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美麗中國的時間規劃_一、關於社會時間和生活時間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第六章 美麗中國的時間規劃_一、關於社會時間和生活時間

第六章 美麗中國的時間規劃_一、關於社會時間和生活時間

美麗中國的時間規劃

20

世紀40年代以來,隨着航天飛機、人造衛星、電子計算機的問世,人類登陸月球的成功,信息網絡的產生和普及,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引發時空觀的變革。隨着人們開拓空間能力的增強,空間問題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人們對空間開拓方面在理論上說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從物理空間尺度來看,遠的飛船已經衝出太陽系以外,大的已經觀測到河外星系,近的有幾千顆人造衛星繞地運行,頭頂上有無數的飛機和飛艇在繁忙地穿梭,深的有潛艇和深海鑽探,小的有納米技術的應用等等,“九天月攬,五洋鱉捉”已經不是神話;從生活空間尺度來看,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開發出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的花樣,科學研究已經分化出約3000門之多的學科和領域,藝術藉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分化出更加令人眼花繚亂的形式來,此外,社會管理方面,在行政、法律、經濟領域已經儘可能地涵蓋管理空間的方方面面。空間能力的無限增強,卻使時間的有限性日益凸顯出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社會的累計時間也是有限的,人類的可考歷史也是有限的。這樣的反差使得時間愈顯珍貴,而空間相比之下則愈來愈貶值。人們在處理空間問題的時候,不擔心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是擔心時間的不足。

從近代科學史來看,技術發明的速度在加快,技術發明的社會推廣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如:蒸汽機從發明到應用,經歷了百餘年的時間,電話從發明到普及應用經歷了大約20年的時間,電視機從發明到應用經歷了15年的時間,激光器從發明到全世界的普及應用只區區幾年的時間,而目前電腦新品種新程序幾乎是每月都會出現,用日新月異來表示電腦的更新換代,一點也不過分。據報道,目前全世界每年發表的科學論文約有500多萬篇,而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面對如此多的科研成果,每一個研究者在欣喜之餘,也會倍感困惑,要充分地過慮和吸納這些有用的信息是十分困難的,稍不留神就會重複別人的成果。現代的學術研究者必須面對堆積如山的成果,去耐心地分揀和梳理,然後才能小心翼翼地有所開拓。這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寫作時只要考慮幾個哲學家和思想家的言論,沉思之後就有足夠的創新空間的時代,已經相去甚遠了。

在當代,社會越來越快的發展速度,似乎把每個社會成員推上了一列高速運行的列車,車速越快,則前方視野越狹窄,景物越模糊。景物越模糊,人們就越是想看清楚它。但是生活節奏的快速,已經不容許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觀看模糊的景物,去思考許多突如其來的事物。人們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顯得有點疏忽大意和漫不經心,眼前的景物總是在快速地變化,未來總是趕集一樣向我們撲面而來,一些景物我們來不及觀察和思考就一閃而逝,成爲歷史的陳跡。

本章將從時間的維度來思考美麗中國建設的問題。在自然界,時間是一個純粹客觀的過程,而在人類社會,社會時間不是純粹的客觀過程,而是包含人類合目的性活動與客觀規律性的綜合過程,這個過程不像牛頓時間那樣均勻流逝,也不會像愛因斯坦時間那樣隨着運動速度和物質質量的大小而改變,社會時間的結構和性質會隨着人類活動的能力、人類活動的頻率、社會文明的程度、人口地理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鑑於時間維度的抽象無形以及高度稍縱即逝的特點,我們或許可以說,時間維度的規劃比空間規劃還要難很多。

一、關於社會時間和生活時間

(一)社會時間概念

社會時間

具有自身的內在結構和變化形態,所謂社會時間的結構,即社會各階層的人爲“滿足不同需要的各種活動在人的整個時間中所佔的比例”

。社會時間的性質,則反映社會時間結構的合理性、層次性、相容度、混亂度等方面的情況。因此,社會時間的性質與人類的生活質量是直接相關的。具體來說,社會時間

的性質包含的因素有:第一是人類活動的頻率和效率的關係,人類活動的頻率反映人類活動的能力,而效率則反映活動的成效如何。第二是社會時間結構的合理性和相容度,合理的時間結構有利於提高活動的效率,也有利於減緩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第三是生活節律的整體性和有序度,生活節律的整體性和有序度反映社會文明的程度,生活節律整體性好的社會必定是有序度高的社會,因而也必定是穩定的社會。

(二)生活時間概念

當人們從微觀角度來看社會時間的性質時,往往用生活時間概念來代替社會時間概念。其中就人們生活時間的分配和支出來看,需要考慮人們日常生活活動的主要項目、所有活動的順序、活動所花費時間的長短、活動的頻率、活動的對象、活動的場所等內容。這些內容基本上可以反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時間支出情況,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第一,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生活時間的分配是不同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的時代特色,同一時代的人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就決定了同一時代的人們在生活時間的預算和分配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每個人在生活方式上都不可避免地會打上時代的烙印,而不同時代的人之間自然就會有很大的差異。第二,生產力水平對人們生活時間的分配起着決定性作用,生產力的提高可以縮短工作日,因而可以增加自由時間,從而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第三,個人的生命週期對生活時間的分配具有最現實的意義,從經濟生活的角度看,可以把人生分爲前經濟生活時間(受教育階段)、經濟生活時間、後經濟生活時間(逐漸退出經濟生活直至死亡)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生活內容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時間的分配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第四,影響生活時間分配的因素還有家庭結構和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質以及個人的性別等。第五,不同的文化傳統對人們生活時間的分配的作用是絕對不可忽視的,文化傳統往往在觀念上根深蒂固地決定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例如在穆斯林國家,婦女在公共場合不能拋頭露臉,僅這一教規,就使得婦女們的活動場所受到很大的限制,從而在生活時間的分配上把較多的時間用於家務等活動上。

對時間的使用往往反映社會的經濟條件和文化程度,一般來說,可以用自由時間的長短作爲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尺度。在經濟較爲發達的社會裡,人們的工作時間較短,可以獲得較多的閒暇時間,個人有機會獲得更全面的發展,這樣的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相反,在經濟欠發達的社會裡,人們爲了生存,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工作當中,沒有足夠的閒暇時間用於個人的發展,這樣的社會文明程度相對較低。但是也不能絕對地看待這樣的問題,閒暇時間固然是人們獲得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閒暇時間也可能成爲一些人不思進取、迷茫墮落的溫牀。閒暇時間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積極的閒暇時間裡,人們可以做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學習、旅遊、體育、音樂、交往等等,健康積極的閒暇時間可以改善人的身體機能,可以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可以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最終達到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而在消極的閒暇時間裡,太多的娛樂可能會使人們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不能自拔,追求感觀的刺激而失去生命的意志和生活的目標,如果那些低級庸俗的文化情調成爲整個社會文化的主流的話,則摧毀的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整個民族。

實際上,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和人口素質條件下,只能有與之相對應的閒暇時間,太多的閒暇時間是有悖於常理也是難以把握的。有資料表明,中國目前閒暇時間過剩的人羣,不是高收入家庭,而主要是無業者、下崗者以及離退休者,該羣體成員對自己太多的閒暇時間並不滿意,認爲生活不充實且無聊。

(三)生活時間的衡量尺度

從統計學角度,生活時間可以分爲以下幾種指標體系。生活時間分配的指標體系在獲取生活時間分配的各類數據資料

的基礎上,可利用一系列統計指標分析研究生活時間分配的結構、比例、強度等狀況。生活時間分配指標可分爲微觀領域指標和宏觀領域指標,在微觀領域裡又可以分爲主觀領域指標和客觀領域指標。

客觀領域指標可以分爲平均時間指標、時間結構指標、時間帶別活動率、分析指標等。平均時間指標是進行生活時間分析時經常採用的指標。它是全部或某一羣體從事某類活動時間的平均數。可以就前述分類的每一項計算平均數,如平均工作時間、平均家務勞動時間等。可以對四類活動以及四類中的具體活動項目進行計算。在我國的分類中,四類活動有四個指標,具體活動有28項,共32個指標。時間結構指標是各類生活時間在總時間中的比重。從大的分類看,有四個指標,即工作時間佔用率、個人生活時間佔用率、家務勞動時間佔用率、閒暇佔用率。時間帶別活動率是在某一時間點(或時間帶)上,從事某一類活動的人數佔總人數的比重。該指標可以就各類活動分別進行計算。以觀察各個時間點上某種活動的參加情況以及持續時間。

第一,分析指標反映社會的閒暇消費率,閒暇消費率是指閒暇時間的消費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率。它是研究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利用貨幣指標和時間分配指標研究國民生活水平的有力工具。閒暇消費率等於閒暇活動的消費支出和全部消費支出的比值。其中,用於閒暇活動的消費支出包括閒暇活動所用的耐用消費品支出和非耐用消費品支出,全部消費支出包括一定時間內通過市場購買的消費品及服務支出的總額。

第二,閒暇設施滿足率。閒暇設施滿足率是衡量和比較閒暇設施對人們需要滿足程度的指標。其值爲某種閒暇設施的容量和平均人口數的比值。這裡,閒暇設施主要包括:用於文化娛樂方面的設施,如音樂廳、劇院、公園等;用於體育方面的設施,如游泳池、遊樂場、體育場等;用於鑑賞、增進知識方面的設施,如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用於社會交往方面的設施,如各種酒吧、舞廳等;用於休閒的交通工具,如旅遊車等。

第三,人均休假日是指每人實有休假日之和與平均人數之比,反映人們的休假情況。其計算表達式爲:人均休假日=每人實有休假日之和平均人數這一指標,一般以1年爲時間長度進行計算,如果時間太短,由於個人時間安排的差異,會影響總體,因而不能反映人均休假日客觀變動規律。

第四,時間複用指數是指佔用生活時間數與日曆數之比,是反映時間利用程度的指標。這裡,佔用的生活時間數特指在一定時期內,從事某種單一活動所佔用的時間。如果在同一時間內從事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活動,那麼,應占用的生活時間數就相應計算爲兩倍或兩倍以上。時間複用指數等於實際用於各類活動生活時間數和日曆數的比值。

若將全部生活時間分爲利用時間和空耗時間兩部分,並將利用時間與全部時間相比,就可求得時間利用率;如果將空耗時間與全部時間相比,即得時間空耗率,其值等於利用時間和全部時間的比值,時間利用率和時間空耗率之和爲1,時間空耗率越大,生活時間所打的折扣就越大,時間利用率就越低。以利用時間爲總體,可將其分解爲有效時間和無效時間。其中,有效時間與利用時間之比爲有效時間率,無效時間與利用時間之比爲無效時間率。這兩個比率之和爲1。當然,人們都期望有較高的效率,且越高越好。如果我們將時間利用率、時間有效率結合起來,即可求得時間綜合效率,進而可以得到時間綜合效率指數體系並進行因素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指標如家務勞動協作率、工休差分值、不平等指標等。有效時間和無效時間的比值,可以反映人類活動的效率。

生活時間是人類生活活動範圍和內容的客觀表達,生活時間可以成爲測量人類活動效率和生活質量的一把尺度。從宏觀上看,生活時間就是社會時間結構中的公共時間,從微觀上看,生活時間就是社會時間結構中的私人時間。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