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美麗中國的時間規劃_三、自由時間與休閒社會的到來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美麗中國與頂層設計 > 

第六章 美麗中國的時間規劃_三、自由時間與休閒社會的到來

第六章 美麗中國的時間規劃_三、自由時間與休閒社會的到來

三、自由時間與休閒社會的到來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後,隨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物質文明的日益豐富,社會的發展目標從原來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轉向了兼顧全面的可持續發展,人們的目光從原來的人與自然的矛盾關係問題轉向了人與地理的矛盾和人與社會的矛盾關係問題。人們在獲取一定的生存空間之後開始考慮生存空間的質量問題,於是生活質量就成爲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如何使有限的社會資源得以合理化地配置,這是創造和衡量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特別是在現代化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單純從經濟收入標準來衡量生活質量是不夠恰當的,而人們生活的時間質量和空間質量纔是衡量生活優劣的重要標準。

(一)時間地理學

傳統的地理學注重空間的研究,往往容易忽視對時間因素的分析。時間地理學就是在傳統地理學的基礎上,首次將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有機結合起來,從微觀角度去認識人們生活過程的持續性和不同個體行爲活動中的時空同一性。在這裡,時間和空間概念不再是自然科學的一般內涵,時間和空間更多的是一種有限的資源,這種資源可以爲人所支配,但是不可轉移和改變。

簡單地說,時間地理學就是一種用動態的方法去研究個人或微觀人羣的空間資源,特別是注重個人日常行爲的時間性分析。時間地理學經常採用的方法是通過跟蹤一個羣體中每個人的日常活動路徑,研究發生在路徑上的活動順序及時空間特徵,以得出個人或羣體活動行爲系統與個人或羣體屬性之間的匹配關係,從而找到不同類型人羣的活動規律,並且利用這種規律進行合理的設施配置。時間地理學發展了一套頗具特色的概念和方法。路徑是時間地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所謂路徑,就是在特殊的三維空間中用一條連續的折線表示個體的活動情況。這個特殊的三維空間是這樣規定的,即爲了表述方便,時間地理學通常將三維空間壓縮爲二維平面,然後加上時間縱軸重新建構一個三維空間。這樣改造過的空間其實不是真實的空間,而是三維時空模型,因此,通過這樣三維空間的路徑也不是真實的路徑,而是反映個人在一定時空間中所遇到的環境結構的變遷。當然,根據分析的需要,路徑所反映的時空間尺度既可以是國家和地區,也可以是城市和公共場所,路徑所反映的時間尺度既可以是個人的一生,也可以按照年、季度、月、周、日等自然時間標準,路徑所反映的對象尺度可以小至個人及其家庭大至微觀羣體和社會組織等。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把個人的生活路徑表現在時空間座標上,從而實現人文現象的定量分析。

對於人的活動自由度問題,時間地理學認爲個人或集體的空間移動有許多制約的因素,有些是生理上或自然形成的制約因素,有些是由於個人決策、公共政策及集體行爲準則造成的制約因素。例如,高收入的人顯然比低收入的人更有條件進入那些收費的領地;許多人很少參加文化活動不是由於缺乏興趣,而是受到居住空間、工作壓力和文化環境等的時空間資源配置方面的限制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時間地理學雖然是從人本主義角度出發研究個人的行爲與活動,但它側重於研究物質環境中限制人的行爲的制約條件,以此來說明人的空間行爲,這種研究方法不是從個人心理角度去研究社會,而是從社會活動角度來研究個人生活和生活的規律,因而更具有現實性。現在,生活質量問題已成爲全球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時間地理學將進一步向社會空間研究、微觀實證研究、個性化的生活空間研究等方向發展,爲構建理想的生活空間服務。

(二)現代休閒學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日的減少和自由時間的增加,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之餘,逐漸地回到了自我精神的培養。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休閒學悄然興起。從某種意義上說,休閒學和時間地理學是同樣性質的學術分支,都是以人類生活質量爲研究對象。但前者側重於時間資源的分配問題,側重於微觀角度的社會考察;後者側重於空間資源的動態分佈和規劃,側重於宏觀角度的社會考察。

美國一些歷史學家、社會學家認爲,就目前社會發展的情況看,閒暇時間的總量並沒有增加多少,關鍵是閒暇社會的概念所包含的意思主要反映一種新的生活樂趣,使人們有可能從工作中心論轉移到閒暇中心論來,並使閒暇

有可能成爲一種重要的社會制度,人們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得以充分體現個性和表現自我。於是,閒暇質量的好壞成爲左右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成功與否的重要力量。從企業的要求來說,這種社會需要(指的是對閒暇的需求)過去經常被認爲是無所事事,虛度時光,而現在卻被看作是人的尊嚴所在。從家庭的要求來說,這種社會需要過去經常被稱作是自私的表現,而現在卻被認爲是生活的藝術。

閒暇時間和自由時間的含義不盡相同,按照馬克思的劃分方法,自由時間是和勞動時間相對應的那一部分時間,是生存必須花費的時間;而閒暇時間是自由時間的一部分,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而盈餘出來的那部分時間,是生存以外所需的發展時間。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可以用較少的勞動時間創造較多的財富,於是閒暇時間也就富餘出來,但是這種閒暇時間沒有普遍的意義,只有少數剝削階級和有閒階層才能真正享受閒暇時間。在這些享有閒暇時間的人羣當中,其閒暇時間的佔有也不盡相同,這就是閒暇時間的分配問題。例如在農業社會,佔大多數的農民必須承擔勞動生產的全部環節,社會分工程度較低,勞動所得主要是謀生的需要和簡單再生產的需要,而且勞動產品的社會需求也是低水平的,這造成了勞動者爲生存而緊張忙碌,缺少閒暇的社會狀況。另外,由於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較低,即使有少量的閒暇時間,也不能得到有意義的安排,因而其社會功用是十分有限的。人們在短暫的農閒裡進行祭祀、拜神等活動,而且這種活動多半是集體的,由個人支配的閒暇時間也很少。

實際上,閒暇時間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出現,而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當代社會裡,休閒經濟和休閒文化的出現,已經向我們提出如何消費閒暇時間的問題了。

任何時代的閒暇時間都不是絕對意義的,其界限都不是絕對明顯的。例如,原始人雖然有很大的生存的壓力,但是他們在打獵的時候,也可以從中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因此這種所謂的勞動時間實際上也包含一定程度的閒暇時間。在現代社會裡,人們在交往的閒暇時間裡,獲取商業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實際上是在閒暇時間中勞動。在未來生產力極爲發達的社會裡,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獲取生活資料,人們徹底從物質的依賴性中解放出來,這並不是說人們可以拋棄所有的勞動,恰恰相反,人們可以從勞動中獲得在其他活動中得不到的樂趣,比如馬克思所說的打獵、釣魚、編織、批判的生活。

爲了更好地研究人類生活中的時間支配問題,社會學家用一些體系和指標去衡量生活時間的分配。如蘇聯的學者曾將每人每天時間劃分爲七個基本部分:(1)工作時間,用於勞動等職業活動的時間。(2)上下班往返時間(有的國家計算在工作時間內)。(3)家務勞動和個人副業勞動時間,如做飯、洗衣服、購物、照料老人和病人等活動時間。(4)照看孩子和教育孩子時間。(5)滿足生理需要的時間。如吃飯、睡覺、衛生等時間。(6)空閒時間,如學習、交往、娛樂、無所事事、愛好、藝術創作等時間。(7)與空閒時間內各種活動有關的往返時間(有的國家歸入空閒時間中)。

上述的分類比較詳細,有利於比較精確地分析生活時間的分配情況。一般地說,閒暇時間是指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生產勞動時間之外的時間,又叫業餘時間或自由時間。但從嚴格意義上說,真正的閒暇時間應該是排除家務、睡眠、飲食等生活時間後,完全可供個人用於休息、享受、發展、社交等項活動的自由支配的時間。有人經過一系列計算:按照70歲平均壽命,8小時工作制度來看,人的一生中,廣義的閒暇時間約爲工作時間的5倍,真正的閒暇時間約爲工作時間的2倍。從這種計算中大致可以看出:現代社會中,人的一生的閒暇時間還是佔大多數的,如何利用這部分時間真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從文化這個角度來看,休閒的方式可以分爲三種:一是雅閒,是具有文化品味的休閒方式,其特點是經典性、高雅性,不容易受到時尚的衝擊。例如讀一些經典名著,接受一些藝術陶冶,看一些有益的電視節目,討論一些社會、歷史、人生的話題,進行健康的社會交往。二是俗閒,這是最普及的大衆休閒方式,這種休閒方式主要是爲了達到放鬆和娛樂的目的,其特點是時尚性、通俗性,容易受到時代潮流的影響而改變其休閒的方式。例如

,唱KTV、跳街舞、蹦極、滑板、衝浪等大衆休閒方式,具有濃重的娛樂性和時尚性,這種方式可能隨着時代的發展而快速變更其形式,或被其他的娛樂方式所取代。三是惡閒,是低級趣味的休閒方式,那些沒有高雅品位、沒有法律道德意識,又沉溺於俗閒當中的人,就容易滑向所謂的惡閒的邊緣,導致社會上潛在的黃、賭、毒等不健康現象。

我們有必要對這些社會現象進行研究,本着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道德情操和社會文明進步的目標,用高雅文化來營造健康的生活狀態,培植健康生活的價值取向,遏制社會上某些惡閒的休閒方式,引導俗閒的休閒方式,把休閒文化納入到大衆、健康、文明的發展軌道上來。倡導一種合理的閒暇生活方式,即在充分滿足個性化閒暇時間消費的前提下,在底線倫理的基礎上,自覺發展和形成一種兼顧集體、與人同樂的閒暇生活習慣。

(三)網絡社會的時間消費

隨着網絡的全球性普及,網絡將成爲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方式。一方面,網絡上大量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務,使得每一個網民都可以用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尋找自己所需求的東西。另一方面,網絡作爲信息中介,具有投資少、消耗低、社會效益高的特點,使得傳統社會的媒體、中間商等環節逐漸退居二線,消費者可以用最廉價的方式和生產廠家取得直接聯繫,這就使消費者和生產者形成面對面的個性服務成爲可能。生產廠家通過網絡提供直接的服務,消費者通過網絡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因此網絡越來越成爲重要的信息中介。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廠家來說,最要緊的是如何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如何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如何提高在網絡上的點擊率,如何最大程度佔有消費者的時間資源。

在信息社會裡,網絡的普及爲消費者的快樂消費提供了可能性。網絡和交通的便利,提高了人們利用時間的效率,節約了不必要的時間開支,從而使時間資源得到相對地擴充,社會的時間資源總量也得到擴充。過去,人們購物的時間效率很低,如往返於住宅和商場的路途,以及各個商場之間貨物的比較,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在網絡時代,人們從網絡上虛擬社會和虛擬商場裡購物,不但省卻往返商場的時間消耗,而且能夠自由自在地從虛擬商場裡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在點擊“否定”的時候,無須在意廠家失望的眼神,在點擊“確定”之前,可以查看相關的產品信息和售後服務等內容,在貨比三家的時候,服務器可以不厭其煩地提供所有可能的信息,從而使每一次購物都能夠享受到最大的自主性、趣味性和目的性。

實際上,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時間資源是十分有限的,是相對固定的,其值等於他的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加和。在傳統工業社會裡,在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工人佔社會成員的大多數,他們的時間資源主要被繁重的勞動所耗費,所剩的自由時間十分有限,只能滿足自身基本的生理需要所佔用的時間,根本談不上有足夠的藝術陶冶、文化學習、體育鍛煉的時間。只有在現代社會裡,勞動者有了相對充分的自由時間,時間資源在消費市場裡才顯得更加重要起來。

消費時間是建立在自由時間之上的。有了自由時間,纔能有充分的閒暇時間、娛樂時間、學習時間、修養時間和消費時間。在未來社會裡,適應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消費主義文化拉開了歷史的序幕,消費者的消費興趣、消費注意力將成爲生產廠家競相爭奪的目標,誰擁有更多的消費者的注意力,誰擁有更多的時間資源,誰就能在市場中佔有更多份額,誰就能在競爭中處於優勢的地位。廠家通過網絡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宣傳賣點,形成產品的效益和企業的利潤。對消費者來說,在虛擬的商場裡,關鍵是看哪一個賣點能夠引起自己的興趣和注意,這種興趣和注意需要投入的是消費者自身的時間資源,其衡量標準是所消費的社會時間。因而,在信息社會裡,廠家通過網絡的另一端,爭奪着消費者的時間資源,使消費者的時間資源在網絡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重新配置。

消費者的時間資源具有社會時間的雙重維度,就量值來看,可以用自然時間來測度;就實質來看,則表現爲生活時間的價值追求和意義體驗。因此,對於每一個消費者,要從兩個方面來實現時間資源的最大效益,其一是儘量實現時間資源在量值上的節約,其二是儘量實現時間資源在生活意義上的最大價值。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