的是人文的積澱和經濟能力的展現。因而孤立地從自身願望、從本地因素去進行規劃是不可取的,我們只有從國際背景和區域特點上着眼,區域性和國際性城市的規劃,特別是要關注更廣闊意義上的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國際性城市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文化過程,不能強求,也無需羨慕,只要我們立足本國國情,在適度全球化的原則下,爲國際化城市打好足夠的前期基礎,當時機成熟的時候,國際大都市自然就會成功落成。

2.中國城市羣的空間概況

我國的城市羣一般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爲中心,圍繞若干個不同規模的中小城市,依託一定的交通條件,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繫比較緊密,共同構成一個城市集合體。目前這樣的城市集合體主要有十個,分別是遼中南、京津冀、中原、山東半島、長三角、長江中游、海峽西岸、珠三角、川渝和關中等,這十大城市羣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就的表現,同時也成爲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所以認真研究我國城市羣空間分佈以及經濟績效,對進一步發展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歸納起來,當前我國城市羣的空間分佈呈以下幾個明顯特徵:

(1)一弓二箭大模樣。我國十大城市羣中,有六個分佈在沿海地區(遼中南、京津冀、山東半島、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等),有兩個分佈在長江中上游地區(長江中游、川渝),有兩個分佈在黃河中上游地區(中原、關中)。沿海經濟帶就像一把大彎弓,從南到北蜿蜒分佈在綿長的海岸線周圍,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早開發和對外開放的區域,是目前工業基礎最好、交通路網最爲密集、商品經濟最發達、產業園分佈最多的區域,應該說這是中國經濟社會最核心的地帶。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流經多省市區,人口多,各省市優勢互補,建國以來這裡積累和聚集了巨大的生產力和人力資源。將來中國生產力佈局要實現從東向西的推進,長江流域應該是最好的滲透通道。因此,長江流域的開發潛力極大,發展前景極爲廣闊。黃河隴海鐵路沿線是中國能源資源富集的地帶,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幾乎平行,從東海之濱橫貫千里到河西走廊。這一條經濟帶,是唯一可以構建橫跨亞歐陸上交通線,成爲讓中國經濟從陸路上走上國際的西國門。由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黃河經濟帶組成的整體結構,就像一把彎弓上搭的兩支箭,直射向浩瀚的太平洋。

(2)星羅棋佈扁平化。在各個城市羣中,核心城市相對小,沒有出現國際性的超級大都市,而衛星城市相對大,這是一種扁平化特徵。核心城市的集聚效應不夠顯著,在提高空間效率、促進城市羣協調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另外,產業結構、交通設施依然有待於優化。特別是對於中西部的城市羣,核心城市的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效應還不是十分理想。對於比較成熟的核心城市,應該適度地分散低端製造業職能,提高產業分工的精細程度以及城市空間生產力效率的梯次結構。

(3)城市空間不均衡。東部沿海資本積累程度較高,但是,中西部一些中小城市發展卻相對滯後,甚至一些老工業城市由於缺乏資金投入而走向衰落。目前的情況是,一些省市以省會、地市爲中心,紛紛提出要建設城市羣。從利益來說,地方政府最熱衷於大興土木,所以對於國家城市羣的規劃,地方政府當然都不願意錯過這個良好的發家的機會。所以,倉促上馬的城市羣規劃一定存在發展質量的問題,簡單在圖上畫圈圈,通過行政力量強行捏合的城市羣規劃,未來一旦出問題,究竟誰來買單也是一個問題。如有的地方的城市羣規劃誇大資源的向心集聚,有的城市羣內部缺乏溝通協調機制,有的城市羣存在着大量生態環境問題等等。

(三)城鎮化的佈局

目前,我國新一輪的城鎮化規劃正在制定中,城市羣作爲未來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形態將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十一五”規劃綱要就已經明確“要把城市羣作爲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十二五規劃再次建議,以大城市爲依託,以中小城市爲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羣,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在城鎮化過程中,作者認爲以下幾個方面必須首先釐清。

1.四大原則

(1)環境紅線:城鎮化佈局應堅持以不破壞原始森林資源、不影響生態平衡、不減少耕地面積爲總的環境原則。

(2)水岸優先:根據水岸經濟的原則以及幾十年來發展經驗,沿海沿江在交通運輸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極大地降低經濟初始發展的成本,同時沿海地區可以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沿江地區在水資源的利用方面也相對便利,水岸應該作爲城鎮化規劃的首選地區。

(3)交通先行:對於內陸型地區的城鎮化佈局而言,交通道橋的建設必須先行。交通先行其意義不言自明,但在前3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很多地區走的是傳統的老路,即先探索性地發展,在成功的前提下,再來思考交通的拓展問題。實際上,在探索性的城市發展中,道路鋪設往往是一個漫長的、應急式的、隨機性很強的過程,隨着城市的擴容和成長,不得不依靠拆建、補缺、補丁等方式來改造,以達到新的交通功能的目的。譬如,廣州老城區道路不規則,擁擠不堪,近年來,廣州在交通建設方面花了不少力氣,鋪設不少高架路、立交橋,勉強實現新交通體系,但是總體上擁擠的局面並沒有徹底改觀。深圳羅湖區的交通就非常有典型意義,至今能看到這裡原來從小漁村到小城鎮到大都市的痕跡。

(4)因地制宜:城鎮化佈局不是一窩蜂地上,而是要根據地理環境的承受力,根據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的總量規模,根據地方經濟的傳統特色和優勢,根據地方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的實際情況,再兼顧宏觀格局的需要建立起來。在這個基礎上,才逐步規劃人口轉移和產業轉移等問題。在空間格局上也要體現相對均衡的原則,避免出現一邊是寸土萬金的摩天大樓,另一邊是千里荒野的無人區。在舊城區改造方面,不是大拆大建,而要因地制宜,強調文化的傳承和生態的可持續。

2.空間格局

(1)星羅棋佈:如果把城市羣比作星叢的話,則城市之間或城市羣之間的路網可以比作棋局,星叢總是分佈在棋局的點上,星叢之間的距離,以及整體星叢的數量和路網的密度,都是一個需要精密計算的參量。理論上說,最佳的情況是到處星叢、遍地路網。但實際情況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此均衡,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總體上把握星叢的合理布點,既要羣星璀璨,又要滿天星光,聚集而不擁擠,舒朗而不荒涼。

(2)四道弧線:以沿海經濟帶的那把“彎弓”爲參照點,東西向左右開弓同時進發。向東,規劃更多的濱海城市與海島城市(如舟山羣島、釣魚島、南沙羣島、西沙羣島等),規劃更多的沿海或海島工業園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甚至將來可以嘗試建立人工海洋城市(即巨形漂浮式城市)。從目前看,三沙市島嶼面積太小,可以考慮走人工海洋城市的建設路線。由“彎弓”向西,沿長江、黃河流域逆流而上,逐漸從東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擴散的路線。這樣就形成了從東到西的四道城市羣密集的經濟帶弧線:即海島與海洋城市羣、東部沿海城市羣、中部城市羣、西部城市羣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海洋城市的建立與發展,對當前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對當前破解島鏈封鎖,瓦解國際陰謀具有急迫的現實意義。

(3)五大國門:國門是邊疆地區的象徵性代表,這裡比喻我們要建設固若金湯的邊疆經濟,在城鎮化建設中要優先

考慮邊疆地區的城市羣的規模發展。我國鄰國一共有19個,其中海洋鄰國有6個,經濟合作程度十分密切。基於目前的國際形勢,以及國家發展海洋大國的總體思路,我們可以把整個海岸線統稱爲第一國門。與我國陸地接壤的鄰國有13個,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與我國有一定的互補關係,加強與這些鄰國的經濟聯繫,有利於解決我國的資本發展的困境和某些行業過剩產能的困境,更有利於提高我國在周邊國家的經濟權威和國際社會地位。按照目前的國情,以及鄰國的實際情況,陸地上大致可以規劃出四個國門經濟圈,鑑於東北亞的戰略重要性,哈爾濱爲中心的區域可以定爲第二國門經濟圈,重點發展與俄羅斯、朝鮮的經濟關係。新疆的烏魯木齊可以定爲第三國門經濟圈,重點發展與中亞地區國家的經濟往來,這個國門經濟圈恰處於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是當年孫中山先生最青睞的世界大國的國都首選地,其戰略地位在未來將會得到顯現。西藏的拉薩可以定爲第四國門經濟圈,重點發展與印度的經濟往來,這個地區的地形地貌都十分複雜,交通不便,但作爲世界屋脊,其文化意義和國防意義都十分重要,不能不發展。廣西的南寧和雲南的昆明一帶可以定爲第五國門經濟圈,重點發展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往來,確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互利合作的邦交典範。通過國門經濟圈的發展,首先提高我國邊疆地區的經濟實力,爲腹地的發展打開通暢的大門,其次,通過與周邊鄰國的經濟文化交往,促進互利合作的睦鄰友好的國際關係,實現和諧中國長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3.區域交通路網

通過中國城市羣落的分析,從中可以看出,沿海、沿江是城市羣的密集區域,也是發達經濟帶,沿海、沿江的最突出地理優勢就是水運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市的交通與運輸問題,因而在最大程度上釋放了城市的經濟動力。可見交通運輸能力,決定一個城市的空間規模和經濟規模。

目前,國家鐵路局併入交通運輸部後,交通運輸部可以統一規劃全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和調整綜合交通運輸規劃、推進國家公路網規劃、研究制訂綜合運輸樞紐規劃。從政策層面看,2013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綜合交通樞紐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基本建成42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發展目標和“按照零距離換乘和無縫化銜接的要求全面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主要任務。交通運輸部這個交通運輸樞紐的規劃思路是非常正確的,對提高我國交通運輸能力和效率必將產生廣泛的影響。由於我國交通路網的佈局基本上按照地方的經濟和人口兩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區域之間的鐵路、高速公路、國道或省道分佈形成了一個東密西疏的路網,總體上比較合理,基本上滿足了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若以仿血液循環交通路網模型作爲將來城鎮化的交通模型,則只要在區域路網中多設置一些交通樞紐站即可完成從標準城市到區域城市羣的完美銜接了。

(四)資源調配與管理

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引導下,爲了配合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在資源的調配與管理方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要做。

1.耕地面積管理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耕地面積僅佔全球耕地面積的8%左右,但卻養活了全球21%的人口,這是很不容易的。不過我們也遺憾地看到,我們這8%的耕地,卻耗掉全球化肥總量的三分之一,同時,由於城鎮化過程對土地的消耗,耕地面積逐年遞減。按《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我國耕地保有量應堅守18億畝的紅線。目前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和發達國家相比不到1/4,更可怕的是,未來隨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積將會逐年下降。因此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必須守住一條紅線,不管城鎮如何規劃,耕地面積堅決不能下降。從安全的角度來看,18億畝耕地實際上是遠遠不夠的。從2003年起國家糧食生產九連增的情況下,進口糧食也幾乎同步連增,主要原因是同期消費累計增長比糧食生產增長快1.24倍,可見即便我國18億畝耕地能夠完全保證,在連年增產的情況下,國家糧食安全的危機依然存在。那麼,假如由於極端氣候原因造成的糧食災害,則後果就非常嚴重了,那時候只能仰仗發達國家的糧食市場了。據作者估計,未來十年將可能是極端氣候肆虐的年份,糧食安全將會十分嚴重,國家在糧食增產同時,要抓糧食的厲行節約,也要在人口密集地區擴建倉儲設施以備不時之需。

按照前文所述的和諧城鎮模型來規劃,比傳統城市規劃更加節約用地,把節約出來的用地重新規劃爲農業耕地或漁業湖泊,以保證更加多元化的糧食安全。

2.淡水資源管理

我國是淡水資源缺乏的國家,對華北、西北地區而言,淡水資源尤其的緊缺。目前正在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城市用水困難,但是南水北調的工程自提出後就引起了社會廣泛的爭議。反對者認爲工程耗資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問題,調水量不多,經濟效益有限,主要是容易引起水源區域的水量緊張,影響河道的航運,甚至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生態平衡。2010年起西南連續四年大旱,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該工程與西南這次出現百年難遇的乾旱之間的關聯。南水北調還帶來大量人口的搬遷,給移民帶來生活的動盪,有些人不得不遠離家鄉到城市打工。據報道,南水北調成本已經高於現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約爲3元,而南水北調約爲10元甚至更多。當然,即便海水淡化也要鋪設管道,這個成本也要計算在內的。作者認爲,南水北調工程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爲了水資源合理調配。但是,如此大規模、跨區域的水資源轉移,人類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勝算,目前的數學模型肯定是不足以模擬的,因此我們在決策的時候應該十分謹慎。更何況,這種工程在本質上並沒有增加水資源的總量,反而容易引起拆東牆補西牆的弊病。

最好的辦法只能是海水淡化,要在技術上加大海水淡化的研究,爭取降低到經濟適用的成本範圍內,然後大量普及,直接從渤海取水,鋪設管道銜接到南水北調已有的“東線”上,“東線”再調配到“中線”上,“中線”再調配到“西線”上,“西線”作爲三江源頭,儘量保持原貌,原有的管線不再北上調水,管線可以向西北延長至青海新疆一帶。這樣,來自渤海的淡水一路可以向西直達新疆。這樣的方案不但不會影響生態,而且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內陸綠洲,對改善西北地區的沙漠化,配置西北大森林一定有正面的積極的作用。

3.森林林業管理

按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目前全國森林面積達到17491萬公頃,佔世界森林面積的4.5%,全球列第5位,但是人口基數大,人均森林覆蓋率僅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處世界第134位。森林資源地域分佈極不均勻,西北五省佔國土面積32.19%,但森林覆蓋率僅爲5.86%。近年來我國森林資源發生了良性的變化,森林面積、蓄積不斷增加,這是可喜的成績。但人工林的質量有待於提高,需要進一步科學管理。

4.礦產資源管理

可以學習美國的做法,儘量封存地下資源,退而求其次尋找替代資源,再退而求其次去國際市場上購買,再退而求其次才細水長流,少量開採,開採任務應由大公司承擔,由政府審批許可,由民間環保組織和公衆監督。

5.人口遷移管理

人口的遷移總是遵循經濟發展的線路,原則上沒有必要強力干預人口的自由流動。但由於中國國情在經濟分佈、城鄉二元、人口、水資源上的特殊性,人口流動需要一定的行政引導。如東部城市經濟發達,引起中西部人口大量遷移到東部城市中去,造成東部城市人口的承壓。華北地區缺水,要恰當引導人口往其他城市流動。農民盲目流向城市,一面荒蕪了耕地,一面造成城市管理的失序等。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儘量引導人口遷移後的常住化,避免人口的過度流動造成社會動盪不安。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保持城市的相對穩定。例如,按照和諧城鎮模型設計,城鎮化的生活配套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比例關係,如學校、醫院、體育設施配套,以及商業、工業的發展,都需要相應的常住人口,假如人口大量流動,可能就會引起學校、醫院、住宅的空置或擁擠,也可能引起商業的枯榮和工業的勞資矛盾等。總體上,按照和諧城鎮的模型,人口與城市是相互匹配的,和諧城鎮的分佈是與城市羣的分佈匹配的,因而人口的分佈與和諧城鎮及我國城市羣的分佈是一致的。只有把與城市羣相匹配的人口規模常住化、固定化,纔可以實現人口的有序管理和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