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鎮化佈局的次序與步驟
目前在國家城鎮化規劃制定過程中,很多省市自治區都希望自己的區域中心城市納入城市羣規劃,已經納入城市羣規劃的地區則希望晉升爲國家級城市羣,於是出現了多地競逐城市羣指標的現象。有的省份擔心若沒有納入新的城市羣發展規劃,今後在經濟發展和項目申請中會受到冷落。鑑於目前多地競逐城市羣規劃的局面,作者認爲,資源總體上是有限的,工作的重點也總是有限的,不管各地有多大的理由,首先都應該服從大局的利益。根據前一章論及的城鎮化建設的環境紅線、水岸優先、交通優先、因地制宜的四大原則,可本着先易後難、逐漸鋪開的順序,新一輪的城鎮化的規劃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戰略步驟進行:
(一)第一步:東部先起
東部三大城市羣工業基礎雄厚,科技水平較高,人口密度較大,又有瀕臨沿海的優勢,可以考慮先起步,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羣爲目標,全面提升發展水平,利用其經濟優勢和區位優勢同時帶動沿海“大彎弓”經濟帶城鎮化進程,同時培養更多的海濱城市。這樣的優點是,東部的基礎好,具備“先富起來”的條件和帶動作用,同時,沿海經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之一,沿海在交通運輸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極大地降低經濟初始發展的成本,同時沿海地區可以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所以
,在原有三大城市羣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沿海城鎮化,興建濱海城市,可以節約交通成本,增加出口機會,化解人口壓力。
(二)第二步:左右開弓
以沿海“大彎弓”經濟帶的城鎮化爲樣板,向東發展海洋經濟,培養海島城市,壯大海洋國防能力,形成由舟山羣島、釣魚島、臺灣列島、海南島、南沙羣島、西沙羣島等構成的第二道大弧線。目前有的省份已經開始佈局海島開發工作,如2013年2月福建省公佈《福建省海島保護規劃》,確定重點開發東山島、大嶝島、小嶝島,優化開發廈門島、鼓浪嶼、湄洲島,適度開發532(全省共有2200多個海島)個無人小島,無居民小島開發使用年限爲50年,單位和個人皆可申請開發。這一策略對發展海島城市,開發海洋經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一面向東發展的同時,另一面向西則沿黃河、長江、珠江逆流而上,依託中部城市已有的區域城市羣,構築與沿海“大彎弓”經濟帶平行的城市羣,從南到北依次由呼和浩特、石家莊、太原、鄭州、武漢、南昌、長沙、南寧構成第三道大弧線。這樣的優點是,海島城市和海洋經濟符合國家的戰略部署,並且具有廣闊的前景,我國目前在技術上、經濟上、人力上都具備大規模發展海島經濟的可能性,併爲海洋國防提供強大的後方支援;向西溯流而上,沿江地區在水運交通、水資源的利用方面也相對
便利,這種開發順序也符合經濟擴散的規律,先進對落後的幫扶帶,總是比較穩妥的,既利於產業的轉移,也利於資本的擴張,如果一股腦地大幹快進,則可能會出現混亂的局面。
(三)第三步:四大國門
構建內陸四大國門城市羣,加強與鄰國間的經濟合作。如前所述,由整個海岸線構成的第一國門,即沿海“大彎弓”經濟帶,發展十分良好。而陸地上大致可以設置四個國門經濟圈,分別是:面向東北亞的以哈爾濱爲中心的第二國門經濟圈,面向中亞、中東地區的以烏魯木齊爲中心的第三國門經濟圈,面向南亞的以拉薩爲中心的第四國門經濟圈,面向東南亞國家的以南寧或昆明爲中心的第五國門經濟圈。通過國門經濟圈的發展,提高我國邊疆地區的經濟實力,爲腹地的發展打開通暢的大門,通過與周邊鄰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有利於提高互利合作的睦鄰友好的國際關係。
(四)第四步:西部腹地
完成西部地區城市羣的選點和布點工作,鑑於西部地區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特殊性,可以在城市羣以外地區培育區域性中心城市,對於一些城市數量少的地區,應將區位條件好、腹地比較大的縣級市培育爲區域性中心城市,或在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重新規劃和諧城鎮。西部地區的城市羣分佈廣闊,構成了空間規模最大的資源最豐富的第四條大弧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